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新农人,真是了不起!

2025-07-09 11:35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李婧 作者:李昊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培育高素质农民为核心,推动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依托四级建制、五级办学体系,围绕粮食安全,开展多层次培训。培训内容紧扣产业需求,成效显著。在此过程中,涌现众多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和全区五四奖章获得者。杜伟军、郭丽丽、赵丽杰、李俊龙、额尔敦达来、德乐黑洪格尔等,凭借所学创业致富,还带动周边农户,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一、杜伟军:匠心筑梦,深耕农业技术创新

杜伟军。

杜伟军是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山垴黑麦产销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学员。他带领乡亲们大步迈向现代农业的广阔天地,成功实现从单一耕作模式向产业多元化的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致富之路。近日,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这一荣誉,这也是他继荣获“全国十佳农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之后,再次获得的国家级殊荣。

近年来,杜伟军围绕黑小麦产业精心布局,组建了产销合作社,并推行“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为种植户提供从种子供应、种植指导,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为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杜伟军积极探索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他选购优质牛和羔羊,将秸秆进行科学的过腹转化,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还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同时,他还积极开展牲畜品种改良工作,让农户每年因此节省开支近万元,切切实实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合作社的蓬勃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先后安置了 20多名农牧民在合作社就业,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工作机会。

在杜伟军的引领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合作社拥有 8台套大型农机具,社员已达 20余人,耕地面积扩充至 27000多亩,草场面积达 10000多亩,存栏 1000多头牛和 5000多只羊。

从普通农民到全国劳模,杜伟军在奋斗的道路上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面对诸多荣誉,他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这些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我要继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带领更多乡亲走上富裕之路。”

二、郭丽丽扎根田野,引领特色种植新篇

郭丽丽。

郭丽丽,女,蒙古族,兴安盟人,1988年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现任科右前旗德伯斯镇乌力根嘎查荣誉党支部书记、科右前旗蒙懿联合社理事长,内蒙古第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科右前旗第十七届、十八届人大代表,十八届人大常委委员。我区2018年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学员。202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9年,郭丽丽于北京工商管理学院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发展,在此期间,她在全国脱贫攻坚的浪潮中看到自己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她产生了回乡发展、回报家乡、立志要变外地“农民工”为家乡致富“领路人”的想法。2012年,郭丽丽在科右前旗产业帮扶政策的帮助下,返乡创立了昌隆玉朱种畜专业合作社。

为了进一步帮助社员和农牧民解决农畜产品销售难题,2016年,在科右前旗鼓励发展电商政策的背景下,郭丽丽组建了集线上营销服务、线下生产加工于一体的蒙懿电子商务服务站。充分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引导村民入社订单种植养殖,依托蒙懿电子商务服务站,实现线下销售、线上服务,与农牧民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目前,服务站每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左右,其中合作社年平均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肉羊产品达到近200万元,有力带动了本地规模化肉羊养殖产业的发展。

2017年开始,依托德伯斯镇资源环境优势,郭丽丽开始尝试打造体验式新型农牧业基地,在昌隆玉朱种畜专业合作社和蒙懿电子商务服务站的原有基础上,建设了蒙懿家庭农牧场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创建了科右前旗生态种养基地,以新型体验式农牧业基地为载体,以认领一亩田、认领一只羊活动为依托,推广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田园生活乐趣。生态种养基地通过开通互联网牧场认养服务后,已有135名游客认养萨福克、杜泊羔羊135只,收入近30万元。

2021年,合作社通过收购农户种植甜糯玉米、代卖水稻、蘑菇、木耳等,带动10户农牧民共计增收10万元。2022年,与前宝地嘎查148户农户签订种植订单,整村推进庭院糯玉米242亩,统一免费提供优质种子、化肥。生产黑玉米、白玉米、花玉米60万根,产值达到58.25万元以上,户增收2500元。同时,郭丽丽作为兴安盟“晓景”式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和科右前旗德伯斯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优秀讲师,在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庭院出力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事业增砖添瓦。

