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以下内容系【农民日报】原创内容,版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与合作请联系后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侵权必究。
时间:2024年9月22日
地点:常熟·海虞镇
文字实录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岁岁丰产常熟地,锦绣乡村绘成图。灵秀之地,常来常熟。非常高兴今天能够与大家相聚在常熟,相聚在铜官山,共同见证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新农民故事会的盛大举行!
新农民故事会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3次,连续4年被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列为丰收节重点活动,累计有41位新农民登上故事会的舞台,他们中有企业家、合作社理事长、基层干部、退伍军人、乡村职业经理人、返乡大学生等群体。
本次故事会来到现场的有14位新农民,他们将围绕集体经济、返乡创业、粮食生产、农村养老、产业升级、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内容,用接地气、富个性、有特色的“小故事”诠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的新格局、新思路、新业态、新图景,他们的故事来自基层农村一线,感染力强,事例丰富,在激发广大农民朋友的情感共鸣的同时,相信也一定会带给大家不少启发。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新农民故事会由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农民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常熟市海虞镇人民政府承办。活动以“丰收铺就共富路 故事承载三农梦”为主题。
接下来请看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新农民故事会宣传片。
【播放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新农民故事会宣传片】
主持人:
我们来聆听今天的第一个故事《22年情洒万亩山楂林》。
-VCR-
主持人:
有请河北省清河县马屯红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俊英上台分享。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叫高俊英,1996年,我河北农大毕业以后被分配到清河县黄金庄乡,当时的工作环境非常好,待遇也很好,但是工作了几年以后,我觉得没有意思。2002年的一天,我同事从家里拿来一捧山楂,我品尝了山楂以后,觉得酸甜可口,再也停不了嘴。第二天,我回到家里就想,我学农业那么多年,一定要在农业上做成点儿事,于是我主动找到组织部,要求把工作调到马屯乡,但是组织部长说:“别人都是从穷乡镇偏远的乡镇调到县城里边,你却把自己的工作从县城里调到最穷最偏远的乡镇,你千万别后悔啊。”我说:“部长,请你放心,我绝对不会后悔”。
2002年10月28日,我就到了马屯,当时的情景把我震撼到了:全部是沙荒地,老百姓的收入很低,有的老百姓还在吃蒸窝窝头、煮红薯,但是这儿有万亩的山楂园,我就作为一名技术员挨家挨户跟他们搞技术服务。顶严寒冒酷暑,虽然苦点儿累点儿,但是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2007年国家颁布《合作社法》,我觉得松散的模式再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想带着老百姓成立一个合作社,在2009年3月13日,把全乡1141户社员组织起来,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我们注册了合作社,我担任理事长。
在2011年,我们合作社承担了清河国家农业开发办的项目,上级支持我们126万,我自筹资金134万,这134万全部是从同事、朋友、社员那儿借来的,我的压力很大很大,我当时就想,假如说我收100万斤山楂,一斤挣1块钱,就有可能把134万的借债还上。于是那年我大量地收山寨,把全乡的好山楂都收到合作社里边。但是收过来以后,天气特别特别炎热,山楂开始腐烂,没有办法,为了止损,及时处理掉,1斤就赔了3毛钱。到元旦还有很多很多冷库里面的山楂卖不出去,赊销老百姓的山楂款要还上,我没有办法,就从我初中同学那儿借了50万解决了燃眉之急。
我还得给我的合作社想一个更好的出路,老是这样一产不挣钱,没办法,那几年我们也搞了两三次的旅游采摘活动,我看有的游客对我们的山楂深加工产品很感兴趣,于是那年我在县城里开了一个山楂专卖店,专门卖我们的山楂酒、山楂饮料,让别的大企业给我们做,做了我们的品牌,而且在现场做糖葫芦,生意很好,一天有一千多元的营收,我终于给我们合作社找到了一丝希望。但是我们有万亩山楂园,仅靠这一个小小的专卖店是不可以的,我就建议我们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搞一个大型的活动,搞一个山楂花节。为了拓宽我们的销售收入,提高我们清河山楂的知名度,于是日期就定在2015年4月26日开山楂花节。
4月7日,我为了山楂花节的产品“山楂酒”买包装,我出差山东曹县,订好货以后,晚上我住在酒店里,那天晚上刚住下,肚子就剧烈地疼痛,忍不住,我让客服说打120把我拉到医院,拉到医院以后确诊为肠梗阻,肠坏死,在那儿做了手术,小肠截了半米。在医院里住了10天,我跟医生说,我得出院,我们回去还要搞山楂花节,你一定帮我办了出院手续。第二天,我出院以后就立马又到了山楂园里面忙活我们的山楂节。那年山楂节开得非常成功,我们接到了400万元的订单,有的客户收我们的山楂,有的客户买我们的山楂深加工产品。
山楂花节过后,为了还清同学50万的外债,就把房子抵押给邮政储蓄银行,那年不但没有挣到钱,又多了50万元的外债。我老公说,你工资抵押了,房子抵押了,是不是孩子能抵押的话,你也会把两个孩子抵押出去?我无言以对,这么多年,我全部的时间精力都投注在山楂园里面,没有照顾孩子,没有照顾老人,亏欠家人太多太多了,但是我们合作社已成功举办了10届山楂花节、9届采摘节,我们一产卖鲜果;二产卖山楂深加工产品,有山楂酒、山楂饮料、山楂制品,还有山楂茶叶,中秋节我们就卖山楂月饼;三产我们卖风景,我们合作社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我们现在已经成功地在农村站稳了脚跟。
