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福建省清流县域,来自西北角的龙津河在清流城关打了个“S形”回旋,穿城而过汇入九龙溪,在嵩口镇与来自东北方的嵩溪溪合股,一齐汇至碧波荡漾的九龙湖,同时注入的还有来自西南方的长潭河、罗口溪——一幅幅“清溪环绕、碧水迴流”的图景朗然在目,一股股水脉穿城越乡,将县城的霓虹与乡村的稻浪串成同心结,铺就的不仅是灌溉网,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经络血脉”。
近年来,清流以“融合”为笔,力书发展新篇,在城乡之间串起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黄金链”——以产业为基,三产融合发展交织成链;以要素为桥,推动人才、资金等在城乡间流动;以开放为翼,借力华润支援、上海嘉定对口合作及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资源,嫁接内外新动能。2024年,清流县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67,低于全市1.82和全省2.06的平均水平(浙江1.83),在探索革命老区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蹚出了一条新路。
清流城区俯瞰。陈汝辉 摄
产业“畅流”:从“田间”到“云端”的价值跃迁
五月清晨的赖坊镇,万亩生态茶园云雾缭绕,茶农们腰间的竹篓很快装满了带着露水的嫩芽。被小绿叶蝉叮咬过的嫩芽经过独有的工艺制成东方美人茶,之后销往全国各地高端茶叶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在氟新材料产业园,一块小小的萤石矿经过加工摇身一变成各种氟材料,在电子、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大放异彩。这一“农”一“工”,勾勒出清流产业的鲜明“版图”。
推进城乡融合,短板在乡村,而补短板的“治本之道”在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对此,清流早已意识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支柱产业,以新业态、新产业为引领,推动产业深度融合,逐渐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城乡共荣局面。
清流溪鱼丰收。陈汝辉 摄
一产筑基,让土地长出“金疙瘩”。“从2023年开始,我们一共承包种植4000多亩岗梅,加上政府补贴,预计每亩岗梅能带来近1000元收入,比之前种植普通作物强多了!”灵地镇青甲村林农邓立新算起账来满脸笑意。近年来,清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与华润集团合作开展“订单式”岗梅种植超2.6万亩,不仅获评“中国岗梅之乡”,更让岗梅初深加工项目落地生根,带动全县3000多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九龙湖畔:沙芜乡上坪村渔民们加入渔业综合开发合作社,2024年度捕捞商品鱼14万斤,销售额70多万元,给229户村民按股分红13.68万元,“清流溪鱼”品牌越叫越响。
二产延链,让“初级品”变身“高附加值”。走进氟新材料产业园,福建中欣氟材的生产车间里,废渣经过处理后变成了新型建筑材料,从原材料供应到深加工再到废渣利用,形成产业闭环。据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目前清流已培育形成4个产业分支,2024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30亿元、税收2亿元以上,分别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税收比重的68%、73%,既实现了资源就地深加工转化,又带动了大批本地居民就近就业。
花农在花卉大棚采摘非洲菊。陈汝辉 摄
三产融合,让“单一业态”连成“生态链”。“既能赏樱花,又能住民宿,还能体验制茶,这样的假期太惬意了!”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在赖坊镇的樱花园里赞叹道。依托千亩樱花园,清流打造“樱花经济”,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周边500多名村民从事餐饮、民宿等服务。发挥休闲渔业资源优势,2024年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清流)首届渔业丰收节暨增殖放流活动,活动网络直播曝光超3万,浏览量超30万人次。同时,创新性推出《鱼戏清流·沧龙渔业丰收节》剧本杀项目,丰富了渔旅融合发展内涵。天芳悦潭森林康养基地利用“锗泉”温泉的独特价值,开发康复疗养课程,年接待来自城市的疗休养人员超2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开办农家乐20余家,户均年收入增加5万元。从“卖产品”到“卖体验”,清流的三产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要素“汇流”:打破城乡壁垒的“同频共振”
在清流县鲜切花主产区,嵩溪镇通过成立花卉产业联合党总支,吸纳连片8个村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统一管理,推动花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贵在打破要素流动壁垒,清流县深化探索共建、联建、援建等发展模式,推动土地、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最优配置,以要素融合激发融合发展动能。
