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客户端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近年来,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的背景下,内蒙古巴彦淖尔不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探索节水增粮的妙计良方,谱写了“城、渠、人”有机融合发展的篇章。
水,是流淌于华夏大地的血脉,是农业文明的根脉。
在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沙漠和苏集沙地之间,一座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城市镶嵌在黄河几字湾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这里,已成为阻止我国西北风沙东越南侵的重要屏障。而作为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河套灌区的所在地,巴彦淖尔也在坐拥1100多万亩广袤农田的同时,背负了沉重的用水压力。
河套灌区总干渠第一节制闸水利枢纽全景。资料图
在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的巴彦淖尔,每一滴水都在书写西北粮仓的命运,也牵动着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近年来,随着河套灌区引黄用水指标的缩减,水资源短缺、水土资源不匹配成为河套灌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作为干旱地区节水的先行者,巴彦淖尔在守护“塞上粮仓”美誉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节水之道。例如:如何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水资源精准调配?农艺节水技术的推广如何带动特色产业升级?水权交易制度落地后,如何平衡节水与区域经济发展?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干旱地区节水与增收双目标的实现成效,更直接影响到河套平原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与成色。
节水的难与困
摊开内蒙古地图,库布齐沙漠以北、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绿意盎然的沃野宛如大地翡翠跃然纸上。倘若为这张地图添加一条“等降水线”,奇妙的景象便会呈现——这片沃野如一柄利剑,打破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下皆是荒漠与草原”的固有认知。
这里,就是黄河“几”字弯上的明珠,自古便有“岁告丰稔,烟火万家”美誉的河套平原。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三盛公水利枢纽,两条人造河渠与黄河分流,宛如从黄河主河道中伸展出的两条臂膀,并肩向东蜿蜒而去。其间,密密麻麻的支流如毛细血管般纵横交错,织就了一张庞大而精密的水网,最终又汇聚一处,浩浩荡荡奔流出巴彦淖尔。正是这套充满生命张力的庞大渠系,在母亲河的滋养下,把年均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年均蒸发量超2000毫米的巴彦淖尔市,孕育成1000多万亩的米粮川。
“我们老话说,‘黄河门前过,不淌意不过’,说的就是河套平原全靠黄河水的滋养,想要把更多水留下。”巴彦淖尔市水利局节水办公室主任辛翠琴告诉记者,这句俗语,正体现了当地取用黄河水的两面性:一方面河套平原的形成全靠黄河水的馈赠;另一方面,旧日粗放的灌溉图景虽造就了丰收,却也暗藏水资源浪费的巨大隐忧。
“巴彦淖尔市节水意义重大,既为灌区的绿色林草植被注入生机,又能保障黄河中下游水位的稳定,维系着乌梁素海水位,让区域生态屏障功能得以有效巩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所长张宝忠对巴彦淖尔的节水实践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这一工作不仅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所在,更是化解黄河上下游、行业之间用水矛盾的重要钥匙,其意义远超地域边界,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和谐利用影响深远。