我们还获得了两品一标的认证,我们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被评为全国的农业科普先进单位。我们现在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达到2.9万亩,直接带动农户3000户,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5亿元。
各位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秉承初心,继续带着我们的社员战斗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继续带着我们的社员走共同致富路,做好我们农民的领头雁,也欢迎各位到我们的清河万亩山楂花品尝我们的山楂宴,吃一吃我们黄山楂做的糖葫芦,喝山楂酒十八碗,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高理事长的分享,请您台下就座。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有这么顽强的意志力,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所以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有我们乡村振兴的巨大改变。接下来,我们来聆听第二个故事《工商企业的乡村共富探索》。
-VCR-
主持人:
有请浙江传化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科上台分享。
大家下午好,我是陈科,来自浙江杭州传华集团,传化是一家有着38年发展历史的民营企业。我是传化自主培养的地地道道的新农民,新体现在,我过去既没学过农业,也从来没有在农业企业工作过,我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主要生活在海岛,所以我从小见过鱼是怎么打上来的,但却不大清楚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
所以在2021年我们董事长找到我,让我去负责农业和乡村工作的时候,我感到既诧异又忐忑,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跟农业与乡村结缘,今天更是没想到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分享我的新农民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2021年说起。传化虽然从2000年开始做农业,但对于如何参与乡村振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一开始认为,我们只要把过去老的农业园区搬到乡村,让乡村有一个产业,村民在家门口有了就业,有了收入,这样就可以了。
但随着我们对乡村全面振兴的进一步理解,我们也在深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像杭州这样近郊的乡村不缺产业,还有一部分相对欠发达的乡村。在浙江省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浙江的近郊乡村该如何实现全面振兴?带着这样的思考与问题,我们把首次的探索事业瞄准了都市圈近郊乡村的发展难题,选址了杭州萧山南片浦阳镇的谢径安三个乡村,这三个乡村是非常典型的都市圈近郊乡村,它距离杭州主城区1小时不到的车程,就是因为太靠近城市,许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买房工作,随之小孩子也跟着父母到城里上学,村里留下的都是老年人以及闲置的房屋跟农田。这样的乡村其实在浙江省,全国发达城市周边还有许多许多。
其实一开始三个村的村民对传化的到来有非常多不理解的声音,有些村民认为我们来搞开发,有些村民跑到办公室来问,我们家要不要拆迁?也有不少干部认为,你传化是不是打着乡村振兴的名义来农村圈地的。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认识到乡村是一次非常复杂且系统的工程。村民不理解,村集体不主动,企业投资回报还不一定,那时候我也第一次认识到企业投资乡村振兴,其实光靠企业的情怀和满腔热血是行不通的。
所以一开始就创新了“镇企村农”四方合力共建的方向,政府主导,企业驱动,村农主体,公益赋能,我们把村集体、村民、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各方力量团结起来、组织起来,理清职责边界,形成发展合力。我们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共同体机制。第一个共同体是我们形成了党建共同体,我们传化跟镇政府以及乡村共同成立了联合党委,我在里面担任党委副书记,我们三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党委委员,这样能够把我们镇企村农通过党建的纽带凝聚在一起。第二个我们形成了经营共同体,传化跟三个乡村共同出资成立了乡村运营公司,来统一开展三个村的乡村经营运营工作。第三个我们形成了公益共同体,在传化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浙江省首家由村民发起,并服务村民的村级公益基金会,我们的理事长,我的秘书长和干事都是由当地的乡贤和村民来担任,这样让他们参与家乡的发展有了更强的内生动力。
同时我们跟浦阳镇共同出资1000万元成立了基金来支持村民在家门口的创业,有了这样的机制和模式,也让我们投身乡村振兴变得更加有底气,更加有信心。传化农创村是从去年6月18日开始动工建设,短短一年多时间,我们相继建成了乡创中心、数字种苗工厂、创客农场、试验田、农林乐园等一系列产业载体和乡村配套,同时我们还把传化农业的总部搬到了乡村,同时围绕科创+农创的平台,搭建起了乡村产业的平台,到目前为止相继有一批科学家、农业科技企业跟农创客相继入驻。与此同时,我们还成立了创梦学院帮助村民提升技能,更好地在家门口就业。到目前为止,时间不长,我们已经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直接带动村农增收超过1000万元。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我们还把城里才有的青少年宫、全民艺术学堂等公共服务下沉乡村,我们每周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乡村活动,我们还支持村民发展兴趣社团,我们村民的阿姨都非常有才华,他们自编自演的《十八里相送谢径安》登上了各种大型的舞台。我们的村小学生组成的无人机社团取得了全区比赛的一等奖,这样的措施让村民能够享受到在城市里一样优质普惠的服务,也让村民对家乡的发展变得更加有热情,更加有信心,慢慢地村民对我们的所作所为变得理解和认可。
