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8日以来,贵州省雷山县永乐镇遭遇持续强降雨侵袭,其中开屯村累计降雨量突破1000毫米大关。面对极端天气考验,永乐镇党员干部群众与时间赛跑、与暴雨博弈,在连续10天240小时的防汛攻坚中,交出了全镇28个村(居)4812户19248名受灾群众“零伤亡”的硬核答卷。
直面考验:高效协调的指挥调度
汛情初现端倪,雷山县立即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永乐镇第一时间成立防汛应急指挥中心,激活“四色四响四反馈”机制,以红、橙、黄、蓝四色划分风险等级,通过“喇叭响、短信响、电话响、敲锣响”四响模式,将预警信息精准传递至各个村(居)。
“我们通过‘防汛云调度群’和‘全域通’对讲机双向使用,能做到在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情况下,最大限度消除通信盲区,确保及时传达预警信息、确认灾情报送、开展应急指挥。”永乐镇防汛应急指挥中心指挥长张鹏介绍,截至目前,累计发送预警信息280条,实现信息传递“零延迟”。
雷山县永乐镇党开村党员干部在查看受灾点情况。
为压实责任链条,永乐镇构建由9名镇领导包片、28名镇干部包村、140名村干部包组、300名党员包户的四级责任体系,督促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对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并实施“硬隔离+专人盯守”双重防护机制,在滑坡隐患点设置警戒带、安装警示牌;在危险区域前后200米设置卡点值守,严密防范已转移人员在危险未解除前擅自返回家中或危险区域。
分秒必争:生命至上的转移攻坚
暴雨如注,险情频发。在永乐镇防汛指挥部的作战图上,红色标记如星火燎原:
——6月23日21时,加支村棉花坪组隐患点整体变形开裂,撤离转移群众3户7人。24日,二次转移群众17户34人,无人员伤亡;
——6月24日6时25分,乔桑村甲当组斜坡整体变形开裂并有部分斜坡垮塌,多条裂缝膨起,房屋墙体开裂变形,紧急转移安置群众8户21人,无人员伤亡;
——6月24日16时,党开村中组斜坡部分路面出现雨水冲刷致开裂现象,地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紧急转移群众17户29人,无人员伤亡;
——6月24日19时30分,永乐镇永乐村大兴田坎脚斜坡部分树木向外倾斜,并出现多条变形裂缝,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9户80人,无人员伤亡。
……
“当时就像在打地鼠,这边险情还没处置完,那边又冒出新问题,转移安置压力空前。”永乐镇副镇长金小龙回忆道,无人机航拍画面显示,240小时内,全镇共形成了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45处风险斜坡。
雷山县永乐镇加支村地质灾害隐患点航拍图。
一个个快速转移,“无人伤亡”的背后,是永乐镇平日里下的“硬功夫”。据了解,永乐镇坚持日常组织镇平安法治办公室、派出所、消防救援大队、全体党政应急救援队等力量,深入村组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和应急演练。这才让村民面对险情时心中有谱、行动有序,使这场与暴雨的赛跑赢得干脆利落。
风雨同舟:温暖人心的八方支援
灾情发生后,雷山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公安、交通、应急等10余部门组成联合救援队驰援永乐。在加支村临时安置点,县武装部民兵应急分队连续奋战,帮助村民转运家具、清理淤泥、搬运物资。
雷山县乔配村党员干部在清理主干道伏倒树桩。
“这些小伙子从早上七点就开始忙活,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加支村棉花坪组村民杨秀海哽咽着说,我家存的500斤稻谷,全是这些民兵同志一袋一袋帮我扛出来的。
针对被转移群众可能出现的焦虑情绪,永乐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心理疏导团队,与群众拉家常、聊心事,帮助大家放松心情。“我们安排专人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备好帐篷、折叠床、干毛巾、饮用水、蚊香等物资的同时,每日提供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三餐,并为老人、儿童和特殊饮食需求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6月28日,共成功劝返70余名试图返家的群众。
在这场与暴雨的赛跑中,雷山县各部门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公安部门持续加强交通疏导和治安巡逻,电力部门争分夺秒抢修受损线路,通讯部门全力保障通信畅通,交通部门及时疏通水毁道路……截至6月28日,累计投入公安40人、交警5人、消防员9人、民兵12人以及自然资源局、交通局、应急局等部门技术人员20余人,构筑起防汛救灾的“钢铁长城”。
雷山县永乐镇消防员在疏通交通主干道。
当前,永乐镇广大干群正齐心协力重建家园,加快恢复生产生活。
作者:余秋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文/图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