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中,在被誉为“千岛之城”的浙江舟山市,普陀山的钟声未歇,山脚下的朱家尖白山示范田已是一派生机。智能温棚泛着银光,观光小火车穿行于五彩花海。“新农人”罗高峰轻抚着翠绿的西瓜藤感慨:“过去杂草比人高,如今荒地成了‘聚宝盆’。”而这片550亩的现代化农田,一年前还是近千亩碎片化的抛荒地,预计将带动周边12户瓜农年均收入突破10万元。
如今,很多地方都在做农文旅的融合文章,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部分地方念歪了经,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文旅开发,反倒忽略了农业产业本身。最后,农业成了“点缀之笔”,产业上不去,游客进不来,各种文旅投入不少,运维成本又不低,陷入进退两难之境。
但在舟山,记者惊喜发现,当地做活“海岛游”,农业从“背景板”跃然成为“主色调”,变“点缀之笔”为“点睛之笔”,尤其通过科技重塑沃野、文化点化农品、机制联结城乡,让农旅两相宜——农业借旅游登高,拉开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旅游靠农业添彩,更具体验感和辨识度。到底,其农旅如何相融?就此,记者进行了深度采访。
“千岛之城”浙江舟山一景。
科技破土,沃野新生
海岛农业普遍存在的“先天不足”,曾是舟山的切肤之痛。第三次国土调查显示,全市耕地面积仅有21.9万亩,淡水资源匮乏、土地碎片化严重,大型农机“英雄无用武之地”。且海岛多盐碱地,当传统的海盐工艺逐渐丧失优势,大量盐田闲置,盐民及周边以此为生的村落又同样面临转型困境。
向盐碱地要粮仓,技术是关键。走进位于岱山岛西南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田广阔,未见多少干活的农民,各种现代化设备却随处可见:喷灌设备在地头给西蓝花浇水,无人驾驶拖拉机可以搭载各种农具进行旋耕、犁田、灭茬等针对性作业,多光谱无人机在农田上空巡检,植保无人机可以根据系统生成的“处方图”进行变量作业……
园区负责人周理达相告,这里大部分土地以前都是盐田。通过“明沟排水+改良剂调理”技术反复洗盐,土壤盐分得以降至3‰,水稻亩产突破1050斤,新增复垦耕地5223亩,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盐田复垦粮仓。
图为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有了沃野做舞台,综合种养可大展身手:旱地推广西蓝花—旱粮轮作,水田实施“稻虾蟹鱼”共生。青蟹在稻浪间巡游,形成“青蟹食害虫—排泄物肥田”的生态链,亩均收益超7000元,盐碱地蜕变为“聚宝盆”。
科技基因还助力变废为宝,在定海区岑港街道的林宝合作社内,十米高的粉碎机轰鸣作响,稻草玉米秆瞬间化为碎屑倾泻如瀑。这台“巨无霸”日吞秸秆40吨,相当于消化200亩农田的“金色烦恼”。通过物联网智能发酵生产线,碎料与猪粪搅拌变身有机肥,年处理秸秆1.5万吨,基本覆盖舟山本岛,减少化肥用量300吨。
如今,农业科技正全方位重塑海岛基因: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全域摸排整合近千亩抛荒地,并在核心区550亩土地上扎下“智能大棚”,外遮阳网精准调节光照,水帘系统对抗高温,农业物联网实时监控温湿度——曾经的千亩抛荒地预计年产量将达30万公斤蔬菜。
文化点石,土产焕金
如果说科技重塑了海岛农业的筋骨,那文化则为其注入了活的灵魂。绿意盎然的稻田环抱着几座咖啡小屋帐篷,游客们漫步于蜿蜒小径,时而驻足细赏,时而举相机记录——在舟山定海区马岙段的“稻田咖啡”,这样充满诗意的场景,已成为寻常画面。
两年前,定海区依托“暖岙”文化生态旅游共富工程,打造了一条串联8个镇街、集农文旅于一体的东海百里文廊,并在沿线探索打造“共富田园”微单元。作为联农共富新模式,定海挖掘文廊沿线果园、菜园等特色农产品采摘资源,为农户配齐田头温馨指示牌、农具、收款码等“服务六件套”。
“以往,自家地里的瓜果蔬菜成熟了,大多会拿到附近卖,现在都无须出村,主要在田间地头自助售卖。”种植户王忠海笑着告诉记者,自从文廊全线开放后,游客数量明显增加,明码标价的新鲜农产品深受喜爱。
普陀区展茅街道大黄杨尖乡创共富联合体片区举办的共富市集。
