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10时03分,G8699次复兴号列车如银色巨龙般从崭新的西部最大高铁枢纽重庆东站徐徐驶出,随后加速穿越武陵群山直奔黔江——这标志着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关键段落、新建重庆至厦门高速铁路重庆东至黔江段(简称“渝厦高铁重庆段”)正式开通运营。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正线全长242公里的钢铁动脉,以92.7%的桥隧比突破喀斯特地质屏障,首次将渝东南武陵山区纳入全国高铁网,不仅把重庆中心城区至黔江的铁路运行时间从近4小时压缩至最快61分钟,更让重庆“米”字型高铁网东南方向关键一“捺”成功落笔,贯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长株潭、海西经济区的高速走廊。
钢铁动脉剖开地理屏障:从“蜀道难”到“1小时经济圈”
在当天同步启用的重庆东站,6根41米高的树形柱如黄桷树般撑起穹顶,镂空“枝叶”将阳光切割成流动的光斑。这座集高铁、地铁、公交于一体的超级枢纽,通过BIM技术实现2毫米级安装精度,年节约用电618万度。而黔江站以“廊桥飞渡”为设计意象,弧形屋面如阿蓬江水波,候车大厅复刻濯水古镇青石板路。
“以前坐绿皮车要一夜,现在送完鲜菜还能赶回家看孙子。”彭水乔梓乡菜农指着时刻表感慨。线路攻克富水岩溶等世界级难题,中岭隧道穿越5.7平方公里恐龙化石群,建设者创造18小时铺设17.5公里长钢轨的全国纪录。如今渝东南构建“1机场、3铁路、4高速”立体交通网,黔江到重庆通勤成本降低40%。“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的苦涩民谣,正被“清晨赴重庆中心城区办事、求学、就医,傍晚归家的‘同城化’”生活图景所取代,而“上午濯水品鸡杂,下午厦门踏海浪”的跨省生活也不再是梦想。
文旅资源借势“破圈”:从“养在深山”到世界遗产联动
南川北站穹顶的杜鹃花造型下,刚结束中考的学生正举手机拍照。“以前汽车要2小时,现在咖啡没喝完就到了。”——从重庆巴南10:08发车,10:23已抵南川,南川区以“1338”战略激活“快旅慢游”,高铁站专线20分钟直达金佛山自然遗产地,持票可兑景区联票与“178环山趣驾”体验券。这条178公里自驾环线串联14个乡镇,2024年带动900户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大观智慧农业工厂番茄无土栽培亩产值12万元,游客可参与“高铁采摘团”,4小时完成“都市—田园—景区”切换。
渝厦高铁串联起2处世界自然遗产、2个5A级景区及6处4A级景区。以“长生黔江龙”闻名的黔江正阳白垩纪恐龙化石群(西南唯一)成文旅新IP,高铁站“城景通”将658米濯水风雨廊桥、武隆天生三桥(2007年“中国南方喀斯特”世遗核心)串联成“远古生物+非遗”环线。游客持高铁票155元可畅玩“世界的武隆”五大景区,其天生三桥拥有全球最大串珠式天生桥群,《变形金刚4》等在此取景,2024年接待4724万人次,正冲刺7000万目标。在彭水,蚩尤九黎城(世界最大苗族建筑群)开城仪式与高铁时刻精准对接,游客步行8分钟直达,凭高铁票免门票带动创收同比增200%。
产业要素加速“上山”:从农产品出山到产业园落地
高铁通车使黔江从武陵山区腹地,跃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进南下的开放门户、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这座渝鄂湘黔“几何中心”城市,正加速建设渝东南客流、物流集散高地,聚力打造武陵山区综合开放门户,以“区域中心城市”枢纽能级重塑区域经济版图。在黔江工业园区,已形成20万吨玻纤、20万吨再生铝、20万吨合金产能,青蒿素产量占全球1/4,并加快建设百亿级鲜菜火锅食材产业园。“今年在谈项目超150亿元,是去年的3倍。”黔江区区长骆高燕说,更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正在涌来,黔江的武陵黑猪、高山黄牛、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也将更畅销,黔江正悄然变身“黔多多”。
“高铁冷链比公路成本低40%,晶丝苕粉4小时就能到重庆主城火锅店。”彭水苗薯农业公司负责人介绍,这种被誉为“苕粉贵族”的非遗产品,借高铁物流带动周边5000亩红薯基地扩产,预计年产值突破1.2亿元。武隆白马工业园的乐源智慧农业产业园6月28日奠基开工,10亿元投建13条生产线,高山脐橙从采摘到加工仅4小时,两期建成后年产值3.5亿元。“工厂即景区”模式带动5000户农户实现“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分红”三金叠加。
山乡民生的“时速跃迁”: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创富”
彭水绍庆街道村民赵坤兵放弃广东打工,参与高铁站民宿装修,日工资比沿海高20%。黔江“高铁服务专班”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涵盖民宿管理、农产品电商等6大模块,结业学员就业率达92%,正阳街部分民宿预订量较高铁开通前显著增长。
武隆荆竹村归原小镇整合闲置农房,2024年村民户均年收入25万元,高铁开通后推出“车票+民宿”优惠,客流预计增30%。村民冉光芳转型乡村咖啡师,在烤烟房改造的“无有”乡村图书馆里,咖啡销量同比增40%。南岸、巴南等六地成立高铁旅游联盟,彭水与乌江沿线组建武陵山文旅联盟,“高铁一响,黄金万两”的图景正在展开。
暮色中,高铁掠过黎香湖畔,民宿老板给重庆游客打包刚摘的玉米。这条钢铁动脉剖开武陵山地理屏障,让渝东南从“边缘末梢”变身“开放前沿”。所有变革,始于呼啸而至的61分钟速度,却在苗寨、土家炊烟与产业园轰鸣中,延伸向更广阔的未来。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