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四川地形地貌多样,地势自西向东急剧下降,高原、山脉、盆地交织。
独特的地形造就了复杂多变的气候,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无论是中国酒都宜宾的糯红高粱,还是千年盐都自贡的再生稻,其生长、发育、成熟都与气象息息相关:好雨知时节,可能是丰收的关键;而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雨、一场不合时宜的霜冻,也可能让农民的辛劳付诸东流。
多年来,四川省气象部门紧紧围绕农业生产需求,积极发挥气象服务“趋利避害”作用,让每一次气候的脉动,都转化为防灾减灾、助力丰收的契机。
一次播种,两次收获,把光热资源“吃干榨净”
正是水稻生长的时节,走进自贡市大安区黄桷村再生稻试验基地内,尺把高的水稻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
与双季稻种植模式不同,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育,使其再次萌发、抽穗结实,从而再收获一季水稻。也就是说,只需播种一次,就能收获两季。
但蓄留再生稻种植模式对气候条件要求较高,尤其是积温。通常,再生稻安全生长期内,当地积温需在4200℃至5400℃之间,若再低,则不足以支撑第二季生长,再高,则更适宜采取双季稻种植模式。
“总的说,只有像自贡这样,光热资源种植水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区域,最适合采取蓄留再生稻种植模式。”自贡市气象局信息中心副主任罗伟介绍说,这种近乎“饱和利用”气候资源的模式,也使得再生稻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高温、干旱、低温、连阴雨等气象灾害,都可能导致减产。
自贡市大安区黄桷村的再生稻田
为破解蓄留再生稻的“气候密码”,自贡市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四川省再生稻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围绕当地频发的气象灾害,制定了再生稻农业气象服务标准,仅去年8—9月,就发布再生稻气象服务相关产品50余期,为种植户和科研团队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指导。
“今年6月,我们这温度高、雨水少,出现干旱情况,幸亏手机提前收到天气预警,在田里蓄了水,今年有望继续丰收。”黄桷村种粮大户徐金成庆幸地说道,以前全凭经验,心里没底,现在能瞅着天气干农活,踏实多了。
气象对再生稻的保障,不止于种植,还体现在育种环节。
“一方面,在品种选育时,参考气象数据增加‘气候韧性’指标,能让品种评价更全面精准。”自贡市农业科学院粮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鄢圣敏说道,“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气候—品种—技术’匹配模型,让气象服务更好地指导生产。”
在气象服务助力下,2024年,自贡市再生稻蓄留面积达105.3万亩,最高亩产达403.6公斤,实现了蓄留面积与亩产的双重增长。
跟踪监测、提前发布,将酷暑严寒“挡在网外”
在泸州市分水岭镇,有着我国唯一一个保留着全手工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泸州分水油纸伞,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做一把完整的油纸伞,要经过96道工序,从选竹到组装伞骨、糊装伞面,再到修边、定型、涂上桐油,一把新伞才初具雏形。”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娓娓道来。但要想真正得到一把好伞,适宜的气候是必不可少的,气候就是油纸伞的“第二把刀”,刀工在人,天工定质。
毕六福正在制作油纸
油纸伞涂桐油后的晾晒对周边环境要求很高,必须要阴干,避免暴晒,才能保证环境湿度适中,防止桐油过快干燥导致开裂;还要错开大风天气,不然没干的伞面会粘在一起,得重新返工,“现在我学乖了,都会提前看天气预报”。
此外,竹伞的原材料楠竹,是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泸州市纳溪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与楠竹生长需求完美契合。”纳溪区气象台副台长唐嘉佩说道,凭借气候优势,纳溪大旺竹海的老楠竹质地坚硬、韧性极强,成为油纸伞的核心原料来源。
同为重要经济作物,泸州市气象局针对烤烟种植主动出击。“通过追踪烟叶生长动态,制订气象服务方案,尤其针对生长期易发的强降温、连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加强监测预警,”泸州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王翔介绍。
据统计,2024年泸州市气象部门先后向市烟草公司提供烟草气象工作专报26期,指导古蔺县、叙永县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329次,产生经济效益近20亿元。
分析研判、提前预警,让暴雨狂风“慢人一步”
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宜宾,这座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美誉的城市,因名酒闻名遐迩。
好酒源自好料。宜宾是四川大气逆辐射效应最显著的区域,高温高湿气候能明显缩短高粱成熟期,让宜宾糯红高粱形成“糯”“红”“粉”三大特质,成了酿造高品质白酒的最佳原料。
对此,宜宾市气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在酿酒高粱区县建设农田小气候站,构建起全链条气象服务保障体系。
“高粱收割后得及时晾晒,不然容易发霉。气象部门会提前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让我们避开阴雨,合理安排晾晒时间。”宜宾市高粱种植大户说道。
除保障高粱品质外,气象服务更在守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发力。
谈及去年4月15日的雷暴大风天气,屏山县气象局助理工程师顾婷婷仍心有余悸。“当时监测数据显示风速达到33.1m/s,为屏山县国家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风速,第一反应是看错了。”确认数据无误后,县气象局迅速发布雷暴大风红色预警信号,启动“叫应”机制,联系预警覆盖区域的乡镇负责人及值班人员,通知注意做好相关应急处置。
“接到电话后,我赶紧跑到可能有风险的茶场厂房”,七四茶场值班人员邓刚说,当时厂房内有26名工人劳作一天后睡得正香,邓刚立即叫醒工人撤离。工人抱着衣物就往外跑。最后一人撤离不到1分钟,“轰”的一声,房顶就塌了。“还好撤得及时,没人伤亡,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4月15日晚,屏山县雷暴大风导致大乘镇岩门村七四茶厂厂房顶棚垮塌
在气象部门和相关部门协作下,2024年,四川全省组织紧急避险、转移安置85.9万余人次,成功避险地质灾害29起,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坚实防线。
在四川这片土地上,气象如同一位默默耕耘的守护者,保驾护航着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每一步。从自贡的再生稻田,到泸州的竹伞坊与烤烟地,再到宜宾的高粱田与茶场,气象服务的身影随处可见,它用精准的数据和有效的服务,将气候的挑战酿成发展的甘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学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