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那年,是继续在外面做生意,还是返乡创业、带动家乡黑陶产业发展?这个问题曾让藏族黑陶产业的致富带头人拉茸批初很纠结。在老家村干部的劝说下,他下定决心,回村发展黑陶产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增收道路,为老家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拥有得天独厚的黑陶制作资源,黑陶产品远近闻名。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当地黑陶工艺制品零星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效果偏弱。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拉茸批初曾在昆明、大理、怒江等地有多年从商经历。2018年,汤堆村的村干部找到他,劝说他返乡创业,带领村民把黑陶产业做大。
“村干部对我说,我们村的黑陶宣传力度不够,在外面没有市场,走不出去,无法做大。我回到村里牵头成立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发展黑陶产业。”说起当时的场景,如今40岁的拉茸批初仍记忆犹新。他笑着说,他是肩负着传承文化、振兴乡村的责任回村创业的。
不久后,拉茸批初跟村里的几名黑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匠人联合成立了香格里拉市尼西乡黑陶开发有限公司。
“刚回村创业时,我们村制作黑陶使用的泥土只有4种,制作黑陶的村民有70多人,产品60多种。制作黑陶的村民,几乎都是在家里制作,产品也大多放在家中销售,部分村民把产品拿到村子附近的国道边销售。”拉茸批初说,公司成立后,通过合作社把村里制作黑陶的村民都纳入一个发展体系,产品统一销售,形成共同发展格局。
为不断创新黑陶产品,公司组织村民去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等地学习,聘请景德镇制作陶器的师傅来村里传授技艺,把制作黑陶的泥土原料增加到8种,在保留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对产品类型和图案进行创新设计,开发出碗、茶具、咖啡杯、装饰用品等多个系列产品,并对传统的茶罐、火锅、锅盖、炒锅等产品进行提质升级,产品种类增至100多种,产品观感、质感大幅提升。
推动创新之外,拉茸批初还带着产品到各地宣传。“内地的大中型城市一有展会我就去参加,还去了香港、澳门做宣传。”他说,公司还开通了抖音账号宣传黑陶,现在已有30多万“粉丝”,很多“粉丝”到香格里拉旅游时,专门来村里体验黑陶制作并购买产品。
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汤堆村参观游玩的游客也逐渐增多。拉茸批初不仅在村里建起黑陶研究展示中心、开设民宿,还把村里闲置的老房子租来开设黑陶制作体验馆。2023年以来,每年到村里体验制作黑陶的游客有3000多人。
在拉茸批初家一楼,有间制作黑陶的房间。记者循着木槌拍打声走进房间,只见拉茸批初的父亲陈德永正在制作一口土锅。60多个大小木拍、30多支木雕笔、50多块中间凸起的垫板……长年累月,陈德永就是用这些简易而原始的工具,对泥团拍拍打打,完成一件件作品。
“我们家制作黑陶,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黑陶。”拉茸批初说,“如今,69岁的父亲还是习惯制作传统的黑陶产品。我有空的时候,会在这里陪着他。”
在拉茸批初等匠人的坚守和推动下,汤堆村已有122户、127名村民制作黑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成都、拉萨、昆明、丽江和大理等地均有合作商家。2024年全村黑陶销售额超500万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约3万元,最高达10万元左右。拉茸批初说:“公司去年销售额100多万元,今年销售额已超200万元。”
如今,“小黑陶”成了富民兴村的“大产业”,并走出雪域高原,映照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作者:浦超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