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无数奋斗者在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业。
5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种粮大户邹德海等5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农村领域一线工作者,分享了他们在稳产增产、乡村振兴中的生动故事。
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5位代表各显神通,为百姓餐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克东县位于北纬47度,是玉米黄金种植带。10多年来,邹德海深耕黑土地,将合作社经营面积从2000亩扩展至6万余亩。
“我们采用订单生产模式,种植高油高蛋白大豆、高淀粉玉米,并延伸产业链加工鲜食玉米,让更多优质农产品端上餐桌。”邹德海说。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海波表示,合作社主要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绿色生产种植方式。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下,合作社与黄山市供销社合作,推广农资集中配送、平价销售,不仅降低了小农户种植成本,还保障了种植投入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而让大家不仅吃得饱,还吃得更健康。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表示,三门县致力于让百姓吃上放心蟹,建立了从养殖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体系,成为国家级渔业示范县。另外,当地还积极拓展“蓝色粮仓”,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推广深水围网养殖。
陈丽芝介绍,三门县养殖户还靠着保险兜底、配额饲料补贴政策,从事青蟹精养,使得更多肥美的三门青蟹走入寻常百姓家。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桦山镇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介绍,潭头村发挥土壤天然富硒优势,积极发展富硒功能农业,通过引进合作社、整合周边村庄,建成了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实现了标准化生产、链条式开发。其中,产业园培育的“雩山·硒柿”产品进入了高端商超,畅销大湾区、东南亚等地。此外,富硒鲜橙汁等10余款富硒休闲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总经理华梦丽是一名“95后”“新农人”,毕业后选择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结合农业现代化机械,建设了果牧高标准农场千余亩。农场采用现代化种养模式,向土地要效益、用科技提产量,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丰富种植种类,做到全年不断档、多元化供应。
华梦丽介绍,农场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标准,拥有多项绿色食品认证,还探索生物多样性农业。目前,农场野生小动物有30多种,良好的生态和种植技术让产出的农副产品质量更好,大家吃得更健康、更放心。
稳产增产有实招
稳产增产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代表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近年来,邹德海的合作社在黑土地保护和利用方面下足了功夫。在回答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提问时,他表示实现黑土地保护和增产可持续双赢的关键在于:一是选用好种子。好种子,才能种好地。二是在化肥施用量上做到“一增一减”。合理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从当地牧场、养殖场收集粪便,通过发酵,把有机肥撒到田地里,培肥地力,实现种养循环。三是通过大豆玉米轮作改善土壤环境,并将秸秆全部粉碎还田、翻埋,增加土地有机质含量。四是播种管收环节采用机械化生产,实现精量播种、定点植保、机收减损。
11年来,徐海波的合作社坚持不断创新、实践探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有农”生产服务模式,帮助小农户解决了他们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划算的生产难题。
徐海波重点介绍了合作社在稳产增产方面的探索:建立了现代化的农事服务中心,解决丘陵山区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难题;与村集体进行合作,依托村集体把小农户需求集中起来,让合作社统一进行服务;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把他们的新装备、新技术、新品种应用到生产当中去。
“仅机械化作业和生产资料集采,就能让小农户水稻亩均节约成本300多元、增产约200斤。产量的增加让小农户更愿意接受合作社服务,也促进了服务拓展,实现了共赢。”徐海波说。
华梦丽探索发展“饲-种-养-肥-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设标准农场,自主筹建植物组织培养室,优化草莓苗繁育技术并实现量产。她的农场还延伸农业产业链,帮助农户完成农产品销售,采取“以销定产”“包种包销”模式,解决农户后顾之忧,通过科技和模式创新实现稳产增产。
联农带农促增收
农文旅融合发展,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也为村民铺就增收致富新路子。
刘连云所在的潭头村,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近年来,潭头村深挖红色资源,修缮烈士纪念塔、红军长征渡口等红色遗址,打造“长征研学路线”,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0万元,村民托起了“富硒碗”、吃上了“旅游饭”。正因如此,潭头村有“三金农民”的说法,农民流转土地拿租金、企业务工得薪金、集体分红得股金。
“如今的潭头村乡村变美了、产业变强了、人气变旺了、生活变好了,村民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刘连云说。
陈丽芝和她的同事们推广先进实用的养殖技术和模式,围绕三门青蟹转型升级需求,改变“以鱼养蟹”传统模式,全面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应用。目前,三门县推广8万多亩,累计减少小杂鱼投喂量超过2万吨,带动3300余养殖户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
近10年,华梦丽的农场累计向农民提供了400多个工作岗位,目前农场固定用工47人,不过临时和季节性用工量非常大,现在一天大概需要100至200人。一般像夫妻俩都在农场务工,一年收入有近10万元。“看到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盖了新房、买了小轿车,日子越来越好,我们干得也更起劲。”华梦丽说。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邹德海、徐海波、华梦丽、刘连云、陈丽芝等奋斗者,用科技提升产量、用生态守护品质、用融合激活产业,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斑斓画卷。正如华梦丽所言:“在乡村扎根、在乡村开花,在乡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成为田野上的希望。”在迈向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奋斗者的故事仍在续写……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一鸣 王晓乾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