有这样一个案例让我记忆深刻,其中一个村里有一户困难家庭,他年初认领了传化公益慈善大棚种植番茄,因为老两口身体的原因,都是他的女儿在打理,他的女儿朱大姐这个人非常热情,善于团结和帮助困难家庭,她成为我们公益慈善大棚的棚长,每周积极参加我们的公益活动,充当志愿者。让她最高兴的是,她的儿子小罗看到乡村的发展变化,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返乡,目前是一名乡村主理人。朱大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现在他们一家三代人紧紧跟家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她相信,她和她的家人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好。
其实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我们董事长说过一句话,我们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村民则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除了需要情怀,更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地苦干、实干、拼命干。
最后,诚挚邀请大家到杭州,到我们由谢家、径游、安山组成的联合村调研指导作客,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陈总的分享,请您台下就座。听了陈总的故事,我们也衷心地祝愿他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谢径安农创村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点评专家柯炳生老师上台,为陈总的故事进行点评。
柯炳生:
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次活动。刚才陈总演讲的时间很短,开会前我们作了一个简短的交流,他们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没有都说出来,没有都说全,因为时间的限制,有些地方也没有说得特别清楚。
我作一个总结吧,他们也做了两件事,现在主要是花钱,第一个花钱是建设这三个村(谢径安),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有产业的发展,还有农村治理等等,创新了一些新的机制,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应该向他表示祝贺,我也希望能够继续不断地发展。
刚才没有说的一件事,是在会前说的,从传化这个企业来说,可能更应该有雄心一点,你们董事长雄心可能不只谢家、径游、安山这三个村吧,还有第二件事,就是他想办法做一个科技的孵化,但是科技孵化很难理解,结果刚才一问,他们正在做两个,一个是红薯,一个是小番茄。像是小番茄也好、红薯也好,我知道浙江小红薯是非常有名的,红薯和马铃薯都一样,它有育种不断提纯扶壮等等,一家一户,农民是做不到了,很多企业投资这方面也不愿意做,其实他做了一些别人没有做的事,但是又非常非常重要,这个方面的意义非常非常大,我也祝愿他们在这方面不断地拓展,浙江省的土特产品非常多。
我理解你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把公益和市场行为糅在一块,形成合力,做事情可以这样做,但是讲故事的时候需要分开,因为这两个性质完全不一样,公益性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的,但是市场供应部分是可以复制的,你们正在起步阶段,从长远来看,最主要的还是产业,产业需要工商企业介入,因为能够带来管理、带来市场、带来建设、带来科技转化,对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预祝你们取得更大的成绩,发挥更大的影响,谢谢。
主持人:
感谢柯老师的点评,请您台下就座。我们故事会的举办地常熟海虞镇铜官山村,多年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一个生态休闲地标和乡村振兴样板,并且还是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作为故事会永久会址,这里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交流活动,为新农人提供了交流分享的平台。接下来有请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刚上台介绍常熟中国新农民之窗项目,掌声有请。
各位嘉宾,各位新农民代表,下午好!我是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的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刚,也是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分享人之一,正因为有了新农民故事会,让我们这群来自全国各地对农业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新农人走到了一起,有时间进行分享和交流,让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了解了各自的产业产品,以及各自的优势。
前几届新农民故事会的分享人,在会后也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在交流的同时,大家都有一个想法,部分新农民故事会的分享人就和我提出来,想在统管山村建立常熟中国新农民之窗,我们村也为这个项目做了一个简单的规划,首期规划了405亩土地,核心区域是65亩,如果产业有这样的需求,我们还会把这个规划用地再继续扩张。
