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的玉米地里,滴灌管正均匀地喷洒着水雾。“现在浇地不用守着渠口等水,手机上点几下就能控制阀门。”高闸镇民鑫合作社工作人员王彦龙说,几年前,这里还是大水漫灌的老样子。时间回溯到2021年12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宁夏反馈问题:2018年利通区签订年取用1484.8万立方米黄河水的水权转换协议,但承诺的1.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未建成。这一纸“问题清单”,敲醒了利通区的“水忧患”。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利通区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双主任的利通区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下设7个专项小组,涵盖水利、农业农村、工业、自然资源等多个领域,明晰了取水、输水、用水、排水4个水资源管理使用环节的部门和用户主体责任。同时,建立“四水四定”市区两级联系协调机制,形成了区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落实、市区协调的强大工作合力,让原本多头管理的水资源工作实现“合流”。为保障水资源管理有章可循,利通区还创新制定了水资源管理“1+15”系列文件,将用水总量、水体质量、生态流量等关键指标与“城、地、人、产”发展紧密配套衔接,推动形成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农业是用水大户,把准“节水”脉搏也成为利通区整改的课题。利通区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新模式,建立“投、融、建、管、服”一体化服务模式,灌区实施“合同节水+水权交易”新模式,得到了水利部的高度认可,通过这些举措,利通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高效节灌率大幅提升,农业用水结构不断优化。2024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6万亩,目前高效节灌率达到48%,农业结构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匹配度不断提高。更关键的是,利通区创新引入“水物业”模式——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农业灌溉服务合作社,聘请村民当灌水员,负责灌溉用水调度、水费收缴、渠道巡护,过去是政府管水,现在是群众治水。“村民用水有问题直接找我,矛盾少了,效率高了!现在节水还有奖励,大家种庄稼变得越来越积极了。”高闸镇灌水员徐宝说,这也让“水从门前过,不淌就是错”到“节水要有我”的思想得到根本性转变。利通区通过用水权交易、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超定额累进加价发挥水价杠杆作用,不仅提高了农户种地的积极性,也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供了经济保障。自高闸镇民鑫合作社成立以来,共节水2108.8万m3,发放节水奖74.95万元,亩均水费由80元下降到52.4元,农户们切实享受到了节水带来的实惠。
水资源不仅要省更要管。走进高闸镇民鑫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现代化灌区应用平台,电子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全灌域的年度灌溉水量、高效节水等用水数据“过去测水靠人工跑点位,用水管理粗放。现在,我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依据灌溉用水定额,制定年度用水指标,实行总量控制,全面落实‘一把锹’浇地,大大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益。”合作社理事长梅南薇介绍。通过数字孪生系统,主要渠道实现了测控一体化等节水举措,用水管理精准到每一立方米。“利通区累计投资1.2亿元,实施现代化灌区量测水设施改造项目,建设渠道测控一体化计量设施900多套,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将节约出来的水进行市场化交易,组建乡镇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14个,采用‘水务局+项目公司+合作社’的管理机制,负责灌区建设、运行和管理,灌区管理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利通区水务局副局长杨自健说。
从“问题清单”到“示范样板”,整改3年多来,利通区农业节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近日,生态环境部宣传推介了利通区不折不扣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真改、实改、彻底改的实践路径。如今的利通区,现代化灌区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年均节水3100万立方米,2024年度发放节水奖励资金78.18万元,节余水量向高产出、高效益流动。依照《吴忠市利通区用水权交易及收益分配办法》,2024年开展县域内农业用水权交易3笔,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水活力”。从水权改革到水价调节,从智能计量到全民参与,利通区探索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市场化运营+合同节水+水权交易+收益分享”模式,被水利部列为“黄河流域现代化灌区建设典型案例”。蓄住天上水、用好黄河水、管住地下水,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利通经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