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把“审计账”算进田间地头 让“后进村”蝶变“示范村”

2025-06-30 22:10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刘婉茹 作者:沙江 李康

“泥土裹满裤脚,汗水浸湿衣衫”。在陕西省志丹县保安街道孙岔村的田埂与果园间,驻村第一书记胡延的身影,早已定格成村民心中最踏实的风景。四年前,这位来自志丹县审计局的干部主动请缨驻村,带着账本里的精细、田垄间的韧劲,让曾经的“后进村”蜕变为产业兴旺的“示范村”。截至2025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8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万元。

184798

让每棵果树都有“生长档案”

走进孙岔村的果园,套袋的苹果在枝叶间轻轻晃动。胡延蹲在果树下,皲裂的手掌抚过果袋,指尖能精准报出这棵树的挂果量与施肥周期。这位审计干部,用四年时间将“精准核算”的思维种进乡村大地,让孙岔村完成了从“后进村”到“省级示范村”再到“经济强村”的三级跳。

驻村伊始,胡延便带着村民向残次果园“开刀”,改造180亩低产果园,建起154亩标准化示范园。32座软体水窖像“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果园深处,3.5公里砖铺生产路让农机能直抵每棵树下。更特别的是,他为每片果园建立“生长档案”,挂果量、施肥周期、病虫害防治记录一目了然,让果农的“增收账本”越算越清。

“我们村的640亩挂果园已全部完成套袋,正忙着除草、喷药。”胡延蹲在果树旁,手指拂过果袋,语气里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果农李茂重的23亩果园,是这笔“增收账”的鲜活注脚。2021年,在胡延的鼓励下转型发展苹果产业,去年施了20方羊粪后,优果率一下提升10%,每亩多挣1000元。“胡书记不光给我们送羊粪、化肥,还帮着铺路,忙的时候总来搭把手。”李茂重眼里的笑意藏不住。

让撂荒地长出“金疙瘩”

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撂荒,是孙岔村曾面临的“老大难”。胡延算起“土地流转账”:把撂荒地集中起来发展集体经济,村民既能拿租金,又能在家门口打工。

184809

村民牛旺青成了最大受益者。他家的地被村集体承包建大棚,他则成了大棚管理员,每月有稳定收入。“土地租出去拿租金,我在大棚上班挣工资,家里的活儿也耽误不了。”牛旺青算起账来,嘴角笑意不停。

如今,孙岔村的土地不再“沉睡”。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建起产业大棚,昔日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光伏板照亮振兴路

在胡延的规划蓝图里,孙岔村的增收路不止于土地。“要让阳光也能变成‘钱’。”他多方奔走,对接西安隆基公司和县电力局,为村里装上400多块光伏板,总面积达1050平方米。

如今,一排排蓝色光伏板在田间地头熠熠生辉,不仅转化出清洁电力,更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这些光伏板预计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6万元收益。”胡延望着阳光下的光伏板,眼里满是憧憬。

“增收是基础,环境是脸面。”驻村4年,胡延协调340万元资金,全投在了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修产业路、搞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四清一改”行动;建水果售卖厅、文化广场,装50盏太阳能路灯……

村里的路平了,灯亮了,广场热闹了,果园成了风景线。“胡书记来了之后,实事办了一箩筐。”村党支部书记岑喜宏感慨,“现在村里环境美了,大家心气顺了,幸福指数节节高。”

从审计局的办公室到田间地头,胡延用4年时间,把“审计账”算进了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细节。他算清了果园里的“增收账”、土地里的“流转账”、阳光里的“能源账”,更算好了村民心中的“幸福账”。

作者:沙江 李康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