我们希望借新农民之窗让特殊的果蔬在铜官山村落户,把可以做的新品研发种植,特色产业引入进来,近期我们已经启动了中国新农民之窗示范基地的建设。前期成功引入有碧干果、关老子,现在和我们项目对接的有河南驻马店梁董事长的玫瑰七里产品,四川蒲江县白老师的耙耙柑也希望在这里落户,这两个产业都已经有了意向,后续我们把这个基地作为一个窗口,以3-5亩作为单位,根据产业特点把这个土地进行适度的调整,也可以根据产业需求进行设施大棚的搭建,我们希望借常熟中国新农民之窗把好的产业引入进来,发挥好铜官山的区位优势,我们在江浙沪地区,距离上海一个多小时车程。同时还有政策优势,上级党委政府对铜官山村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我们还有一个宣传优势,各级媒体对铜官山村也进行广泛的宣传,我相信来到常熟中国新农民之窗落户以后,这些产品未来能够有一个好的前途。我们希望通过新农民之窗的建设,带动全国各地农民探索一条发展之路,同时这些产品也能够成为铜官山村的特色产品之一,打造好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后半篇文章,打造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程书记,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举行常熟·中国新农民之窗项目启动仪式,让我们有请:
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程刚
清河县马屯红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高俊英
云南省宣威市太坤调味品厂(坤太集团)董事长 黄太坤
北京植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 隗和亮
重庆市酉阳县何家岩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共富乡村职业经理人 齐腾云
请大家上台,共同启动“常熟·中国新农民之窗项目”揭牌。
—揭牌仪式—
主持人:
我们来聆听第三个故事《乡村振兴要让村民有获得感》。
-VCR-
主持人:
接下来有请江苏苏州常熟市海虞镇汪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钱晓东上台分享。
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常熟市海虞镇汪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钱晓东。我出生并成长在农村,也是一名退伍军人。2019年汪桥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进入了瓶颈期,根据组织安排,我接过了汪桥村党委书记的接力棒,这既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无形中也给了我很大的压力。
20年基层岗位的锻炼让我明白,突破这个瓶颈期必须做好社会治理,打通和村民的最后一米,只有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让百姓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我初到汪桥聚焦工作的重点就是开展走访入户。记得有一个冬天的晚上,飘着零星雪花,我去走访孤寡老人张大爷,推开门,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张大爷蜷缩在床角,见到我,哽咽着说不出话,看着他无助的样子,我的心里五味杂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怎样才能让这些老人过得更好,怎样才能让他们老有所依?我探索了新的养老模式,组建了常熟市首支志愿服务团队——“汪桥阿姨”,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应急看护等上门服务。四年来,累计服务时长超过6000小时,惠及了40多名孤寡失独等有需求的老人,群众好评率达100%,“汪桥阿姨”已经成为了老人幸福指数飙升的“催化剂”、矛盾调节的“缓和剂”。
为持续深化融合基层治理,我们于2020年4月首推常熟首个文明有礼积分管理办法,主要激励村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长效治理中来,这个举措不仅提升了村庄环境,还节约了成本,在我们常熟市得到了推广。之后,我们陆续推出了“益起来”“好人联盟”“有事好商量”“汪桥奖优助学金”等特色品牌,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受益者和参与者。
社会治理得到了改善,如何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汪桥的经济始终保持在1000万元左右,发展缺少新的增长点。老旧工业区提升改造迫在眉睫,经过前期村委的反复论证,决定对200多亩老旧工业区进行整体规划,分两期实施。经历过三年时间,共投资2.3亿元的8.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成功交付,厂房建好了,如何引来“金凤凰”?苏州融储科技是一家央企,从事锂电池集成智能生产,年产值近20亿元。说实话,当时我们产业园并不是这个企业的首选,浙江和苏州工业园区都在极力争取,我也深知这家企业的入驻对于我们产业园招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那段时间里,我脑子里始终在想,如何能把这家企业留下来?他们来考察的时候,我们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整合村级资源优势、配套服务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向他们团队作了一一的说明。随后我带他们走村入户,他们看到汪桥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老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融储老总来了这样一句话:我找到了家的感觉!
