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蝴蝶翅膀的不同色彩,通过拼接组合构成精美的图案……”7月6日,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非遗蝶画”传承基地,中国好人、四川工匠、四川非遗纳溪蝴蝶画传承人王世宏正在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和前来体验的孩子们讲解蝴蝶画的制作技巧。近期,基地里热闹非凡,前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学习体验的大学生、小朋友络绎不绝。
图为王世宏正在讲解蝴蝶画。廖胜春 摄
连日来,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你所爱 绘就未来”艺术工作坊的师生走进基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采访调研、体验操作、文化传承等方式,深入了解蝴蝶画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王世宏老师耐心细致地为同学们讲解了蝴蝶画的起源、发展与艺术价值,现场演示了选材、构图、粘贴等关键步骤。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动手操作,一只只色彩鲜艳的蝴蝶翅膀在他们手里婉转飞扬,构图、配色、选料、裁剪、粘贴……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让同学们体会到蝴蝶画制作的精湛技艺与独具匠心。
“蝴蝶画的制作巧夺天工,看似简单,实则融合了构图、色彩的美学思维,还锻炼了动手能力,考验大家的耐心细心,甚至需要屏住呼吸才能完成一幅精美的作品。”来自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大二的学生伍雨涵说。据悉,参加此次社会实践的10余名同学用心创作出了30余幅精美的蝴蝶画作品,为大家的暑假生活画上精彩的一笔。
图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正在指导小朋友制作蝴蝶画。廖胜春 摄
为让“非遗蝶画”贴近生活、走进更多群众身边,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还邀请社区小朋友共同体验蝴蝶画的制作。同学们化身“小老师”,指导小朋友们运用蝶翅制作精美画作,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剪贴拼接,在实践中感受到非遗技艺的魅力。活动现场,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声此起彼伏,在愉悦的氛围中让非遗的种子悄然在孩子们心中萌芽。
“我在蝴蝶画的制作过程中,感受到了五颜六色的蝴蝶翅膀可以做出如此精美的画面,以后我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前来体验的小朋友詹荣天说。
蝴蝶画,又称蝶翅画,是一种源于中国明代晚期的传统艺术形式。蝴蝶画以蝴蝶翅膀为主要材料,经过30多道手工工序,包括回软、展翅、防蛀、防腐、干燥等,最终拼贴成具有国画、油画、水粉画效果的工艺画。
王世宏充分发挥工匠示范引领作用,举办蝴蝶画制作技艺培训班上百场次,接待各地大学生前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这一非遗技艺带到更多人身边,形成了“传承非遗+促进居家灵活就业+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开拓出更多就业增收的新渠道,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延伸出更厚重的创作内涵与社会意义。
作者:廖胜春 安璐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