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市蓬溪县广教村村口,一间青瓦白墙的小店静立路旁。褪色的木门、斑驳的墙皮,这样一家不太起眼的小店,门口却挂着一个个响亮的“名头”:快递进村“示范站”、助农取款服务点、村民积分兑换点等数个标识牌。
6月里,天已微热。店主陈映烈正在帮村民们取快递,这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老人,身兼“数职”——他是村里小商店的老板、退了休的老书记,也是现任的村会计,不过大家更愿意叫他广教村的“拼命三郎”。
山路弯弯党旗红:修路架桥通民心
1979年,23岁的陈映烈从部队退伍返乡,担任村里的民兵连长,乡亲们常笑称他“小陈连长”。任谁都想不到,这个看起来愣头愣脑的小青年,竟成了带领全村走向富裕的“领头雁”。
1997年,陈映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村里还是土路纵横。但修路是个大工程,资金从哪来?工程由谁做?责任谁来负?一连串的问题不免让人望而却步。
“要致富,先修路!”陈书记在村委会上拍着桌子立下军令状。
为了争取审批通过,他用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徒步丈量全村每一条土路,揣着自制的手绘地图,往返县镇不知多少次。
为了凑齐修路资金,陈映烈带头捐款,号召党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挨家挨户给村民们做工作:“咱这穷窝窝,路不通就翻不了身!”
为了监督工程质量,从施工队进驻那天起,他便吃住都在工地,晨起打鸣时他在,落日黄昏时他还在。施工队长直挠头:“没见过这么较真的书记,比监理还严!”
如今的广教村,青石板路蜿蜒如练,两旁农植丰茂如锦,真如陶渊明笔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胜景。
后来,陈书记继续带领着乡亲们接通了天然气,亮起了大路灯,为了方便村民购买日用品开起了小店,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
药香引来致富路:招商进村谋发展
路通了,怎么带着大家富起来,是陈映烈一直在琢磨的大事。
一次偶然间,他听说一家药材公司正在寻找种植基地,便带上“村图”,主动上门洽谈。
他带着药材公司负责人走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当地的土质、地形、气候、交通、人口和支持政策,在陈映烈的不断努力下,药材公司终于在广教村“安家落户”。
老陈书记迈出的第一步,不仅为乡亲们挣来了几万元的土地租金,还争取到了十多个就业岗位,让大家在家门口就实现了“万元收入”。
陈映烈(右)向尹红介绍药材情况。
药材种植的土地刚刚翻整完毕,陈映烈却皱着眉头找到蓬溪县烟草公司客户经理尹红请教培训方法。
原来,尽管村民踊跃加入药材种植行列,但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却遭遇重重阻碍。晦涩的专业术语让文化水平有限的村民听得云里雾里,传统填鸭式教学更让学习热情日渐消退。
尹红灵机一动,将卷烟营销中的“开口营销”理念巧妙迁移:“技术课不能总板着脸讲大道理,得把那些艰深的门道变成乡亲们听得懂的家常话。”她比划着说道,“再让学得快的村民带头分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课堂就活起来了!”
于是,“学习园地分享”“我和药材的故事”等培训活动办了起来,乡亲们的学习热情大涨,药材种植收成日渐提升。
如今,药材基地里,丹参、白芷等中药材长势喜人。老陈书记的商店里,也多了代收药材销售款、帮村民预订农资等“副业”。
千亩荒滩变粮仓:垦荒改革富乡亲
随着大批年轻人外出务工,广教村有片千亩荒滩,杂草丛生,无人问津。老陈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正值蓬溪县政府提出高标准农田整治计划,将零散低效的“补丁地”改造成“田块方正、渠系配套、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老陈书记第一个响应号召。改造期间,小小的商店变成“农田会诊室”,柜台上除了卷烟和日用品,还堆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农业技术指南》《土壤改良手册》。
功夫不负有心人,千亩荒滩变良田。老陈书记并没有歇下脚步,而又多方奔走,引进农业公司,将几百亩土地流转出去用于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解决了百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村民李大姐在田里干活时感慨:“跟着书记干,种地都不乱!”
广教村不大,东西不过7公里。时间走得很快,“小陈连长”到“老陈书记”却是一生的笃定。陈映烈用50年的坚守,把自己的人生与广教村紧紧交织。这位连任7届的老书记,早在10年前就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他却选择继续留在村上任职——
“只要乡亲们需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再干几十年!”
作者:唐悦 严鑫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