短短半个月,苏州融储科技成功签约入户,成为首家入驻汪桥智能产业园的企业。在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园区入驻的企业越来越多——茂尔输送、三禾精工、得一睡眠科技等相继入驻我们产业园,为我们产业园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难免对家庭有所疏忽。有一天女儿的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爸爸,下周有个家长会,这次,您能来参加吗?”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我内心充满了愧疚。五年来,我始终没有参加过女儿的家长会,她成长过程中重要时刻我始终缺席。然而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我始终明白,肩上扛着的是责任和使命,担着的是这方老百姓的幸福。
如今的汪桥各项工作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2023年村级财力已超3000万元,资产总额近5亿元,五年来村级财力增幅达183%,产业园更新完成后,村级财力可超5000万元。
我很荣幸能够成为汪桥百姓的“当家人”;我很荣幸能够成为带领汪桥发展的“领路人”;我更加荣幸能够成为与他们一路同行,推进乡村振兴的“合伙人”。
胸怀初心,耕耘之地皆有美好,行囊有梦,踏足之路皆为坦途,祝愿大家2024年实现所有的梦想,真诚地欢迎各位朋友们来汪桥看看,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钱书记的精彩分享,请入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聆听第四个故事,《从“农村养老驿站”到“湖畔耕读园”》。
-VCR-
主持人:
有请北京植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隗合亮上台分享。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叫隗合亮,来自北京市平谷区。2013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选择了辞职,在平谷区本地创办了一家24小时居家服务平台——即刻到家,为本地居民提供上门跑腿、家政快修服务。现在11年过去了,我的团队已经从当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200余人,我们的业务也由当初单一的居家服务,发展到了现在拥有1家24小时呼叫中心、1家养老照料中心、13家养老驿站、10家温馨家园、3处高端康养民宿、1处农教研学基地。从最初的创业只追求利润,到后来越来越追求社会责任,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社会企业。
为了反哺养老产业,我们投资2000余万元打造农文旅综合体,也许有人会问,是什么原因让我走向了这样一条创业之路?
记得创业之初的一个清晨,我的岳父突然因为心脏病倒下了,当时我紧急拨打了120,同时利用在红十字会学习的救助常识对他进行心肺复苏,距离我家仅有500米的医院没有120,999又因为路上原因50分钟后才赶到。当时我焦急万分,感到非常的无助,我多么希望能够有一个专业的人站在我的身边帮帮我。
也正是因为那次无助,让我感觉到社会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缺失,于是联想到我自己的企业能不能在我所服务的区域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于是我找到了专家,我们共同研发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专利设备“一键通”,我们联合各个部门将“一键通”安装在了2000余名空巢老人家里,让这些老人能够时时刻刻24小时连接到我们,我们为他提供上门的生活和紧急救助服务。
2017年的秋天,独居在家的张大爷突然感到心衰呼吸困难,利用一键通拨通了我们的24小时人工客服,我们的客服紧急派最近的工作人员去到了张大爷家里,同时联系了120以及张大爷的子女,我们的工作人员10分钟之内赶到了张大爷家,对他进行辅助紧急救助,20分钟之后120也赶到了,因为子女不在家,所以我们工作人员代替子女全程陪同就医直到安全。
像这样的紧急救助案例,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172次。也正因如此,北京市连续两年授予我北京社会好人,并且授予我北京市十大“孝顺榜样”。
我记得创业之初那几年也经常感觉到身心俱疲,因为我时常要惦记家里已经失能的90多岁的爷爷奶奶,还要挂念着已经60多岁的父母。一个小老人养着两个老人,在照顾长辈和创业初期艰辛的双重夹击之下,很难顾及到我的子女教育,致使我一度陷入到了焦虑,后来我发现,像我这种困扰在农村大部分都存在,这些根源是什么呢?小老人大部分时间都在照料着老老人,而老老人并没有得到真正专业的照顾。
于是带着这个问题,我决定带领我们公司走进农村养老,同样在2017年我结识了政协委员、一名退伍军人的村党支部书记(上镇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宏),他向我讲述了他们村600多名老人如何养老的难题。他说,有的老人早就应该住进养老院了,但是他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离开村,他不去,甚至两三个小时做一顿饭也在家里自己忍着,怎么去解决呢?
