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现场会在衢州江山市举行,明确了未来5年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的“作战图”“任务书”。会上,记者了解到,《“浙农码”赋能“土特产”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已于最近正式发布,今年,全省将建成300个数字农业工厂,实现三大类15种重点品种农产品的重点主体“浙农码”承诺证开具全覆盖。
2024年11月,浙江获批建设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20多年来,浙江始终将智慧农业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规划、标准、机制等方面精准发力,打出智慧农业提能升级行动、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一系列组合拳,系统构建起智慧农业发展体系。
数字化菌菇生产车间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探索应用,取得良好成效。以省、市、县三级贯通的“浙农码”为例,现已接入24个省级应用、102个地方应用,汇集372项涉农服务,累计赋码用码量超7.1亿次。
如今,随着海量数据的汇集沉淀,“浙农码”不断衍生出数据要素价值。接下来,浙江还将继续集成拓展1个“码”,迭代升级“浙农码2.0”,推动“浙农码”与“全农码”有机衔接,率先实现部省数据互联互通和业务协作协同。
智慧羊舍
智慧农业发展需要“软硬兼施”。在作为“硬件”的基础设施上,接下来,浙江将进一步畅通智慧农业发展的通信“大动脉”,织密物联“感知网”。如加快农村地区5G网络质量提升、山区海岛县千兆光网深度覆盖,推动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因地制宜部署物联设备,形成点状监测、线状追踪、面域覆盖的立体化数据采集网络等。
在“软件”上,浙江同样将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强化项目支撑、优化政策服务等,面向不同类型的主体,推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让参与者真正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而自发地、持续地投入和应用智慧农业技术。同时,浙江还将专设人才项目跑道,引育数字系统应用开发、智能农机应用、电子商务运营等紧缺人才。
目前,浙江已形成了“数字+设施+机械”的发展体系,培育了562家数字农业工厂和48家未来农场,涌现了一批智慧农业技术成果和先进的模式业态。
根据计划,到2027年,通过“浙农码”赋能,浙江将实现“土特产”品牌市场认可度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优质优价机制,以及实现“土特产”主体、产品和品牌全覆盖。届时,省内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者都将被纳入“浙农码”体系,赋码用码总量超16亿次;全省将建成1000个以上数字农业工厂和100家全产业链“亮码”主体。此外,重点主体生产经营的三大类20种重点品种农产品将实现全链条数字化追溯,所有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产品都将被赋码。
智能无人插秧机
为此,浙江明确了接下来的五大主要任务:优化提升生产主体赋码用码,推进主体赋码应赋尽赋,推动主体数据“码”上汇集,培育壮大“亮码”龙头;全面推进农产品规范赋码上市,统一“浙农码”承诺证开具,全面优化农产品赋码服务;创新建设“土特产”品牌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土特产”集成管理模块,绘制全省“土特产”产业地图,开发数字名片,数字赋能品牌管理机制,挖掘“浙农码”数据价值;提能升级“浙农码”数字平台,完善赋码数据库和数据归集管理,加强对数据的科学分析,提高风险预警防范水平;多元营造赋码用码环境,完善信用评价,强化宣传推介,加大政策扶持。
作者:沈璐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