三、额尔敦达来情系草原,守护生态牧业发展

额尔敦达来。

额尔敦达来,蒙古族,197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镇尚都嘎查村民委员会委员、党员中心户、综治乌日特负责人、护边员,高素质农牧民学员。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盟党员中心户示范户”“盟级优秀边民”等诸多荣誉。

额尔敦达来始终心怀民族团结进步大局,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党员干部、人大代表、青少年和边牧各族群众为重点,依托石榴籽主题人大代表联络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紧紧围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积极调研、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每年全国两会后,额尔敦达来跨越1000多公里,开展40余场宣讲,覆盖超2000人。日常组织党的民族政策宣传200余次、“民族团结故事”宣讲30余次,各类文艺、创建活动80余次,让两会精神与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

他成立了嘎达布其镇供销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现场培训,利用嘎查微信群、发放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增强牧民群众防护意识,嘎查牧民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率达到100%。为防止返贫,他组织辖区党员一对一联系帮助贫困户,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活动,实现辖区2户贫困户脱贫,完成党员承诺事项35件,完成率达到90%,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人大代表的履职诺言。为贫困户捐款捐物,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以“抓治理、促和谐、保安稳”的实际行动当好保边促稳的模范,积极配合嘎查“两委”做好矛盾冲突和困难诉求调解工作,遇事沉着应对、有条不紊。每周在人大代表联络站履职,成功调处 40余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超 97%,开展法律活动 30余次,所在嘎查多年零上访。联合军警开展联防巡边 240余次,提供线索 70余条,拦截非法人员 40余人次,筑牢边境安全防线。

额尔敦达来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会发挥好在基层工作的优势,持续深入走访调研,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同时,我也将积极主动投身服务,为民族团结、口岸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贡献出人大代表的力量。”

四、赵丽杰心系“三农”,探索乡村产业新路

赵丽杰。

赵丽杰,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荣盛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素质农牧民学员。凭借十余年扎根农村、发展特色产业的突出贡献,成功将贫瘠土地改造成万亩良田,光荣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2012年她毅然拿出2万元嫁妆钱,购置小型拖拉机,流转二三百亩撂荒土地,开启了规模化、机械化农耕的探索之路。她注册“董蒙家庭农牧场”,成立“荣盛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创联合社,逐步发展起“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赵丽杰就挨家挨户上门讲解,用实际数据和案例打消大家的顾虑;四处拜访专家,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攻克技术难关。如今,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已涉及4个省、10个旗县、30个乡镇、160个嘎查村。

2016年,赵丽杰敏锐地捕捉到电商发展的机遇。她多次参加各类电商培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把当地传统农产品与电商结合,打造出“双兴老三区”“龙乡赵丽杰”等品牌。她精心设计产品包装,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创新推广,让非遗农产品“黏豆包”“大煎饼”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通过发展国内销售代理一千多名,农产品年营业额高达五百多万元,帮助众多农户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产业布局上,赵丽杰同样展现出非凡的远见。她跳出双兴村的局限,面向广阔市场,种植多种高收益特色农产品,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采用“合作社+公司+农户”“互联网+农业”等经营模式,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丽杰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她创新扶贫模式,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就是我最开心的事。”赵丽杰真诚地说。此外,她创新实施“以地养老”办法,发展乡村工坊,挖掘非遗产品,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产品,与中小学、校企合作建立农业产业链研学基地,安置就业160余人。

她曾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全国粮食生产者先进个人”“百优保供先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巾帼新农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荣获全国“大国农匠”种植能手比赛一等奖;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全区农村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并担任内蒙古“品牌形象大使”和“农推官”。