我们一拍即合,我来到了上镇村,我首先将闲置18年的老学校打造成了村级养老驿站,目的就是让村里这些空巢独居老人能够离家不离村,离家不离心,就近抱团养老。起初我们服务了十多名老人的就近养老问题以及40多名老人的助餐问题,但是我发现,还有一部分老人仍然不愿意住到我们养老驿站里面来,于是带着这个问题,我走到了老人家里,老人告诉我,不是我们不愿意住进来,是因为我们仅有每个月800块钱的养老金,现在收费1500元,我们住不进来,我们也不想花子女的钱。我突然之间恍然大悟,我们的收费标准高了,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要造血,继续在这个村造血来反哺老人,于是在村集体的支持下,2020年我们在这个村子打造了一处高端集群康养民宿。
打造成之后,我们迅速成为了本地的网红民宿,并且被评为了北京市级的政采单位,生意还不错,这很大地提振了我们的信心。在2022年我们又继续将村集体已经流转的160亩废弃闲置果园打造成了集研学和团建的农文旅综合体,2023年我们在这片基地又打造了一款老北京特产的升级款冰糖葫芦。这个冰糖葫芦一经上市就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先后入选平谷区两会、北京市两会以及全国两会,还有春晚国货潮品名录,我们完成了234万元的销售额。
去年统计,在这个村我们一共解决了41个专职岗位和121个零工岗位。与此同时,我们拿出来一部分利润反哺给了老人,我们把原先1500元每月的价格调到了800元,现在我们的养老驿站已经是一床难求全住满了。像这种800元养老的救济模式,我们在平谷区一共为110名老人提供了服务。
我们发现这些老人住进来之后,有的房产出租了,有的房产被子女做成了民宿,他们增收了,他们高兴了,而我们的企业也因为农文旅的事业更具有了造血功能。
从乡村养老到农文旅综合体的故事,是一段段爱与希望的篇章。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农村,与农民站在一起,共同振兴乡村。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隗总,通过您的分享,我们也感受到了农村养老的不易,当然也感受到了您心中有这样一份大爱,为我们农村养老事业作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这份事业当中,把这份事业越做越好。下面我们来聆听第五个故事《职业经理人激活本土新人才》,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
接下来有请湖北省孝感市五言陆色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珊上台分享。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李白故里湖北安陆的江珊。
作为湖北五言陆色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农旅融合、盘活乡村产业的故事。
今年是我扎根乡村的第十个年头了,从一心想要逃离家乡的山里娃,到现在扎根乡村的创业者,故事的转折来自于我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时一个留守儿童的灵魂拷问:姐姐,明年你还会来吗?还会来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对当年的我来说,真的难以作答,我深知个人力量太过渺小,要想老有所养,少有所依,还是要让青年人返乡,家乡能就业。
返回武汉之后,我就职于武汉一家知名景区,八年时间,从文旅小白成长成为景区高管,这期间我看到了太多的投资人在乡村碰壁,产业难以盈利,青年不愿返乡,村民赚不到钱,都成为掣肘乡村发展解不开的死结。为了帮投资人合理避坑,我离开了景区管理的舒适圈,踏上了农旅融合盘活乡村产业的漫漫征程,而第一站选择的就是孝感安陆五言陆色农业公园。初到五言陆色时,这个项目已经投资3000万,种植稻谷、油菜连连亏损,经过专业研判,我们发现这里是诗仙李白生活了十年的地方,于是建议它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但是话音还没落,公司的老资历们就开始犯难了:我们投了这么多钱,投了这么多年也毫无起色,现在你让我们做旅游,那我们还得投多少钱啊?我们就是一个农庄公园,说什么做景区,那不是拿大炮打蚊子瞎折腾吗?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投资人发话了:“6年的亏损说明我们方向走偏了、路子走岔了,乡村振兴一定大有作为,但前提是要尊重专业的力量,要做市场喜欢的产品,像咱们之前闭门造车,真的搞不得了!”
