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茶新韵长

——福建泉州父子“复活”古老制茶技艺

2025-05-20 12:34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黄中钜 作者:陈楠

在武夷山的制茶车间内,张旭(左)与父亲张维平正在观察茶叶品质。

五月清晨,在武夷山生态茶园基地,几株老枞水仙的枝桠上,茶芽泛着油润的光,仿若被雨水磨亮的翡翠——这是张旭最熟悉的场景。他俯身而下,指尖轻轻碾开一片湿漉漉的茶青,深褐色的泥土沾上掌纹,浓浓茶味钻入鼻腔。

  百年前,张旭的先祖也曾在细嗅茶香后,将武夷岩茶的岩韵与闽南人的闯劲糅合成一罐罐茶叶,销往全国乃至海外。时至今日,张旭和父亲张维平一起,用15年的时间“复活”了百年前的制茶工艺。

茶担传薪火

  福建省泉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一千多年,丝绸、瓷器、茶叶等特色商品就从这里扬帆起航,走向世界。除了销售与转运,泉州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也适宜茶叶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产茶优势。

  但直到1813年,张旭的太祖父张白源肩挑茶担,走街串巷,才开设了泉州历史上第一家茶庄——福建泉州泉苑茶庄(以下简称“茶庄”),并绵延至今,张旭正是茶庄的第九代传人。

  1898年,茶庄带着茶叶前往巴黎参加国际博览会,一举获得了铜奖。但在1917年,茶庄遭遇大火,濒临破产。关键时刻,张维平的曾祖父张丕烈迎难而上,不仅带领茶庄渡过难关,更独创了“拼配工艺”——为了去除茶叶发酵后残留的“陈味”,他将鲜花与陈茶混合密封,让花香浸入茶叶,极大地改善了茶叶的口感。

  改进后的茶叶被命名为“泉苑水仙种”,其色泽乌褐鲜润,口味甘醇馥郁,即使冲泡数次,仍能唇齿留香。据《泉州旅游指南(1983年版)》记载,“泉苑水仙种”不仅解渴生津,还具有消除热毒、解暑除烦等功效,在当时是泉州珍贵的乡土特产。

  然而,20世纪50年代后,因各种原因技艺失传,“泉苑水仙种”逐渐湮没。

匠心复古韵

  古朴的木桌前,众人围坐。张维平小心翼翼地剪开水仙种的包装,将茶叶倒入杯中,随着沸水注入,顷刻间茶香四溢。

  “喝茶时,要让茶水在嘴巴里充分滚动,闭气往下咽,吐气的时候用鼻子呼出。这样就可以充分感受到茶水的香气。”他轻捧茶杯,耐心地传授着品茶技巧。

  为了重现这一缕茶香,父子二人整整努力了十五年。“曾祖父留下的两本手抄本中,记载着水仙种制作的原理,这给了我们一些信心。”张维平说,“但恢复传统制茶工艺困难重重,只要有一道工序出现偏差,茶的品质就会改变。”

  为恢复真正的水仙种风味,父子二人坚持每年只采“头春”茶,将其进行初加工后储存四年,制成陈茶,作为水仙种的原材料。随后,将原材料与鲜花进行拼配,再储存一年,才算完成整个制茶流程。每一次试验,都要经历漫长的五年时光。

  “人生能有多少个五年呢?”张旭感叹道。在这十五年间,失败是常态,但父子二人从未放弃,随着经验日益丰富,希望的曙光也渐渐浮现。

  2024年1月2日,张维平和张旭从仓库中搬出70多斤重的茶罐。当打开密封条、揭开盖子的那一刻,那股久违的清香弥漫开来,父子二人不禁热泪盈眶。曾一度消失的茶香,重现了!

  但重现并不意味着简单复刻,借助现代恒温恒湿的仓储技术,以及多种茶机参与加工,水仙种的风味稳定性也得到了提升。

  走进满溢茶香的车间,记者看到一道道工序流畅运转,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制茶。来自江西上饶的张丽英一边给茶叶翻面一边说:“我家主要务农,制茶相当于是我的兼职。我负责的工序是风干,很快就能上手,每年干一个月左右,每天能赚200多元。”

茶香融古今

  “既然制茶手艺传到了我手上,该做的事我都要尽力做。”张旭说,“更何况我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自2023年接手茶庄后,除了技艺复原,他还希望能将两百余年的茶文化“唤醒”。

  如何让看不见、摸不着的茶文化变得可感可知?张旭决定打造一个茶文化展馆,让每一片茶叶、每一件器物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最初的想法就是收集一些茶庄的老物件陈列展出。”前些年,张旭四处奔波,遍访南洋华侨,收集散落各地的老茶与文物。一位华侨被他的执着所打动,将珍藏多年的老茶赠予他,这些老茶成为复原工艺的关键参照。

  2024年年底,由张旭亲自设计的茶文化展馆在泉州老街正式开张。泉州传统红砖砌成的入户门框、闽南骑楼风格的柜台、卯榫结构的红木屋顶……访客一踏入展馆,便能瞬间沉浸在百年茶韵之中。

  20世纪20年代,由张丕烈设计的罐身印有其头像的锡罐包装堪称经典,密封性强还兼具防伪与品牌标识功能。一个世纪后,张旭在原有基础上复刻并改良了“四方块”纸包与锡罐包装,采用铝袋升级密封性,既保留了历史符号,又契合现代消费需求。

  在展馆里,新旧包装的对比、百年前的印章、民国时期的报纸、泛黄的收据等都被精心陈列,使茶香成为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每年春节,许多从东南亚地区返乡的老华侨都会到店里买茶叶,他们说,这茶香数十年如一日,有浓浓的家乡味道。”张维平告诉记者。

  采访间隙,张旭还抽空剪辑泡茶手法的短视频。“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他说,接下来,想推动“水仙种”制作技艺申遗。面对更加年轻化的市场,他正借助社交媒体传播新的泡茶方式,讲述茶庄故事,努力让老字号在新时代实现“破圈”发展。

  “我想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我们这种古老的味道。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演变与沉淀中,留下那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华,这或许就是传承的意义所在。”张旭的话语,伴随着袅袅茶香,飘向远方。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楠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