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先锋村的稻椒轮作种植基地,170座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辣椒长势喜人,翠绿的枝叶间挂满饱满的果实。这里创新的“一棚两用、稻椒轮种、一地双收”的高效模式,不仅破解了当地水稻育苗季后大棚闲置的难题,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好力保镇作为兴安盟水稻种植区,每年春季水稻育苗结束后,大量标准化大棚便进入长达半年的闲置期,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面对这一普遍性难题,当地政府创新思路,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于今年在先锋村率先试点“稻椒轮作”种植模式。
“我们精准计算农时茬口,3月到5月用于水稻育苗,6月初立即移栽辣椒,实现无缝衔接。”基地技术负责人刘海民介绍道,通过科学规划,原本每年只能使用3个月的大棚,现在实现了“春育稻苗、夏种辣椒”的高效利用,土地利用率提升300%以上。
为确保轮作成功,当地引进优质辣椒品种,并配备滴灌系统。邀请农业专业团队全程指导,通过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确保两种作物都能获得最佳生长环境。
“一座标准棚辣椒产量可达6000斤左右,加上水稻育苗收入,年收益比单一种植模式提高近万元。”种植户郭思佳高兴地说。目前,基地已形成“育苗-种植-管理-销售”全产业链条,辣椒成熟后直供本地及周边市场,带动周边50余农户年均增收7000元以上。
这一创新模式的落地见效,离不开“领头雁”人才的带动。由好力保镇政府培育的5名青年农业技术骨干牵头,全程指导种植户掌握轮作技术,从辣椒品种选择到田间管理,提供“一条龙”服务。
“我们建立了完整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从品种选择到病虫害防治,都有详细技术规范。”分管农业负责人张良表示。目前,该模式已在周边村镇逐步推广,预计明年种植规模将扩大至500座大棚。
“以前育苗结束,大棚就空着,现在种上辣椒,收入增加了,技术也学了不少。”先锋村种植户村民王大哥对新模式赞不绝口。稻椒轮作模式既盘活了闲置大棚资源,又为农户开辟了“水稻+辣椒”的双增收渠道,也成为了好力保镇农业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
好力保镇党委书记胡溪源表示:“稻椒轮作模式是我们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实践。下一步,我们将深化‘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打造观光采摘基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如今,这种“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人才领航、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农业设施季节性闲置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周边乡村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赵艳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