翠叶凝珠映晓光,棚间杨梅绽青芒。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一颗颗青色的杨梅已经缀满了漫山遍野的杨梅树,距离成熟上市的时间已经指日可待,也进入了杨梅品质管控的关键期。近日,在浙江宁波余姚市梅老大杨梅专业合作社的杨梅种植园内,宁波海关隶属余姚海关关员正在指导果农做好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等工作,从源头把控杨梅出口品质,打好助力特色农产品出海服务“提前量”。
“种梅三十载,头回闯世界。”合作社理事长孙来达摸着后脑勺憨笑。这个与杨梅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把式”,面对出口标准却犯了难:“药残要‘体检’,包装要‘身份证’,连树底下长啥草都有说法。”好在海关服务队送来了“通关宝典”——从农事日志到溯源二维码,从生物防治到出口申报,硬是把国际标准“翻译”成田间操作法。
这背后是海关总署支持农食产品出口的三年行动在发力。余姚海关打出“组合拳”:关长带队当“店小二”,把政策讲堂搬进农家院;党员突击队化身“田保姆”,手绘农事月历、定制“一品一策”;云上直播间开讲“杨梅出口那些事儿”,把冷冰冰的条款变成热腾腾的乡音。
眼下,智慧杨梅园里新添了“黑科技”。无人机盘旋监测病虫害,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传数据,连包装车间都装上了AI分选机。“以前凭经验,现在看数据。”技术员小张点开手机APP,果园管理台账一目了然。
采收季临近,海关又亮出“快字诀”。预约查检、云上出证、随报随验,让“娇气”的杨梅从枝头到码头一路绿灯。“杨梅保鲜期就7天,有了‘绿色通道’,早上摘果晚上就能上飞机。”孙来达算过账:出口价比国内高出三成,今年200吨订单能让社员户均增收2万元。
山风拂过杨梅林,青果正悄悄染上红晕。从会种到“慧”出,余姚杨梅的出海记印证:农产品闯世界,既要练好内功,也需借力东风。海关的“提前量”服务,打通的不仅是通关链路,更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信心桥梁。
作者:程珉 宋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方堃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