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客户端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一场乡村人才培育范式的变革正在火热进行,一批具备“三农”情怀、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民快速成长,正成为农业强国建设征程中蓬勃且坚韧的力量。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适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新工种的培训需求,2024年,农业农村部启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以下简称“试点”)。试点明晰方向——在为农民提供长效性教育培训服务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学用结合、以用为主、重在实效的理念,从提高人的自我发展能力角度,推进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紧密联系、双向贯通,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多渠道、多行业、多地区就业增收能力;明确目标——面向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加强孵化型培育,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计划在首批试点两年时间内培养1万人以上,协议帮带约6万人,通过产业平台辐射带动约20万人。
试点启动以来,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指导下,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积极推进,全国5个地级市、74个县试点区域发挥首创精神,立足实际开展工作,拓宽培育内容、创新培育方式、探寻培育路径,摸索出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广袤的“试验田”之上,一场乡村人才培育范式的变革正在火热进行,一批具备“三农”情怀、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民快速成长,正成为农业强国建设征程中蓬勃且坚韧的力量。
紧盯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新工种——
培训内容不断扩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通,让“农业+”充满无限可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新职业新工种持续涌现,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强调,要适应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新工种的培训需求,突出实效办好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
试点的亮点之一,便是更加关注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新能源等相融合的“农业+”新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培训内容进一步拓展,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在学习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激励,决心把黑猪养殖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发展黑猪文旅。消费者来了先参观黑猪养殖基地,再到展厅体验黑猪饮食文化,最后品尝黑猪宴,还可以买点我们的产品。”江苏省东台市试点培训班学员、江苏盐城黑墨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恒进讲述着未来的打算,言语中满是憧憬。
为实现从现代农业大“粮仓”到乡村振兴大“良仓”的转变,东台市正在加快促进乡村功能集成和多业态发展,提升农业产业活力。“基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次试点我们计划培育休闲观光农业人才50人,面向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培养既懂农业,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休闲观光人才。”东台市农广校校长马鹏程表示。
放眼全国,各试点市县同样立足地方发展实际需求,延长产业链,让“农业+”产生了无限可能。例如,河北省涉县特色产业专班聚焦连翘这一道地药材,邀请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授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浙江省乐清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铁皮石斛的药食同源加工和休闲农业,致力于提升人才的产业引导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夯实“雁斛农匠”浙农致富品牌的共富之路;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创设“现代花卉产业+农文旅融合+农村电子商务”乡村人才培训班,引导学员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和服务领域……
“来尝尝我们的新品‘八卦拿铁’,这是我在培训班中获得的灵感,把咖啡和我们武神潭村‘八卦水城’的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打造特色产品。”江苏省昆山市乡村咖啡产业专题班学员王雪薇招呼着顾客。近几年,昆山市咖啡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一条千亿级产业链,带动越来越多人经营“村咖”,在乡村打造集餐饮、阅读、教育为一体的新业态。由此,乡村咖啡产业专题培训应运而生,昆山市发展乡村“咖啡经济”等模式和项目,计划带动“村咖”就业人员100人。
把员工送去学做咖啡,店老板金花则参加了乡村民宿专题班的学习。“去年我的民宿刚刚开业,正感到迷茫时,刚好得知了咱们培训班招生的消息,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她兴奋地告诉记者。
“依托区域内旅游资源,昆山市兴起了一批乡村民宿和农家乐,我们基于此开展乡村民宿专题培训,从而提升全域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和服务水平,打造昆山乡村旅游特色IP。”昆山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站长孙权表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试点工作中,乡村文化人才也是各地关注的重点。“这款银杯内层是白银,外层是景泰蓝,保温但不烫手,实用且兼具艺术性。”记者见到乐清非遗传承人支绍云时,他正在热情介绍着自己的新作品。从事银器制作20余年,如今他又多了个新身份——乐清市文化产业专才班的班长。“以前只埋头创作,不知道怎么做品牌,我想通过这次培训,探索一条非遗技艺传承创新的新道路,实现‘自我造血’,让银器走进大家的生活。”支绍云诚恳地说。
多元的培训内容,也带来了丰富的人才结构。例如,昆山试点培训班的100名学员有70名都是新挖掘的,新鲜血液的加入,让乡村人才队伍更加壮大。“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技术,而是为农民打开了一扇通往农业新天地的大门。这意味着我们今后培育的不再是只会埋头种地的传统农民,而是一批能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潮流,有能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人才。”甘肃省庆阳市农广校校长陈彦君有感而发。
学员需要什么,课上就教什么——
把课程建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学到真本领,力求培养一个、就业创业一个
