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北京口腔医院住院部走廊传来清脆的童声。“谢谢叔叔!”3岁的藏族女孩斯曲卓玛用标准的普通话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主任医师韩正学道别,并主动伸出小手与医生握手。这个简单的动作,凝结了一场跨越3000公里的医疗援藏接力,也见证了北京与西藏之间延续十五年的深厚情谊。
斯曲卓玛来自西藏那曲市安多县玛曲乡,出生时就被发现患有唇部静脉畸形血管瘤。随着孩子成长,瘤体逐渐增大,不仅影响外貌,更严重威胁到基本进食功能。母亲强措告诉记者:“每次喂饭都像在闯关,生怕碰到患处。”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牧区,医疗条件有限,这个普通的藏族家庭一度陷入困境。
去年12月,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通过当地乡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启动“雪域健康”救助机制。据协会副会长唐召明介绍:“我们对接了国内顶尖颌面外科领域团队,仅用两周时间即完成远程会诊、治疗方案制定和进京手续办理。”
既要用创伤小、恢复快、适合低龄患者的术式,又要消除病灶且最大限度恢复唇部功能和外形,治疗难度可见一斑。韩正学和团队进行了周密的治疗计划。考虑到患儿语言不通,医院特开辟绿色通道,“我们要让孩子在医院期间既顺利完成治疗,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党委副书记陈伟说。
殊不知,这场救助延续了北京口腔医院十五年的援藏传统。2010年,韩正学曾为一名藏族患者卓玛成功切除重达5公斤的颔下腺肿瘤。那年,北京口腔医院联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专家,克服高原患者“醉氧凝血”等特殊风险,历时8小时完成手术。如今,卓玛已康复如常,家庭也实现脱贫。
从个案救助到系统帮扶,北京医疗援藏工作不断深化,更多藏族同胞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数据显示,北京口腔医院已帮助西藏多家医院建立口腔科室,培养超过数十名本土医生;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累计协助76名大骨节病患者完成手术。
韩正学感慨道:“每次援藏都是心灵的交流。我们治愈患者的病痛,藏族同胞的纯朴善良也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从2010年的“大卓玛”到2025年的“小卓玛”,这场跨越十五年的医疗接力,不仅挽救了两个生命,更架起了汉藏同胞心灵相通的桥梁。
未来,北京口腔医院将通过远程医疗持续跟踪小卓玛的康复情况。而在更广阔的雪域高原上,越来越多的“健康守护者”正接过援藏接力棒,续写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篇章。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琭璐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