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钓源古村村景。
江西钓源古村村景。
江西省吉安钓源古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钓源古村通过“生活美学+全产业链导入”的创新模式,成为全国文旅融合的标杆案例。2021年,当地政府与十里芳菲文旅集团合作,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活化路径,实现古村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江西省吉安市钓源古村构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九大主题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景区2024年接待59.14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800万元,2025年更有望突破3000万元。
区别于传统景区模式,选择“去景区化”赛道,通过四期工程分阶段交付内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古民居、祠堂等被改造为民宿、非遗工坊,保留赣派建筑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服务品质。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民宿经营、景区就业实现“三金增收”,户均年增收4万元,村集体年增收超30万元。
“村民眼睛有光”已成为钓源古村振兴发展的生动写照。江西省吉安市钓源古村工作人员李智介绍,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村民将农地经营权流转给企业或合作社后,又以返聘形式参与务工,形成了“流转租金+务工工资”的双重收益模式。目前村内劳动力构成均衡,原住村民与新桥本地人各占半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里推出的“蝴蝶返乡计划”已吸引4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带动百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通过租金制、营收分成、免费入驻等灵活合作方式,有效降低了创业门槛,使原住民从发展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共同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吉安钓源十里芳菲文旅公司总经理孙志明表示:“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输血,而是通过美学价值与产业闭环激活内生动力。”目前,该模式已复制至浙江湖州、四川雅安等地,成为文旅赋能乡村的创新范式。
项目采用“运营前置”的EPC+O模式,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共建利益联结机制。470亩有机农场实现零化学干预,厨余垃圾堆肥、水系净化等生态技术构成“无蚊村”基底。钓源古村已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吉安经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梓宪 孙嘉慧 莫志超 刘茜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