肩负着自身发展和守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使命,巴彦淖尔的节水工作刻不容缓。然而,河套平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与河套灌区七级灌排体系的格局,始终成为巴彦淖尔节水征程上的困难。
首当其冲的是河套平原令人咋舌的蒸发量。巴彦淖尔日照充足,年蒸发量高达2000-2400毫米,是年降水量的近14倍。70多岁的临河区八一乡星光村老党支部书记孟文华感慨:“这地界,好像永远也浇不透。”为了庄稼能茁壮成长,过去只能拼命浇水,可大量珍贵水资源就在蒸发中悄然损耗。
灌区渠系本是河套平原的“生命脉络”,曾解决了“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的困局,如今却成了水资源流失的另一个源头。据了解,巴彦淖尔的河套灌区渠系纵横交错,绵延超10万公里;过去斗、农、毛渠多是土渠,渗漏损失非常大,从口部引水至田间,1988年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2。
水量分布不均,同样让节水之路布满荆棘。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东升村地处供水末梢,渠首放水,水流需“跋涉数日”才能抵达田间。村民张瑞满脸愁容:“好不容易盼来水,急着给玉米、辣椒、西瓜浇灌,但是每种作物需水时间和水量都不同,水量紧缺,必须精打细算地用才能灌得过来。”
此外,巴彦淖尔的降水也极不均衡。时间上,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68%,其余时节降水寥寥;空间上,东多西少,西部磴口县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旱季时,黄河水供不应求;雨季来临时,少量雨水也难以真正淋透土壤,达不到作物需水要求。
蒸发量大、运输损耗多、水量分布不均匀……既要在旱季守护农田“解渴”,又要在雨季抵御洪涝侵袭,巴彦淖尔的节水难度超乎想象。然而,正是在这场与自然博弈的攻坚战中,巴彦淖尔市却屡创节水奇迹:灌区耗水量从多年前的44.5亿立方米降至目前的37.6亿立方米,降幅达15.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跃升至0.53(即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应占源头引进水量的比例);粮食总产量从45.43亿斤攀升至58.7亿斤,节水与丰收的最佳路线和最优方案,正逐渐锚定。
把水送到该去的地方
站在复兴干渠的分水闸口,复兴渠供水所所长赵利军神情淡定,与往年放水季的焦灼判若两人。“干渠衬砌后渠道就像个‘大水管’,水顺着渠壁稳稳流淌,渗漏率大大降低了。”赵利军告诉记者,今年干渠口部加大流量由原来68m3/s提高到77.05m3/s,供水能力提高了9.05个流量。“按复兴渠年供水运行时间185天测算,年增加引水能力1.4亿立方米左右。”他的语气里,是如释重负的踏实。
曾经,复兴干渠的输水状况让赵利军愁眉不展。破损的渠段、土质的渠道一点点“吞噬着”黄河水;每到灌溉季,渗漏的水流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让下游农田“喊渴”,还加重了周边土地的盐碱化。
显然,对于巴彦淖尔来说既要用足水,又要节好水,其中关键就在于提升灌区用水的效率。
2024年,复兴干渠所在的复兴灌域完成衬砌渠道92条、355.2千米,那些裸露的土渠、裂缝纵横的渠壁,被坚固的石料、密实的水泥板取而代之,仿佛给干渠穿上了一件严实的“防护服”。
而维修改造的3876座各类建筑物,也成为输水系统的“守护者”。它们各司其职,让水流在渠道中平稳穿梭,精准地流向五原县、乌拉特中旗两个县、7个乡镇的农田与生态区域,承担起农业供水和生态补水的重任。
正是灌渠不断增强的引水能力,保障了农业供水需求,赵利军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节水账”: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由往年的82%提高到88.8%左右,提高了6.8个百分点。“按复兴灌域全年引水量4.2亿立方米测算,衬砌后减少渠道输水损失2900万方左右。”虽然具体节水量还需等待内蒙古自治区水科院的研究结果,但赵利军对衬砌后的节水成果信心满满。
今年的孟文华也少了桩烦心事。“过去怕盼不来水,只敢种葵花等耐旱品种。现在水渠修到地头,还抹成水泥面,浇地方便多了。”孟文华感叹,“今年春天再没遇到等水浇地的难题,地里浇足了水,玉米亩产能多300斤。”
