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甘肃东乡:特色种植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冯璐
  • 2025-07-18 10:04:50

近年来,东乡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优品种、建基地、延链条、拓销路,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食用菌、金银花、藜麦等特色种植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群众增收注入新的活力。2025年上半年,全县特色种植产业产值达1.6亿元,带动2.7万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

优化品种布局链,打造错位发展新优势。选优良种适配资源,立足高海拔、冷凉气候特点,选择寒旱经济作物作为特色种植主流作物,2025年推广种植马铃薯、藜麦、食用菌、高原夏菜、当归、黄芪、党参等近32万亩。基地引领优化布局,科学规划北部干旱山区、南部阴山区、中部川水区三大马铃薯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形成“川早熟、山晚熟、南陇10、北青9”的区域化种植格局。依托沿川经济带,全面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2024年以来,新建农业设施大棚740座,形成粮改饲万亩示范片和“种养+”现代设施农业示范长廊。政策赋能激发活力,制定出台《东乡县2025年特色种植奖补项目》,对规模化种植金银花、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合作社和农户,分类分标准给予资金奖补,今年已落实奖补资金600万元。开发特色种植产业险种8个,保险保费达1745.5万元,切实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科技支撑链,激活创新驱动新动能。推广标准提升质效。建成藜麦“育、产、加、研”一体化链条,成功培育适应高寒山区的“东乡藜麦1号、2号”新品种。2025年示范引进冀张薯12号、沃土5号等优质薯种21个,推广高垄黑膜栽培、无人机飞防等技术,马铃薯亩产突破8148斤,亩产值超万元,商品率达90%以上。智慧赋能提效降本,2024年在五家乡高原夏菜基地建成智慧联动育苗大棚,运用物联网精准调控温湿度,育苗周期缩短15天,成活率达95%。今年建成那勒寺菌棒加工厂,推行规模化生产加工,预计年产600万棒,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机械替代节本增效,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作业补贴”,2024年以来,累计推广播种机、无人机等设备4917余台套,发放补贴6268万元,全县农业机械化率达68%,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覆盖率超80%,亩均节本增效300元以上。

延伸精深加工链,构建多元增值新高地。招商引资壮大集群。引进伊东羊业、晟农万泽、东羊牧业等53家农业企业,加快推进鑫聚源、有机肥厂、香菇菌棒厂建设投产,整合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形成“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协同发展模式。精深加工提升价值,建成运行马铃薯、食用菌、藜麦三大加工产业园,开发速食藜麦粥、马铃薯全粉、速食面、黑木耳多糖、藜麦蛋白粉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金银花、藜麦精深加工率达65%。融合创新激发活力,以特色种植产业为核心,打造唐汪杏子采摘、达板朝天菊观赏等农旅项目,拓展民俗体验、研学交流、旅游观光等服务业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2025年唐汪镇杏花旅游和杏子采摘活动期间吸引游客44.45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98亿元。

畅通市场流通链,开辟产销协同新路径。构建全域销售网络。主动融入“甘味”体系,在全国13个“甘味”品牌运营中心和20个省内“甘味”品牌直营店设立展销专柜,深化与商超、农贸市场合作,构建稳定供销网络。畅通线上消费渠道,在京东、淘宝、抖音、快手等主流电商平台开设特色种植产品直营店,与26家电商企业签订合作销售协议,举办“花儿遇见美食·相约好客东乡”全国行等直播系列活动,打通“东乡味道”出山通道。2025年,通过线上销售特色产品4879.19万元,同比增长47%。品牌战略提升价值,坚持本土化品牌打造方向,2023年以来,“东乡藜麦”荣获第四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奖”,“东乡洋芋”“河滩大红袍花椒”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东乡黑木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有效提升特色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

作者:冯璐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