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这块田里轻轻一拔就断的白穗,茎基部有菌丝,就是典型的茎基腐病!”在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李岗村的一处麦田边,宁夏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郭成瑾指着田里点状分布的白穗,向围拢的农户讲解着病害特征。与他们身后试验田里健壮的小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一路之隔的农户麦田——茎基腐病导致植株早枯,白穗随处可见。
这种被称为小麦“癌症”的茎基腐病,在我国黄淮海冬麦区发生普遍,年发生面积超过3000万亩,严重威胁粮食安全,2022年度被中国科协列入我国十大产业技术问题之一。近年来,因水旱轮作制度改变及土地盐碱化影响,茎基腐病也成为了宁夏的新成灾病害。据调查发现,小麦茎基腐病在宁夏小麦种植区普遍且偏重发生,其发病面积超过30万亩,白穗率平均为1%~5%,其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抗药性强,且目前缺乏有效抗病品种,增加了防治难度;同时,病原菌产生的毒素,若随带菌秸秆用于饲草,还可能引起牛羊中毒。症状隐蔽、病原复杂、缺乏有效手段,一度让农户束手无策。
为破此困局,2023年宁夏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宁夏小麦茎基腐病精准监测和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主持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宁夏小麦主产区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相关企业组成攻关组,以小麦茎基腐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目前项目实施成效显著。已构建了宁夏地区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及其病原组成数据库1套;建立了假禾谷镰孢可视化快速检测的LFD-RAA技术1套;研发了生防菌W28+化学药剂三氟吡啶胺复配小麦拌种剂1种;研制了宁夏小麦茎基腐病防控专用种肥同播型生物有机肥和基施型生物有机肥共2种;研发了拌种剂与生物有机肥协同应用技术,研发出“防病又养地”的绿色防控技术:用微生物菌剂与化学药剂复配拌种,搭配生物有机肥,化肥农药减三成。
同时,针对不同生态区特点,团队定制应用方案:针对惠农区盐碱低温、轻种肥重追肥的特点,方案侧重种肥同播生物有机肥,灌头水前追施微生物菌剂;永宁县地下水位高、气温高、重基肥,则强化播前基施生物有机肥并提早追施微生物菌剂;针对固原市原州区干旱晚播、依赖降水、重种肥的情况,方案同样采用种肥同播生物有机肥,并特别强调在有效降雨前追施微生物菌剂。三地均统一应用微生物菌剂与三氟吡啶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复配拌种保护幼苗,出苗后依据试纸条检测达标进行精准管理,并配套实施常用化肥减量。
“一把就断的白穗少了,今年小麦长得格外壮实!”应用新技术的农户欣喜地分享着变化。项目优化形成了不同生态区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模式3套,在惠农区、永宁县和固原市原州区建立了三大核心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259亩,技术推广累计超3万亩。其中,在固原市原州区,项目团队与当地永丰种植合作社合作,于张易镇陈沟村建立了核心示范基地118亩,累计推广技术面积达11530亩。项目团队还通过发放技术口袋书、宣传彩页和现场培训,手把手指导技术落地,助力宁夏小麦产业迈向绿色增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