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赵五:守初心,勤学习,共相助

2025-06-26 16:26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暴佳然 作者:​杜明志

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西平街道清河社区火石坡村的肥沃田野上,高赵五正有条不紊地对自家的烟田进行施肥。作为有二十年种植经验的“老把式”,他切身地感受着这些年的种植变化。

高赵五在烟田里进行中耕管理。

初心如磐: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2003年,高赵五第一次接触烤烟种植时,还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第一年试种的5亩烟田,因技术不过关几乎绝收。“看着焦黄的叶子,我蹲在地头抽了半包烟。”回忆往事,他黝黑的脸上仍会浮现当年的苦涩。但正是这次失败,点燃了他不服输的劲头。

他寻找烤烟种植技术资料,当烤烟辅导员的“跟屁虫”,在自家院里搭起小烤房反复试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温湿度的曲线变化,有些字迹被汗水晕开也舍不得换页。2005年,他烘烤的烟叶首次达到收购标准,当接过那张印着“上等烟比例60%”的验收单时,这个汉子躲在仓库后抹起了眼泪。

创新求变:农户的“科技革命”

2016年,当地烟草部门推广密集式烤房改造,高赵五第一个报名改造。“老式烤房烧煤像喂老虎,这个新家伙能省三成燃料。”他拉着技术员计算成本收益的样子,活像个精明的账房先生。如今他的烟田,自动滴灌系统按时开启工作,手机APP随时监控烤房温度,这些“黑科技”让周边老伙计们看得直咂舌。

但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笨办法”——在每座烤房外挂块小黑板,记录每次烘烤的天气、温度、时长和成品质量。这些看似原始简单的数据,成了他总结“赵氏烘烤法”的基础。现在连社区里的技术员培训,都要引用他的“小黑板大数据”。

守望相助: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

为种好烟,今年2月份,他自掏腰包在烟地旁打了1口深井,解决了今年烤烟生产用水问题,得到种烟农户的高度信赖。每年,因劳动力人手不足,他都邀请留守在村里的乡亲为他管理好烤烟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累计用工450多个工时,支付工钱约5.4万元。

此外,他还为村里懂种烟技术的农民提供了家门前的工作岗位,目前他牵头创办的技术互助小组已发展到10户,除烤烟生产大忙季节,一年去麒麟复烤厂分级车间打工5个月,每户创收1.5万元左右,去年小组平均收入比散户高出20%。

一年下来,他虽然赚不到多少钱,看着为他打工的村民腰包鼓鼓的,他满意地笑了!

放眼望去,在整齐的烟株间,总能看到高赵五忙碌的身影,他正在喷药、中耕除草、培土,阳光透过旺长的烟叶,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洒下细碎的光斑。“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咱这把老骨头,还得再跟土地要二十年收成。”

每当烘烤季节,在调试新装的物联网传感器远处,高赵五的生物质燃料烤房正冒出缕缕轻烟,那烟气笔直向上,就像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收获和期望。

像高赵五这样种烟的铁杆烟农还有很多,他们为当地烟农增收做出榜样,为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烟草产业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数字烟草”发展离不开铁杆烟农的支持,他们的辛苦付出和努力为烟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作者:杜明志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