“学用结合、以用为主、重在实效”,这是试点工作的核心理念。试点创新培训方式,将课程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灵活运用实践实训、观摩研学、顶岗实习、技能比拼等方式进行分段培训,提升学员从事生产经营的实际能力,让学员“学的都有用,学了就能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学员们来说,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实践经验是最有用、最直观的“教材”。外出实地观摩学习,才能找到差距、开阔眼界、“求取真经”。
有人从细处着手,学到了经营小技巧。“有一家企业在产品包装上留出空白,让研学的小朋友写上对父母说的话,这样包装纸就会被留下了,这个点子真是太棒了,我一定要用在我们的农产品上。”庆阳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班学员杨清艳兴冲冲地说。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乡村文化产业培训班学员张煜瑶(左)在制作端午节香包。张学良 摄
也有人从长远考虑,获得了发展新思路。“庆阳香包虽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但在功能定位、市场定位及设计理念等方面,仍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次外出学习带给我很多启发。”庆阳市西峰区乡村文化产业培训班学员张煜瑶说。
“大家看我手里的花椒,每一粒都色泽鲜艳、颗粒饱满,保证您吃到嘴里麻香味十足,不管是炒菜还是煲汤都非常适合……”走进涉县数字化电子商务直播基地,农产品电商班学员宋岩珍正捧着一筐红棕色的花椒,对着镜头娓娓道来。
第一次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宋岩珍收获满满:“课上学到什么,我就用什么。我学会了计算商品转化率,明白了直播三要素‘人、货、场’的搭建,以及每场直播后怎么复盘,课后在实际直播中一点点运用。”
“4月开始,我们电商班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习环节,按照‘集训+跟训+实操+考核’的步骤展开,重点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把学员放在一个个直播间里实习,结合县‘一品一播’工作要求,重点带动涉县农特产品销售。”涉县农广校校长张少青介绍。
为了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一些试点市县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实行“定向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湖南省湘潭市与相关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田间学校、新型产业基地签订协议开展合作,形成受训学员“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培训链条。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农广校与花卉产业园签署协议,对其推荐的产业工人开展分阶段培训,后者提供顶岗实践岗位,经过培训的产业工人日均工资将上涨50~80元。
甘肃省华池县、合水县农广校与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企业根据自身生产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方向,院校和培育机构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如此一来,学员在企业实践中不仅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还能直接掌握市场需求,结业后可直接上岗,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5月17日,乐清市文化产业专才班的学员们进行了一场文化之旅——在中雁艺术博物馆逛藏品、做瓯窑,探寻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的创新成果;在中雁荡蓝夹缬非遗工坊学扎染,感受非遗技艺背后所蕴含的匠心独运与深厚文化价值。这是该班课程中“乡博Walk”环节的其中一站,也是“学用贯通”中“用”的重要体现。
翻看乐清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的课程计划,“调研”“实践”“大赛”等字眼频频出现,使人眼前一亮。“我们在课程设置上特别突出‘学’与‘用’的融合,比如安排铁皮石斛全产业链研修班的学员到企业里体验茶食雅韵制作,组织休闲农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研修班的学员走进校园和社区,举办农创客集市。”乐清市农业农村教育培训中心主任黄慧婵表示。
不仅在培训过程中以“用”为主,乐清市在培训结果认定上也非常注重实效,考察学员的应用能力。休闲农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研修班的学员要提交一份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创业策划书,并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文化产业专才班的学员要打造完成至少1家乡村博物馆,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也就是培训班的结业仪式,同时设计推出3条农旅路线。
打破以往单一培训路径——
以农广校为主体,构建“校校”“校地”“校企”等联合办学模式,形成“一体多元”的乡村人才培育新格局
“从政策制定到落地见效,离不开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山东省农广校校长赵冰由衷地说。乡村人才培育涉及面广,连接产业链长,做好培训并非易事。试点以农广校为主体,各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探索更多培育路径,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培育新格局。
作为农民培育的“国家队”,全国农广校体系涵盖1所中央校、36所省级校、267所市级校、1658所县级校和1.6万余所农民田间学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教学实力。
各试点市县充分发挥体系优势,与其他各级农广校联合办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庆阳市本级青年创新创业培训班的集中学习和观摩研学阶段,在中央农广校指导支持下于北京举办;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训班的观摩研学阶段由中央农广校指导,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协办,前往四川省开展。
同时,试点市县突破地域局限,充分用好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全国共享师资,以及各省已有的优秀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和优秀师资,为试点培训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和教师队伍保障。
“‘天下农广一家亲’嘛,我们果品班外出学习就是联系的大连市农广校,让他们帮忙联系培训场地和教师,对方非常热情。”庆阳市西峰区农广校校长廖森告诉记者。
农广体系之外,各试点市县打破了农广校以往单一的工作路径,整合各类资源,构建“校校”“校地”“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形成了“一体多元”的乡村人才培育格局。
4月17日,两辆大巴车载着东台市试点培训班的学员驶入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学员们兴致勃勃,走入智能蔬菜大棚观看新品种番茄,在试验田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大豆播种。这是东台市农业经理人专题培训班的现场教学环节,在此之前,学员们已经在南京农业大学的支持下完成了农业经理人基础知识和经营管理内容的学习。
江苏省东台市试点培训班学员在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观摩。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摄
