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普通话赋能食用菌产业升级

2025-07-04 12:53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李婧 作者:李浩

6月24日至28日,一场聚焦“普通话+职业技能”的特色培训在甘肃庆阳举办,50余名来自各乡镇的青壮年农民走进课堂,在食用菌栽培术语与标准语音的交织学习中,开启了语言能力与产业技能的双提升之旅。此次培训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委托、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承办,聚焦当地特色食用菌产业,为学员搭建了语言能力与专业技能双提升的学习平台。

“羊肚菌栽培要注意温度湿度控制,注意这个‘湿’字,舌尖要抵住上齿龈——湿。”课堂上,来自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王晓冰认真纠正学员的发音,学员跟着老师逐字练习。这种将食用菌栽培术语融入语音训练的教学方式,让原本枯燥的普通话学习变得生动具象。

这是“三融入”课程体系的一个生动缩影。自2022年以来,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创新构建了普通话融入地方特色产业、融入农民生活技能、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课程,设计了灵活实际的教学方式,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庆阳,这一模式与当地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深度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通话+食用菌”的双提升路径,让农民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自然掌握职业场景所需的普通话表达。

“食用菌生产可以利用砂石地、坡地、荒地、房前屋后等、废弃矿山等,符合我国耕地保护的要求,也符合大食物观。”庆阳林业学校高级讲师张玮向学员系统介绍了食用菌栽培新模式,以及食用菌产业在庆阳的发展概况。2021年以来,庆阳市提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让食用菌产业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这片拥有独特气候条件的土地,因适合反季节食用菌种植而被业内看好——当南方产区进入高温歇茬期,庆阳的冷凉气候恰好成为羊肚菌、黑木耳等品种的生长沃土。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庆阳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有了起色。

来自西峰区肖金镇胡同村的学员脱娅妮告诉记者,自家种了30多亩地的辣椒,11月到次年4月是空棚期,正好可以发展羊肚菌,“我和周边的村民都想尝试进行轮作,但对羊肚菌种植技术不懂,听完老师们的讲课收获挺大,从种植技术到市场分析,我们回去后会慎重考虑。再加上确实普通话也不标准,想说得更好一点,将来交流也更顺畅。”

尽管庆阳食用菌产业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作为新兴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来自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学员白向利坦言:“我们的菌品质不比外地差,但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时,会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连产品优势都介绍不清楚,很是尴尬。”这一现状折射出当地人语言能力不足对产业发展的制约,在电商直播、跨区域合作等现代营销场景中,标准普通话已成为农产品走出乡村的“通行证”。

甘肃沅山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基地负责人王波对此感受颇深。他带领学员参观现代化生产车间时介绍,基地食用菌能够带动周边农民就业,日常用工在三四十人,高峰期用工达200多人,现在想发展电商,可连个找到懂运营的员工都难找,“我们也希望通过类似培训,培育更多懂食用菌的电商人才。”

此次培训为期5天,课程围绕“普通话+职业技能”精心设置普通话及礼仪知识、食用菌种植技能提升、自媒体制作三大核心模块。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张建军表示,这是庆阳职业技术学院连续3年协办此类特色培训项目,充分发挥了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深化产教融合的优势。

为办好本次培训,在教育部职教中心指导下,学院提前开展了对学员实际需求的问卷调查,张建军透露,培训结束后还计划建立“学员回访机制”,构建长期赋能体系,持续提升巩固,通过“短期培训+长期跟踪”的模式,培育一批兼具技术能力与表达能力的“产业带头人”。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宇表示,开展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旨在帮助民族地区青壮年提升普通话水平和职业技能,为他们更好地就业、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有利条件,以职业教育发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落地实施。4年来,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承担本项培训任务从1个省份扩大到5个省份,累计培训学员1611人次。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浩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