灌区不断完善的“渠灌水、沟排水”的灌排体系,加上农业节水、控水、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次生盐碱化减轻。经过测算,现在每年灌区进水的盐分量为240多万吨,排入黄河的盐分有160多万吨。
规整的水渠修到家门口,除了村民得到实惠,更看到了节水的好处。“2021年9月正式实施的‘十四五’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进展顺利,目前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9,全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待渠系进一步完善后,黄河水的利用效率还有望提高。”市水利局农牧科科长袁德亮说。
在节水实践的战场上,微观层面的渠系改造与宏观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如同并肩作战的“双引擎”。
一方面,各地不断完善渠系设施,通过衬砌、清淤等工程手段,将渠道打造成精准输水的“高速通道”,让水资源能高效抵达农田;另一方面,灌区信息化工程的应用,恰似为水资源管理装上了“智慧大脑”,完成了水资源的时空均衡配置,将水用到该用的地方。
走进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一面50米长的数字墙清晰展现着灌区的运行脉络。墙上红蓝交织的线条宛如灌区的“生命线”,分别代表灌溉渠道与排水沟道,每座闸口的水位、瞬时流量等数据实时更新,展示着灌区运行的整体情况。
这便是河套灌区的“数字孪生”模型,通过在数字平台上搭建与真实灌区一模一样的“虚拟副本”,实现对灌区每个细节的精准复刻,并与真实灌区同步运转,达成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的目标。
“以前测水位,靠的是皮尺、浮筒,既费功夫又不够精准;现在用上雷达水位计,误差不超过一毫米!”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信息化处信息化科副科长张利军眼中满是自豪,指着数字墙介绍道,“红色是灌溉渠道,蓝色是排水沟道,这些实时跳动的数据,就像灌区的‘脉搏’,每5分钟便自动更新,把灌区的‘健康状况’实时传递到中心。”调度屏上,红蓝交织的线条如同精密的网络,将灌排运行的实时状况清晰呈现。
“在这里我们实现了天、空、地、水、工等信息的立体化监测,可以实时掌握土壤墒情、农田气象和作物需水情况从而科学调水,实现灌溉节水和提高产量的双赢。”在星光村地头的数字化监控试点上,永济分中心副主任姜杰介绍,通过缩短供水时间、提高供水效率实现科学精准配水,从而实现单方水的效益最大化。
精准滴灌实现增产增效
在杨家河干渠的分水闸口,记者看到滔滔黄河水奔涌而出,顺着衬砌好的渠道为下游杭锦后旗8个镇和乌拉特后旗巴音镇的60.34万亩农田送去“及时水”。
“现在杨家河干渠已衬砌30.5公里,所有闸坝点全部实现了局域网络全覆盖,干渠四座节制闸全部安装了红外线水位观测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杨家河干渠供水所副所长付星河介绍。
疏浚后的农渠、毛渠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直通田间,推动着灌溉方式从粗放的“大水漫灌”向节水的“精细滴灌”转变。“过去,我们守着黄河,大水漫灌下,500多立方米的水才换来500来斤粮食,实在可惜。”杭锦后旗三道桥镇和平村党支部书记边俊峰在合作社800多亩的玉米地里说。这片玉米地就在杨家河干渠旁,干渠旁的过滤房将黄河水过滤后混合上肥、药,再顺着管网滴灌进玉米地里。
一边让记者留意铺在地里的滴灌设施,边俊峰一边跟记者算起“引黄滴灌”的经济账。“以前种植期玉米一亩要浇3轮水,平均每亩要用水300多立方米,现在上了滴灌设施虽然要浇7-8轮水,但是总用水量只要200多立方米。”边俊峰说,滴灌不仅水量节约下来了,更重要的是省肥、省药,施肥打药的人工费每亩还要节省下一半。
地处杨家河干渠供水所二闸管理段的澄泥村十社村民王俊成也感受到了滴灌带来的巨大变化。
他家75亩西瓜地,过去每亩需水500立方米,如今使用滴灌设施,用水量不到300立方米。“以前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西瓜快成熟时,我们宁愿让地干着也不敢浇水,就怕水多瓜烂。现在的滴灌设施能根据西瓜的生长周期按需供水。”王俊成欣喜地说,用水量减少了,西瓜产量却从每亩3吨增长到4-5吨,品质也大幅提升。
