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革”激发田野新活力-——北京市海淀区创新农田环境管护机制有成效

2025-07-10 11:28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吕璐芳 作者:芦晓春

200亩金色油菜花海,成为京西新晋的“网红打卡地”;从初春到盛夏,赏花、品果活动丰富的农家果园成为休闲旅游热门地;金黄麦浪碧绿稻田,奏响一曲曲丰收赞歌……经历了一个春天的蓄势,盛夏伊始,北京市海淀区破解农业种植用地地块散碎、成本较高、风貌不佳等难题的成果,火热呈现。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海淀区农业农村局立足“微改革、微创新”建立的农业种植用地长效管护机制正在持续发力,落地见效。

破解农田管理困局,创新建立“三有”机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海淀区农业种植用地面临着地块散碎、管理成本高、风貌不佳等现实难题。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北京中心城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我们发现管理用房违规住人、田间地头私搭乱建、垃圾杂物乱堆乱放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不仅影响农田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海淀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村镇事务保障科科长孙伟介绍。

为破解这一困局,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在做好耕地保护、粮食蔬菜生产等“规定动作”的同时,创新性地建立了“有标准、有经费、有奖惩”的农业种植用地环境长效管护工作机制。

这一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立的机制,从安全生产、环境卫生和生产活动三方面明确了“0+6+3”的工作标准:安全生产“零事故”,环境卫生“六无”,生产活动“三及时”。同时,按照300元/亩的标准设置专项补贴资金,每年总额约1500万元,由各镇政府统筹使用。

不搞“一刀切”,问题分类处置“商量着办”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海淀区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每季度对全区5万亩农业种植用地进行全覆盖检查。有数据显示,上半年,共下发通报6期,累计发现问题点位1538处,全区整改完成率达到91%。

“我们不是简单地‘一刀切’,而是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针对管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协调。充分运用‘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主管领导带队到各镇村实地走访调研,指导开展长效管护工作,并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置。”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管理科副科长吴姣姣介绍。

今年以来,针对苏家坨镇和上庄镇反映的农田工具无处存放问题,海淀区农业农村局积极组织规自等部门召开现场协调会,探索建立集中农田工具间的可行性。同时,对于督查中发现的有机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存放问题,也采取了灵活处理方式,“确为春耕所需的生产资料,可以适当延长整改时限或降低整改标准。”吴姣姣说。

这种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管理方式,得到了基层的积极响应。四季青镇将补贴资金分为基础管护经费和改造提升经费,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完善、管护效果良好的园区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全区“样板方”。苏家坨镇则按照“五必拆”原则坚决清理私搭乱建,包括有住人情况的、有安全隐患的、非农利用的等五类建筑必须拆除。上庄镇则成立镇级农业种植用地环境长效管护专班,农业、林业、执法队等多部门协同推进长效管护工作。

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三步走”推进长效管护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安全生产是前提。在农业安全生产方面,海淀区设置了设施农业维修改造专项资金,对四季青镇、西北旺镇等200栋设施农业进行维修改造,提升安全性能。同时建立了“1+4”工作体系,对全区3073栋设施农业进行火灾隐患专项检查。还制定了《海淀区农业种植用地用途管控清单》,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各类农业种植用地具体用途,为规范管理提供政策支撑。

数据显示,上半年,海淀区共清理管理用房违规住人44处,消除违规用电等安全隐患点位71个,拆除私搭乱建236处、9264平方米,拆除围网篱笆1116延米,清除废弃物及垃圾杂物6094吨。海淀农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得到不断夯实。

环境提升的效果更为直观。除了苏家坨镇的油菜花田,四季青镇也在对农业园区环境、经营模式、消费场景进行整体提升改造,逐步打造“一园一品一定位”的运营模式。海淀区委统战部、农工党海淀区委会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北京西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动担当,共同促成了周家巷农田的华丽蜕变。

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管理科科长周长青表示,下一步将按照清脏治乱、美化提升、景观打造“三步走”的工作路径,持续开展长效管护。重点以四季青镇“一河十园”、西北旺镇百旺种植园、温泉镇都市菜园、苏家坨镇小毛驴市民农园、上庄镇蔬艺园等为基础,推动“农业+”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业态,创造竞争新优势,重点打造“一镇一园”特色农业园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