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兔街镇半坡村的望天坡茶园里,阿发荣已带着茶农们开始了一天的采摘。指尖划过嫩绿的茶芽,这位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彝族汉子眼里满是笑意:“你看这叶子,以前是‘看天吃饭’的庄稼,现在成了‘摇钱树’。”
作为兔街镇兴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阿发荣见证了一片绿叶如何撬动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从昔日茶农“单兵作战”的困境,到如今合作社、农户、村集体“三方共赢”的新格局,他带领乡亲们蹚出的“541”联农带农模式,让“千年茶乡”的每片茶叶都浸透着富民的香甜。
“咱们自己办合作社!”
“2022年前,咱村的茶农就像散沙,一家几亩地,炒茶用铁锅,卖茶靠走街,好叶子也卖不上价。”阿发荣蹲在茶园埂上,指着漫山茶树回忆。那时的半坡村,1000多亩茶园零星分布在坡地间,鲜叶收购价长期徘徊在18元/公斤,行情不好的时候更低,不少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守着祖辈传下的茶园。
转机出现在2023年当地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产业强镇布局,以及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还有与云南农业大学的“校地共建”合作中。看着专家带来的生态种植技术和市场分析报告,作为半坡村党总支书记的阿发荣彻夜难眠:“不能再让好茶烂在山里!”他挨家挨户串门,用彝家汉子最实在的话动员乡亲:“把茶园拢起来,跟着专家学,咱们自己办合作社!”
半坡村村民在采茶。
面对村民“怕吃亏”“怕担风险”的顾虑,阿发荣率先将自家20亩茶园入股,又拿出多年积蓄投入采购加工设备。2023年3月,兔街镇兴农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他在第一次社员大会上拍着胸脯承诺:“赚了钱,合作社拿5成用于发展,4成给大伙分红,1成归集体——这‘541’,我们说到做到!”
“生态”“醇香”成了高频词
走进合作社的标准化加工车间,萎凋机、揉捻机有序运转,阿发荣拿起一捧刚制成的红茶,茶香醇厚。“以前炒茶全凭经验,现在农大专家教我们控温、发酵,每道工序都有讲究。”他指着墙上的质量标准表说,从鲜叶采摘的“一芽二叶”,到成品茶的水分含量,都有精确数字。
这套“技术密码”让茶叶身价倍增,干茶均价从过去的120元/公斤跃升至240元/公斤,古树茶更是卖到400元/公斤。2025年上半年,合作社加工干茶12.7吨,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去除成本后纯收益达107.8万元。在最近的分红会上,看着乡亲们手里厚厚的红包,阿发荣想起刚办社时到处筹钱买设备的窘迫,眼眶红了。
半坡村党总支书记阿发荣为鲜茶叶杀青。
更让他自豪的是“兔乐之”品牌的打响。过去镇上十几家小茶厂各打各的旗号,如今在合作社牵头下,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你看这礼盒,印着我们望天坡的风景,城里人喜欢得很。”阿发荣翻着电商平台的订单,北京、上海的买家留言里,“生态”“醇香”成了高频词。今年春茶季,单是通过展销会就签下200万元订单,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年收入翻番的占了八成以上
“阿书记,我家民宿又订出去了3天,这段时间天天爆满!”村民阿文万笑着跑来报喜。在阿发荣的带动下,半坡村7户人家把闲置房屋改造成茶主题民宿,每户每年能多挣1万多元。不仅如此,茶园套种的黄精、滇重楼,林下养殖的蜂蜜,都成了增收的“宝贝”。
这正是“541”模式的深意,农户以茶园入股得股金,参与管理得分红,采茶务工得薪金。阿发荣算了一笔细账:一户农户若有10亩茶园,土地入股金1000元,管理分红900元,采鲜叶能挣近万元,再加上民宿和林下经济收入,年收入轻松超4万元。95户入股农户中,像阿文万这样年收入翻番的,占了八成以上。
村集体的账本同样亮眼,靠着10%的收益分成,半坡村去年分红15万元,今年预计超20万元。这笔钱被用来修茶园路、建蓄水池,还聘请农大专家来培训。“以前村委会想办点事,手里没活钱,现在有了这笔收入,能实实在在为群众干点事情了。”半坡村党总支副书记吕晓艳说。
夕阳西下,阿发荣站在茶园高处,望着连片的茶树间穿梭的身影,远处“兔乐之”茶庄园的灯光渐次亮起。一个藏在哀牢腹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曾因交通闭塞而被遗忘的“千年茶乡”,正用一片茶叶串起了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作者:朱照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