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农村资产资源管理现场推进会在剑阁县举行,剑阁县二龙村是参观点位之一。这个曾为300亩集体核桃园“闹心”村子,如今以3880亩省级现代林业园区的崭新面貌惊艳众人。5年间,从亩产不足50斤的干果园到年营业额630万元的“黄金产业园”,从700人外出务工到百人返乡创业,二龙村用一颗小核桃撬动资产盘活、产业升级、人才回归的连锁反应,成为四川省管好用好农村资产资源的鲜活样板。这场逆袭背后,是剑阁县想方设法盘活农村低效资产的努力探索。
集体核桃园缘何“水土不服”?
2016年,二龙村用好不容易争取到的30万元上级财政专项资金流转300亩林地,种下核桃苗,尝试发展集体经济。本以为播下“摇钱树”,没想到却长成“闹心树”。“挂果率低,果实小、壳厚,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二龙村党委书记孙仲富回忆,到2020年第一次挂果,收益不足6万元,集体核桃园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有地没人种,有林没人管”成了常态。
图为俯瞰“产村相融”的二龙村。
二龙村选择核桃产业,本是借鉴了隔壁青川县种核桃的成功经验。当时,周边村庄都在大力发展水果产业,但水果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且不耐储存。相较之下,核桃作为干果,耐储存,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可利用时间长,经济效益颇具潜力,无疑是农民致富的不错选择。然而,好政策、好条件并未能立即转化为好效益,为何这个选择会在二龙村“水土不服”呢?
二龙村“两委”事后多次复盘,深刻反省:
根源在于“盲目上马”,调研不够,品种选择失误;
症结在于管理粗放,在没有统一技术指导的情况下,村集体每年雇佣约200名村民进行林间管护,但管护全凭过往经验,农户们觉得核桃树好养活,一年只施一次肥,简单除除草;
困境在于资金劳力双缺,我们对核桃产业太不熟悉,缺乏经验,项目资金在第一年就花得一干二净,全村1142人,高峰期700多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连除草都力不从心;
破局之路,需闯几关?
经历了2020年首次挂果效益惨淡的沉重打击后,村“两委”干部开始四处奔波考察学习,探寻破解难题的良方。他们深知,要让核桃产业蓬勃发展,必须引进“外力”,激发村里的内生动力,攻克技术和市场两大难关。
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陈智天一开始也没想到,二龙村成为证明自己能力的舞台。他的父辈深耕核桃产业,从种植到加工都做得有声有色。“土壤深厚、疏松、肥沃且湿润,温暖凉爽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规模化种植核桃。”陈智天永远记得第一次受邀来到二龙村考察时的感受,他指着山腰间连片的缓坡地,满怀憧憬地展开蓝图:集中改造低效林,引进新品种,完善配套加工链。
图为陈智天在查看核桃生长情况。
要让蓝图变为现实,需要跨越三道难关。
一是信任关。面对陈智天集中改造低效林的提议,不少村民心里打着鼓。“祖祖辈辈的柴山,砍了树往后烧啥?”“企业能真正用好咱们的地吗?”面对这一难题,村“两委”与陈智天制定了“迂回战术”。他们先与思想较为开放的农户签约,砍伐低效林后整理出缓坡地,当年便让农户通过卖木材一次性收入十几万元,后续每年支付80元/亩流转费。村民们也就相信了他们,两年内,3000多亩低效林改造完成。
二是品种关。陈智天带着技术团队开启“优种行动”,跑遍了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半年内实地考察了数十个品种,最终选定了凉山州盐源县的“盐源早”。该品种市场受欢迎,不愁销路。
三是打开山门关。据陈智天回忆,剑阁县当时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承诺帮助相关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与水渠。当测绘队在山腰划出30公里产业路走向时,村“两委”提前与村民们进行沟通协商,企业、村集体、村民三方召开院坝会,最终达成平衡方案。如今,产业路如玉带绕山,不仅方便了园区的耕作运行,也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
核桃林下藏着“致富经”
传统核桃种植多“单打独斗”,二龙村却另辟蹊径,探索出“核桃+”的复合型产业路径。在核桃树下,芍药鲜切花、金丝皇菊等中药材欣欣向荣,构建起“上有果、下有药”的林下经济模式。陈智天算过一笔经济账:林下套种芍药、忘忧草等中药材,散养剑门土鸡,亩均综合收益翻了三番。“一棵树+N产业”的立体模式,让土地“生金”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芍药鲜切花销售额达85万元,土鸡营收超300万元,产品借助电商直供北上广。
图为发展林下经济核桃产业园。
与此同时,二龙村积极延伸产业链至加工端。2023年建成的加工厂,可生产琥珀核桃仁、核桃油等深加工产品;冻库的启用延长了鲜果保鲜期,实现错季销售。村集体还与绿邦公司携手共建电商中心,将产品推向全国。2024年,园区营业额突破630万元,其中土鸡、芍药鲜切花等衍生品贡献过半。
村集体与陈智天的合作模式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借助集体建设用地政策,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51%,企业负责资金、技术与管理。加工厂、实训基地等资产收益按比例分红,去年村集体收入14.7万元,其中2万元直接分给村民。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让村企紧密合作。
产业兴旺吸引人才回流。过去,二龙村半数劳动力外出务工;如今,园区每日吸纳30多名村民务工,年发放工资超100万元。村民龚世成从普通农民成长为技术骨干,年收入从不足万元增至4万元。村内还涌现出100多户核桃种植户,企业免费提供嫁接培训,村民“边学边干”,昔日的“打工村”正转变为“创业村”。
不过,二龙村也清醒认识到自身短板:品牌影响力不足、品种有待优化。为确保品种优势,陈智天引进美国加州“红仁核桃”,其花青素含量是普通核桃的8倍,售价高达80元—150元/斤。目前,200亩试验田长势良好,未来计划全园区推广。当前,核桃多以初级农产品形式批发,利润率受限。下一步,二龙村将聚焦品牌建设:注册“剑门金韵”商标,开发核桃肽、核桃乳等高附加值产品;依托农民实训基地培育本土电商团队;联合文旅部门打造“核桃采摘+民宿体验”农旅融合项目,推动“二龙核桃”从产品迈向品牌。
新闻链接:
四川省进一步加大力度管好用好农村资产资源
日前,四川省管好用好农村资产资源管理现场推进会在广元市剑阁县举行。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管好用好农村资产资源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总结交流做法经验,研究分析现状问题,部署安排重点工作。
会议着重指出,管好用好农村资产资源,要胸怀大局、提高站位,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扎实抓好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坚决守好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条底线,统筹好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管好用好农村闲置资产资源,推进设立强村公司和资源利用平台建设,最大限度用好用足各类增收政策,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会议强调,要把准现状、正视问题,全面厘清农村资产资源管理利用形势,针对当前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补短板强弱项。要摸清底数、明晰权责,将定期清查、规范确权、台账更新、动态监测等工作落到实处,不断夯实农村资产资源规范管理基础。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以县域为单元全面开展盘活利用,巩固提升一批、生产发展一批、公益运用一批、市场经营一批,突出盘活重点,强化支撑保障,真正让农村资产资源焕发生机。要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强化风险预警监测,着力破解瓶颈难题。要持续提高耕地产出价值,推动畜牧业企稳回升,大力发展林竹产业和林下经济,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示范引领,坚守底线红线,把工作做细做微做小,努力做到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作者:姚汶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张艳玲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