五、李俊龙精研农技,培育种业发展动能

李俊龙。

李俊龙,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素质农牧民学员。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立志改变北方牧区养羊效益低下、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现状。扎根四子王旗的27年,他带领9个牧民创立赛诺公司,在我国肉羊产业领域建立了 7个广大农牧民急需的肉羊引进品种种质资源群体,并进行产业化生产在全国推广。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李俊龙带领团队突破重重难关。2013年开始,他带领育种技术团队成员持续开展杜蒙羊新品种培育工作,以杜泊羊为父本、蒙古羊为母本,根据育种目标,在生产中不断调整选配方案,优化育种方案,并牵头协调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各类科研试验。经杂交创新、横交固定、扩群提高3个选育阶段,历时18年培育形成一个适合荒漠半荒漠化草原放牧、兼具舍饲与半舍饲等多种养殖方式的肉羊新品种,并于2022年9月通过农业农村部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品种审定。农牧民养殖杜蒙羊与传统地方品种蒙古羊相比,养殖户每只基础母羊可以增收150元-200元。杜蒙羊品种的成功培育,填补了我国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专用肉羊品种的空白,2022年该项成果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10大科技进展之一。这些成果的取得,真正实现了肉羊产业振兴,带动牧民增收、企业增效。

李俊龙作为赛诺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带领技术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了深度产学研合作,并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疆畜牧科学院,针对我国肉羊品种生产性能低下、肉羊产业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形势,借鉴美国TransOva公司的奶牛体外胚胎育种技术思想,集中攻关绵羊胚胎工程技术,尤其是集成活体采卵(OPU)、卵母细胞体外受精(IVF)、胚胎移植(ET)等体外胚胎生产与移植环节,构建OPU-IVF-ET技术体系,进行良种肉羊选育。这一技术的育种应用,颠覆母羊选择强度几乎为零的传统育种历史,通过高强度选择供体种羊,使母羊几乎达到95%以上的选择强度,选育进展大幅加快。经过攻关,突破了活体采卵、卵母细胞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环节的技术瓶颈,相比传统本交生产后代数提升15倍,生产周期缩短三分之二,整体生产效率能提升40倍以上。赛诺公司利用该技术扩繁了我国半数以上的进口良种萨福克、杜泊等种羊,品质全部达到国际5级水平,确保了肉羊产业良种种源供给,实现了引进品种的保种与提高,解决了国内引进品种引进-退化-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育种技术的突破不仅带来了品种的革新,更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开辟了新道路。2022年,李俊龙创新构建“企业引领、牧民参与、政府支持”的杜蒙羊育种联合体,采取农区整村推进、牧区个户发展模式,与养殖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杜蒙肉羊产业已经成为四子王旗的农牧业支柱产业,成为了脱贫攻坚和产业振兴的主要抓手,四子王旗年出栏80余万只杜蒙羊,已经成为了全国杜蒙肉羊输出基地,并带动了四子王旗110余家大大小小的活畜交易市场,每年向山东、山西、宁夏、河北等地输出杜蒙羊60万余只。带动羊肉加工产业、羊肉系列产品3大类200多个品种,畜产品年加工值达到6.5亿元,创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羊肉品牌,并获得了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定、内蒙古自治区名优特产品。

六、德乐黑洪格尔坚守牧区,传承创新畜牧事业

德乐黑洪格尔。

出生于牧民家庭的德乐黑洪格尔今年35岁,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巴彦淖尔嘎查。2012年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家乡牧区播撒科技创新的种子。2023年,他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

德乐黑洪格尔上网时发现,“三支一扶”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工作,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2013年7月,他通过这一计划进入阿巴嘎旗草原监督管理局工作,服务期两年。

谈及两年服务期的收获,德乐黑洪格尔总结道:“练就一副铁脚板,积累了几个好点子。”“当时,我的主要工作是草场测量与纠纷化解,基本上每天和牧民待在一起。”德乐黑洪格尔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牧民诉求、草场方位等信息。

