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息县:激活土地资源潜力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6-30 15:37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轩铭 作者:范亚旭 周传杰

仲夏时节,走进河南省息县,大学西路道路已完成勘察设计,正破土动工,沿淮防汛道路、黄坎沟生态修复等工程正紧锣密鼓筹备开工。这些变化,源于息县被列入河南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项目。

作为农业大县,息县正通过创新项目谋划、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努力激活城乡土地资源潜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中部崛起中探索出“息县路径”。

项目引领,筑牢发展“硬支撑”

息县将项目谋划作为服务大局的突破口。精准把握政策窗口期,积极申报土地储备专项债券,为县域发展提供资金活水。其中,龙湖办事处龙头区域南侧583.76亩地块作为2025年第一批新增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项目,河南城发房地产和信阳华城置业名下两宗155.11亩地块作为2025年第一批存量闲置土地收储专项债券项目,专项债券申报工作正有序推进,为后续发展积蓄动能。

项目不仅聚焦基础设施改善,更注重生态修复,在生态保护修复领域,息县成效显著。作为河南大别山淮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已完成县域内18条河流与5处历史遗留矿山的全面摸底调查。淮河生态廊道系统保护、淮河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淮河新区水系连通及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4个子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淮河流域生态屏障持续加固。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盘活资源的关键一招。孙庙乡、龙湖街道办事处、谯楼街道办事处的整治项目成功入选省级试点。项目一期资金1.05亿元(占30%)已到位,实施方案获批,沿淮防汛道路、黄坎沟生态修复等子项目勘察设计完成,即将开工建设,为城乡融合发展和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探索新路。

改革赋能,打造服务“金招牌”

营商环境是吸引要素集聚的磁石。息县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核心,创新服务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全面提升服务质效,打造自然资源服务“金字招牌”。

“交地即交证”“带押过户”“无还本续贷”……息县推行的一系列举措,实现了土地交付、产权登记、抵押融资无缝衔接,企业办事效率显著提升。规划用地审批推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材料精简30%以上。“标准地”供应改革强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拿地即开工、验收即发证”成为常态,项目落地周期平均缩短一半。

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温度。如今,在息县,抵押登记、预告登记等12项高频业务实现100%“一网通办”,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不动产+水电气”联动过户、“税费同缴”等创新服务,显著减少群众跑动次数和时间成本,深受群众和企业欢迎。深入企业走访解难题、提供上门服务、延时服务成为常态,多个基层自然资源所服务效能获得市级通报表扬,重点项目绿色通道中,用地规划许可创下单日办结17宗的纪录。

要素保障,激活资源“强后盾”

服务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是关键。息县坚持“项目为王”,实施“全周期、全要素”保障机制。为重点产业项目精准供地,高效保障中城矿二期、麦肯迪糖果、马援大道北段、苏息精密制造产业园二期等重点产业项目的用地;同步服务乡村振兴,报批农事服务中心、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站等8个农村融合项目252.72亩。土地市场化运作成效显现,挂牌出让建设用地196.89亩、交易占补平衡指标0.26万亩,为经济稳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为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息县全面开展城镇低效用地调查,建立完善台账,梳理出可开发地块33宗5711.61亩。通过“腾笼换鸟”模式,成功实现远方陶瓷院内62.9亩低效工业用地转型升级;采取“一地一策”精准供地,保障申城户外产业园、酸辣粉小镇等特色产业项目及西南环路、第二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10余亩。

构建保障机制,统一城乡体系。息县依托全国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和河南省土地二级市场交易监管系统,立足县域实际,探索构建城乡统一、权能完整、流转有序的土地市场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息县的实践初步实现了土地资源市场化流转与生态价值转化的双赢,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贡献了基层经验。息县县长郑春表示:“我们将持续以深化改革为引擎,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目标,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展现更大作为,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息县力量。”

作者:周传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