王俊成正在地里查看滴灌使用情况。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唐旭 摄
而巴彦淖尔引黄滴灌试点项目中的数据节水效果更为宏观——项目的数据显示,与过去农民种植“花花田”和传统灌溉方式相比,节水率达到30%,节肥30%,节省农药20%;农产品品质提高1-2个档次,生产和管理用工减少50%以上,实现节水增效。
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引黄滴灌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样突出。数据显示,使用引黄滴灌,每1万亩耕地比引黄漫灌年节约用水250万立方米,比井灌减少开采地下水300万立方米以上,每亩还能增收600余元。
在巴彦淖尔的田间采访时,记者留意到不少合作社院落里,停放着“背着大罐子”的特殊拖拉机。“这可是咱们的‘移动水站’——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后面背着肥药箱,能直接把黄河水引到地头!”星光村党支部书记屈正清指着设备介绍道。这台设备如同农田里的“轻骑兵”,即使不在灌区统一放水期,只要地里作物需要,它就能将渠道里剩余的水抽取出来,精准灌溉。
杭锦后旗月阳农牧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耿军道出了设备诞生的缘由:“以前渠里不放水,村民要么靠井水救急,没井的只能眼巴巴干等。一旦来水,大家就拼命灌溉,生怕错过机会。”而这台移动式设备则改写了灌溉规则——无需水井、无需电力,就能实现水肥一体种植,单台设备可覆盖1000亩农田。耿军掰着手指算起账来:“肥料利用率提高30%,农药节省30%,节水效果惊人!过去漫灌一亩地要100立方米水,现在滴灌仅需12立方米,节水超80%。”
如今,这些穿梭在田间的“移动水站”,不仅解决了灌溉期外的用水难题,更重塑了农民的灌溉理念。
据了解,截至2024年,巴彦淖尔市累计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面积534.76万亩,其中引黄滴灌244.91万亩、井灌滴灌289.85万亩,在节水、节能、控肥、省工、降耗等方面效果明显,每亩可实现节本增效600元以上。同时,2023年,巴彦淖尔在相关旗县区新建5个农业节水科技示范园区,实现园区内节水技术应用率达100%,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优势特色农作物灌溉技术集成体系。目前,巴彦淖尔市农业节水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达5万亩,辐射带动园区外80万亩土地实现节水灌溉,亩均节水50至80立方米。
当渠系前端的节水管理正如火如荼推进时,地处渠系末端的乌拉特后旗,也以“四水联动”的创新思路,在节水领域展开了独特探索。
踏入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东升村,眼前景象令人眼前一亮:澄清池波光粼粼,拦洪坝坚实矗立,智能水肥一体化泵站有序运转。据乌拉特后旗水利局局长石永强介绍,项目将黄河水、地下水、雨洪水和水库地表水纳入灌溉水源“矩阵”,充分盘活善岱沟、城南滞洪区、城市湿地等既有资源与工程设施,力求在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实现作物增产、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重目标。
改变用水生态
最近,星光村的赵虎很忙。作为“节水合作社”的理事长,他不仅要熟悉灌域内7条斗渠、68条农渠、658条毛渠的供水情况,还要在服务的7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里来回跑,了解村民们的实际用水需求。
“配水方案得像流动的河水,跟着上下游需求实时调整。”赵虎目光坚定地说道。他所在的合作社掌控着34727亩灌溉土地,引黄取水权量达1805.97万立方米。“守住‘亩均用水不超红线’的铁律,想让节水与保产‘双开花’,就得把每一滴水都用在关键处。”
忙碌的灌溉季里,赵虎坦言这两年淌水比往昔轻松太多。曾经每到灌溉时节,临河区八一乡便会上演激烈的“抢水大战”。农户们你争我夺:这家想多浇几分地,那家急着灌溉不同作物,有限的水量与固定的供水时间让矛盾频发。回忆过往赵虎仍摇头叹息:“自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局面才彻底变了样。”
为了实现节水灌溉、解决用水纠纷,河套灌区探索通过成立用水合作社等方式,在浇水时做到统一水权、专人放水、集中灌田。当地村民形象地把这种模式称为“一把锹浇地”。“现在实现‘一把锹浇地’,行水时间大幅缩短。”赵虎介绍,管好水的关键在于明确责任,2023年成立的西济渠节水灌溉科技专业合作社,使得几乎每个村都配备了专职“管水员”,依序按需为农田灌溉。