和牧民接触的过程中,德乐黑洪格尔总会留心观察他们的生活。有一次,在给牧民的棚圈安装监控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问题:监控可以装在棚圈里,为什么不能装在草场上?“一户牧民的草场面积,少则几千亩,多则上万亩。想确定畜群位置,要爬到高处往下看,看不到的话在草场上四处找。顾不过来时,还得雇牛倌、羊倌,成本很高。”

记录下想法后,德乐黑洪格尔反复琢磨。“当时,大范围监控设备比较成熟,推广应用并不难。难题是草场电力基础设施差,需要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和稳定供电系统。”

瞄准难题,德乐黑洪格尔迅速着手解决。购置器材、设计图纸、规划试验……准备工作完成后,他把自己家作为试验场,近一年时间,试验几十次,花费近10万元,终于研制出能利用光伏系统稳定供电的草场无线监控系统,并获得了第一个实用新型专利。

过了几个月,经过反复试验,他的第二个发明——远程控水系统研制完成。打开手机监控,点击出水按钮,不一会儿,几公里外的饮水池就蓄满了水。“后来,我们又增加了传感器系统,当牛羊靠近饮水池时,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并控制出水量。”德乐黑洪格尔介绍。

“不过,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许多想法靠自己很难落地。”服务期结束后,德乐黑洪格尔联系志趣相投的高中同学,合伙成立了一家畜牧科技公司。

公司成立初期,事情多得忙不过来,但德乐黑洪格尔还是坚持每天去牧区,到牧民家里安装设备、收集反馈、了解需求。目前,他已经拥有12个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入选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单,被当地牧民称为草原上的“发明家”。

就在这时,各级组织部门牵头实施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支持推广牧区现代技术应用。德乐黑洪格尔联系相关部门,希望能够合作推广技术产品。“旗委、旗政府帮助公司和各个旗县对接,并为牧民购买产品提供补贴。”德乐黑洪格尔说,“很快,产品就广泛应用到盟内牧区。”

这段时间,德乐黑洪格尔的手机响个不停:“最近在参与一个新项目,很多事情不熟悉,心里着急。”新项目是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建设项目。从畜牧科技到防沙治沙,德乐黑洪格尔又进入了新领域。

这几年,牧区的科技应用越来越广泛,公司有了稳定客源和渠道。闲下来时,他总在琢磨,还能为家乡做些什么?浏览地方新闻时发现,锡林郭勒盟正大力推进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并向社会发布了招标公告。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沙化土地面积分布最大的盟市之一,锡林郭勒盟沙化土地总面积8645.8万亩,防沙治沙任务艰巨。和朋友交流想法后,德乐黑洪格尔跃跃欲试。搜集项目要求、寻找合伙人、准备材料、提交申请……不到一星期,德乐黑洪格尔就找到4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注册了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6月,阿巴嘎旗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参与防沙治沙建设的公告,鼓励、引导牧区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参与生态建设,他第一时间报名。经过申报审核程序,合作社取得参与资格,主要工作包括施肥、铺设沙障、种草等,涉及草场面积两万余亩。

早晨6点半,简单吃过早餐,整理好工具箱,德乐黑洪格尔驱车前往100公里外的项目现场。“项目实施过程有一套规范标准,如果不严格执行,效果会大打折扣。”对照标准,德乐黑洪格尔逐条学习,再从网上搜索具体操作,一段时间下来,他已经掌握施工要求,并可以给工人做培训。

参与沙地治理的同时,德乐黑洪格尔还在探索畜牧新技术。“我想尽己所能,让这片土地更好一些。”和德乐黑洪格尔告别时,已是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绯红。“希望你下次来的时候,这里的沙地会有更多绿色。”

下一步,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将着力挖掘、树立典型。通过选树产业带头、技术革新、乡村工匠等示范榜样,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激发学员创业创新活力。提炼可复制经验模式,利于扩大技能培训成效。传播典型事迹,能增强职业吸引力,营造重农兴农氛围,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动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