当文化基因融入农产品,“土疙瘩”变成了有故事、有颜值的文化符号。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巧用千年禅意,启动千亩“普陀山文化福田”计划,在朱家尖白山等四个区块推进“禅农旅”融合发展,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孵化农文旅产业IP。
“近万名城市居民线上认养一块耕地,从撒种到施肥,从浇水到收获,通过高清摄像头‘云端’守护自己田地,亲眼见证‘作物养成’带来的乐趣,新鲜蔬菜直送餐桌。”项目运营责任人介绍,2023年7月,普陀山文化福田启动公益认养项目,截至目前,认养活动已覆盖全国17个城市,认养土地约90亩,认养金额近500万元。
海岛农产品新出路,让舟山人猛然醒悟,普陀山千年文化底蕴是农产品价值跃升的“魔法棒”。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进一步深挖“禅农共生”基因,上线“普陀山福田智旅”微信小程序、APP,打造汇集景区展示、福田认养、精美文创等10个板块的“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并积极开办福田植树造福、采青纳福、七彩采风等农耕研学活动,构建文化增值新范式,一举破解海岛农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的困境。
文化的点化,更吸引着新力量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澎湃动能。在盐仓古樟驿,庄颖莹的“樟树下”咖啡轻食吧飘香;在三毛故里小沙段,台胞叶俊维因热爱三毛文化开设“台爸王”卤肉饭店;在白泉如意香樟湾,张静波的“野玩森林”让孩子们以自然为师……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业态,正在千岛之城的乡野间生根发芽。
机制联城,千岛同春
农文旅融合的根,要扎进农民的钱袋子里,方能破解“农业冷”的症结。在舟山,一场以机制创新激活人、地、产的共富实践正蓬勃生长——在朱家尖的西瓜田里,“大户带小户”的共富试验悄然结果:12家种植户纳入“普陀山福田”品牌体系,由种植能手严控品质,统一包装的西瓜进驻34家商超专柜;草莓、番茄贴上“福田”标识,一季热销1.5万斤;20亩“共富花生”预计十月采收8000斤……产业链如藤蔓延伸,将小农户紧紧系入大市场。
普陀山—朱家尖福田西瓜上市。
在千岛之城,这样联农带农的项目如珍珠般散落,过去两年,舟山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通过“一岛一品、一岛一策”差异化发展路径,整合“可利用”资源,讲述“岛岛共富”的发展故事,实施共富项目260余个,投入资金18.39亿元,建设美丽小岛18个、海上共富带10条,全面激发海岛渔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走进舟山国际水产城“一条鱼”直播“共富工坊”,各店铺的工作人员正通过直播平台向网友展示新鲜鱼货。曾经,舟山水产电商80%第三方平台传统销售渠道进行运营,为打破传统电商依赖,舟山构建直供直销平台。27家本土电商入驻,联动“航行的支部”渔船100余艘,年直播9000余场,带动就业2000余人。更将直播间搬上海岛、甲板,让消费者直击源头,渔民增收。
针对渔民技能短板,舟山以共富工坊为阵地,组建多部门技术服务队下沉指导。定海区创新设立工坊服务中心,小沙街道打造“乡村共富学堂”,一月一主题开设电商运营、产品包装、农技提升等课程。三年累计培训2.3万余人次,推动劳动者从“靠体力”向“凭技能”转型,夯实共富根基。从蚂蚁岛的虾皮工坊到庙跟村的福米工坊,406家特色共富工坊吸纳就业超过1.9万人,托起了民生底盘。
图为嵊泗县东海五渔村之黄龙乡峙岙村。
最近,农业农村部公布了首批48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舟山打造“海岛乡村画廊”黏合城乡融合发展做法入选。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617.7万人次,直接营收达34.7亿元;今年前4个月,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8%,带动民宿、餐饮等产业收入增长40%。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方堃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