星光村的闫学雄便是其中一员,他有300多亩田地的浇水任务。每日清晨,他都沿着田垄仔细巡查,既要依照合作社安排精准放水,也要及时处理渠道堵塞、泵站故障等问题。“每天得反复查看泵站,紧盯每块地的水量变化,随时和村民沟通调整。”
“一把锹浇地”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以星光村1200亩集中连片玉米地为例,灌溉用水量从每亩450立方米直降至300立方米,节水率高达33%。这样的成效,正是巴彦淖尔市大规模改革的缩影。全市对2381个群管用水组织大刀阔斧整改重组,新成立358个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一举攻克管理制度混乱、水费收缴不清、管理效能低下等沉疴顽疾。
在磴口县渡口镇,东新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让节水改革更上一层楼。这里不仅延续“一把锹浇地”的高效节水模式,更通过重新丈量耕地面积,让灌溉用水管理明明白白。
东地村村委委员李峰指着土地台账解释:“过去都是按登记面积收费,随着灌溉技术提升,像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土地被不少农户开垦新地却未纳入计费范围。就拿我家来说,原16亩耕地,开荒4亩后,实际灌溉20亩,却只缴16亩水费。”如今,精准丈量、透明计费,让节水管理既有力度,更显温度。
“我们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核查了合作社服务的两个村里所有土地,并建议村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解决了‘花花田’,集中连片种植统一作物,以便根据需水量集中灌溉。”合作社工作人员、东地村村民樊继龙说。
在东地村,节水革新如同精密的齿轮环环相扣。村党支部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将科学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引黄滴灌管网把水精准输送到作物根系;智能化测控一体化闸门化身“智慧管家”,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节水量;而田埂旁的智能信息屏,则像透明的账本,实时跳动的流量、流速数据,让每家农户都能清楚看到“水账”。
“这些‘组合拳’打下来,效果立竿见影!”合作社理事长陈小军指着灌溉记录兴奋地说,“以前行水期要熬12个日夜,现在3到5天就能完成,每亩能省下100立方米水。”
据了解,2023年,巴彦淖尔市就完成了22.59万户1000多万亩灌溉面积核实工作,还建立起“灌区一张图”,积极开展灌溉面积“上图赋码”。在此基础上,当地科学合理分配水量,将新水文年度水指标分配至各国管直口渠,并为2761条国管直口渠颁发了引黄灌溉用水证,让水用得更明白,管得更精准。
在河套灌区节水增效工作稳步推进、阶段性成果不断显现的背后,一些新课题也随之浮现。以秋浇水量压减工作为例,随着用水指标管控日益严格,群众心中也产生了疑虑:削减后的秋浇水量,能否满足“保墒压盐”的需求?又是否会对来年春播与收成造成影响?
“引黄滴灌能实现生育期节水,但农民仍需秋浇,主要是为了解决滴灌盐分淋洗不足,并保证春播时的土壤墒情需求。”张宝忠建议,为突破局限,可以推行水盐调控协同、生育期—秋浇期协同、农艺—工程协同等“三协同”方案,来兼顾节水和用水需求。“比如,向日葵苗期耐盐阈值一般低于花期,可依据盐分响应阈值启动差异化灌溉;再比如针对小麦和向日葵秋收较早的作物,秋收后可抢种耐盐绿肥(如毛叶苕子),霜前翻耕,提升土壤入渗率和土壤肥力,且实现降低秋浇水量20%左右,提高秋浇淋盐效率。”张宝忠举例说。
“当前,河套灌区对生态用水指标的需求十分迫切。”巴彦淖尔市水利局局长王瑞强表示,近年来,受国家水资源刚性约束政策收紧、黄河进入枯水期等因素影响,河套灌区开展生态补水的难度显著增加。面对挑战,巴彦淖尔市已明确方向:一方面积极争取生态用水指标,另一方面持续科学调控作物非生育期用水量,加速推进工程节水建设,合理规划引黄滴灌布局,并稳步实现河套灌区水量精准计量的全域覆盖,全力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节水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韩啸 唐旭 李昊 高晴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