土地“活”起来,让闲置资源成“聚宝盆”。针对山区村土地碎片化问题,清流持续推广“抱团发展”模式,不断探索跨村联建、乡村振兴新路径。目前,全县已组建覆盖57个行政村的15个联村党组织,打造跨村联建示范点3个、乡村振兴示范带3个。嵩溪镇推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联合嵩溪镇12个村和周边乡镇8个村,组建了“嵩溪镇花卉产业联合党总支部”,涵盖12家合作社、430名社员,现已建立了元山村千亩示范基地、嵩溪花卉交易市场、聚宏现代产业园等花卉示范区,辐射带动1100多户农户种植花卉5000多亩。在城区,“微改造、大提升”项目同样让土地焕发新生:背街小巷的闲置空地被改造成“口袋公园”,老旧厂房变身非遗体验馆,315个项目点位的“绣花式”改造,让城乡人居环境实现“蝶变”。在乡村,移风易俗蔚然成风:通过党建引领,元山村的“红白理事会流动哨”及时劝阻超标设宴,祠堂“新风驿站”用地方戏曲宣讲政策,“文明积分超市”将守规行为量化兑换;一系列“微创新”让攀比之风收敛、文明新风劲吹。
人才“动”起来,让“智力活水”润城乡。近年来,清流县积极推进总校制改革,“四共五联”机制让城乡教育资源均衡流动;“首站式”教师培养模式则让新教师先在城区总校跟岗二年,再到乡镇分校任教,近三年已有50名优秀教师扎根乡村;此外,通过沪明合作、山海协作,清流县与上海嘉定区、泉州石狮市在教学科研和教师培训领域深度协作,目前清流各学校与两地名校“一对一”结对,合作以来,教师交流达126次,参与人数3680余人。从城市到乡村,人才的流动让城乡智力水平“齐头并进”。
资本“流”起来,让“金融活水”助实业。6月19日,福建省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挂钩帮扶县清流县举行金投清流产业发展基金签约。该基金由福建金投旗下福建金投基金与清流县属国企财通集团合作设立,是全省首支县域产业帮扶基金,目标规模2亿元,首期认缴规模3000万元,已完成1000万元实缴。基金将重点支持清流县氟新材料等县域产业链企业,助力建设氟新材料百亿产业集群。资本的精准滴灌,让产业发展有了“源头活水”。
位于清流县嵩口镇的华润三九岗梅标准化生产基地。陈汝辉 摄
技术“联”起来,让“数字翅膀”助腾飞。在清流县稻田,“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实时追踪农机位置、监测作业数据,农户通过平台就能获取订单服务与土地托管方案;在鑫农联合社,“345”机制贯穿耕种管收全流程,统一种植标准、推广绿色技术,显著提高粮食单产与质量,在“溪鱼科技小院”,邀请上海海洋大学专家团队指导大水面开发,推广水产绿色养殖、池塘生物膜原位处理等技术10余项。技术的流动,让城乡发展站在同一起跑线。
开放“涌流”:合作共赢的“融合样本”
“华润希望乡村项目帮我们修了路、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岗梅加工基地投产后,全村人都能在家门口打工!”林畲乡曾坊村村民说。
从华润集团的对口支援到上海嘉定的携手合作,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两岸联姻”到山海协作的“优势互补”,近年来,清流主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积极发展产业飞地、科创飞地,以共赢的思路谋划推进一批高质量协作项目,实现自身“骨头长肉”。同时,发挥清流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平台优势,深度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三明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争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以开放为桥,让城乡融合在合作共赢中迸发活力。
“央企+地方”,架起“共富桥”。华润集团与清流的合作,形成“订单种植+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协作。除了2.6万亩岗梅种植,华润还投资建设渔光互补项目,在水库上架设光伏板,水下养殖澳洲鳕鱼,既发电又养鱼,带动库区渔民增收。通过对口支援,清流引进资金5亿元,接收帮扶资金1.2亿元,实施项目23个,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沪明情”续缘,铺就“协同曲”。近两年,清流共接待上海疗休养团队270批、8508人;清流豆腐皮、赖坊红衣花生成功入选2024年度上海市消费帮扶“百县百品”推荐目录;4个上海名医工作室在清揭牌成立,6名骨干医生与上海名医结成师徒关系,14名上海名医来清义诊9次341人次;清流县与上海签约氟新材料系列产品开发、年产5000吨优质水果深加工、天芳悦潭酒店运营管理等3个合作项目均已开工建设……通过对口合作,清流县与上海两地开展交流互访130余次,促成合作20余项,明确产业平台、文旅康养、乡村振兴发展、人才互动交流等多个重点合作领域。“沪明合作一嘉清”文旅推介会上,清流的森林康养路线吸引30多家上海旅行社签约。合作中,清流不仅“引进来”,更“走出去”:组织干部到嘉定跟班学习,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推动城区网格化提升,让“小县大城关”更宜居。
2025年海峡两岸(清流)樱花文化季活动现场。沈兴源 摄
“两岸融”共生,开出“幸福花”。走进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清龙兰卉的温室里,两岸联合培育的蝴蝶兰新品种正竞相绽放。“我们采用‘两岸联合育种+电商销售’模式,产品销往全国,带动全县花卉种植超1.5万亩。”负责人赖张龙说。依托“百千万”项目(百亩兰花园、千亩樱花园、万亩生态茶园),清流吸引76家台资企业入驻,其中5家成为省级龙头企业。今年海峡两岸(清流)樱花文化季活动,吸引350余名台湾同胞前来赏樱、交流。
从氟新材料车间的技术员到樱花树下忙碌的茶农,从总校制课堂里的琅琅书声到台创园兰花园的幽香,融合的基因已渗透城乡肌理。当“小县大城关”的蓝图渐成实景,这条“清流”奔涌的共富之路,正为革命老区振兴注入汩汩活泉。
作者:林锦旺 杨捷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