“江苏省内有许多所涉农院校,配备优质的师资和实训实践场地,我们把周边的高校资源充分利用了起来,开展‘校校共建’。”马鹏程告诉记者,例如,智慧农业的培训观摩委托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实施,农产品电商主题的课程委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开展,休闲观光农业主题委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施。
“学员都来自不同的行业,所以我们也不能‘单兵作战’,而是要跨界融合、互相配合,增强培训实效。”乐清市农业农村教育培训中心教师王宏告诉记者,乡村特色产业人才培育主要联合乐清市铁皮石斛产业协会、地方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育主要联合乐清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开展,休闲农业创业创新人才培育则联合中共乐清市委组织部、乐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中共乐清市团委、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开展。
“此外,我们还整合了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资源,作为实践培训的平台,为参训者提供模拟创业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管理、运营和市场营销等技能。”王宏说。
作为全国五个试点市之一,庆阳市试点工作由庆阳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市农广校和庆阳文启人才发展集团负责具体实施,共同参与管理与教学。在实际工作落实中,集团在联系实践基地、协调教学资源和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广校则侧重教学内容设计、师资安排等方面。“农广校发挥公益性教育优势,集团则为培训注入了市场化活力,共同构建‘教、学、用、创’一体化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庆阳市农广校副校长徐雪表示。
锚定农民培育项目工程化设计、项目化管理目标——
扶上马,送一程,做到成长全程护航,让农民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成有所帮,帮有所效,打开人才发展“新天地”
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工程化设计、项目化管理方式,对行业急需、人才培养短板弱项、产业发展痛点难点等领域提出更高要求。眼下,全国试点工作已进入下半程,但高素质农民成长的道路才刚刚起步。培训结束后,各试点市县积极为培育对象提供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创业支持、政策咨询、品牌打造、融资担保等方面的牵线搭桥服务,为他们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力争让每个学员“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成有所帮,帮有所效”。
“超长售后!王森老师今天来店铺指导,建议这种天气可以做冷萃咖啡。行动派立马做起来,复刻老师教的青提茉莉冷萃。”昆山市乡村咖啡产业专题班学员景俊华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照片中,琥珀色的咖啡液与青绿色的果饮交融,两颗青提点缀其中,夏日清凉感扑面而来。“冷萃是我在咖啡班上学到的做法,在跟踪服务环节,老师们会亲自到每一个学员的店里指导。”景俊华说。
扶上马,送一程。跟踪服务是实现农民培训学习服务和训后转化应用服务之间闭环贯通的重要一步。昆山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人社部门、协会组织以及培训机构,组建跟踪指导服务团,确保每名受训对象有一名跟踪导师。跟踪导师持续跟进培育对象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培育对象在就业和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线上与线下长期“陪跑”服务。“我们重点开展农村电商直播产业、‘村咖’等跟踪指导,帮助培育对象度过创业初期困难阶段,每名培育对象‘一对一’现场跟踪指导不少于2次。”孙权介绍。
广袤的“三农”大地,成长的跑道绝不唯一,各试点市县正努力为乡村人才创造更多舞台,开拓更大的天地。
东台市将试点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衔接,鼓励有意向的学员报名参加南京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本科函授教育,规范、完整、系统地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及从业就业人员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专业技能、经营管理等能力素质。
在昆山市,所有集中学习结束后,学员可自愿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我们会对通过相关考试的培育对象颁发职业认定证书,符合条件的学员,市人社部门根据其相应等级给予一次性补助。”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姜锋介绍。
与此同时,试点培训班的学员们也在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培育一个,带动一方”的效应。“青年创新创业班的培训既是一次开阔视野的‘取经’,更是一次对标差距的‘醒脑’。”庆阳市本级青年创新创业班班长王杰在培训中收获颇丰,作为甘肃陇药盛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除了继续做好公司产业,他还有更大的抱负。“我要把所学所思转化为具体行动,将先进理念传递给乡亲们,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带领村民在中药材、智能化、品牌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让家乡的田野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王杰说。
“在试点实践中,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农民培育‘金点子’,一些学员通过培养成为产业发展带头人,接下来我们要加强经验总结和模式推广。”中央农广校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央农广校即将开展2024—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人才培育模式和典型推荐,把地方好的做法推广出去,优秀学员的事迹宣扬开来,在首批试点经验基础上继续扩大培训范围。
在探路者的摸索中,前行的道路逐渐清晰。第二批试点申报正在谋划,学员们的许多期待正在发酵。
“我要报乡村咖啡师的进阶班,争取拿下SCA国际咖啡师证书。”昆山市乡村咖啡产业专题班学员汤蕊的话语间满是期待。
“如果有低空经济方向的班,就可以多培养一些‘飞手’,我的梦想是在华池县组建一支专业的无人机‘飞手’团队。”华池县新型社会化服务培训班学员刘振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农业农村部党组明确要求,加强农广校力量建设,统筹用好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接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乡村人才振兴具体要求,以试点为契机,指导全国农广校体系主动适应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工程化设计、项目化管理调整优化,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农民平台抓手,持续提升办学条件能力,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中央农广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教育如同播种,如今在乡间田野中埋下的一粒粒“种子”,将如何改变未来乡村的面貌,让我们一同期待。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李丽颖 赵艺璇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