为了让大家劲往一处使,我们针对这个项目作了旅游专项规划,建议投资餐饮、民宿、研学等旅游综合业态,通过桃花节日流量过万的成绩,我们在当年就实现了盈亏平衡,第二年开始投资建设“李白村文化旅游区”,通过配套李白素集、番茄公社等新型业态,我们成功创建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自此五言陆色农业公园正式更名为李白村文化旅游区,开始步上正轨。
乡村产业还怕盈利结构单一,李白村是怎么做的呢?传统一产不赚钱,我们就引进智慧小番茄项目,2万平米的设施大棚和一体化的设施,让我们的种田能手潘哥蒙圈了,当时就急得要撂挑子“这个我真不会”。我把他叫到一边,我说,这个可以会。咱们不能捧着老饭碗吃一辈子吧,企业要发展,公司要创新。这句话他听进去了,二话没说,背起行囊就去到了我们合作的上市企业,一扎根就是半年,如今他回来了,我们的小番茄项目也很快就要面世了。经过我们预估,就这一个项目就能给企业带来500万的营收。
乡村运营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为了吸引青年返乡,我们通过薪酬+主理人的形式,让青年既有专职岗位,又有创业机会,实现企业和人才的双向奔赴。为了吸纳村民就业,我们通过标准化流程,手把手教,让小哥哥变成民宿好管家,让小姐姐变成金牌讲解员、大婶变成首席大厨,大叔变成能工巧匠,搭建起了自己的本土新人才队伍。
为了拉动村民一起干,带着他们一起赚,我们通过三步走战略,引导村民从村民变房东,房东变股东,股东变老板,将村民的收入结构从单一的种田收入转化为现在的分红收入、就业收入、创业收入。以前咱们的村民一闲下来就“码长城”,现在咱们的村民一空下来就研究还有什么赚钱的门道道。
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们通过村节庙会,就让村东头一家村民通过靠卖臭豆腐这一个单品,当天营收就实现了6940元。一个星期下来的收入就比他以前种地一年的收入还要多。
就这样,这个村子火了,谁也没想到,就这个小村子,三年时间里面竟然接待游客78万余人次,实现农旅综合收入超3000万元,我们给周边的青年和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0个以上。联青带农的做法,也为项目赢得了国家和省市各级荣誉,得到了各级媒体的报道。
长安三万里,安陆是归途。再想起当初那句“你还会回来吗?”现在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回答“会”,不仅我会,更多新青年、新村民,我们都会!用产业振兴的“种子”,结共同富裕的“果子”,是青春致敬乡村最诚挚的答卷。
在此,我也诚邀各位嘉宾,来李白故里品诗酒田园,我是江珊,我在安陆李白村等您,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江总的精彩分享,请入座。刚刚我们提到,今天除了新农人的分享,还会有当地的特色节目表演,接下来请欣赏弹词开篇 《一粒米》,让我们掌声有请演员们登台。
—节目表演—
主持人:
谢谢演员们带来的精彩表演,请台下休息。说到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尝常熟大米,常熟大米其实跟阳澄湖大闸蟹一样,都是有名的地标农产品。在这里我也推介一下,因为今天来了很多外地的朋友,大家可以多尝尝常熟大米。
接下来我们来聆听第六个故事《发展集体经济 支部大有可为》,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
有请黑龙江省甘南县美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兴峰上台分享。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美满村党支部书记高兴峰,我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前,我做宏建信用社信息员,由于当时村老书记大病在身,村党支部书记职位空缺,我们老书记多次找到我,让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职位。
2014年通过换届选举,我担任了美满村党支部书记,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美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我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后经常入户跟村民聊天,后来才知道,村民最大的愁事是出行难的问题。我们村只有一条路是水泥路,其他全是泥土路,在雨季非常泥泞,我当时就想,要修路就要先解决资金问题,我就开党委班子成员会研究,最后决定班子成员出资购买沙石,村集体出钩机,村民出车辆和人工。当时我的决定遭到家里的极力反对,妻子说,你当村党支部书记,工资一分钱没赚到手,就往村里垫钱,本身村里没有钱,用资量那么大,什么时候能还给你?听完这话,我不懈地对妻子和家里人做工作,后来妻子同意我的做法。为了把路修好,我每天早早地就到修路现场指挥车辆和人员,当时我的脸晒黑了,也瘦了一圈,嗓子当时都哑了。
因为修路,村民个人的地受到影响,我们就细心地做工作。在班子成员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村里的路全部硬化了,乡亲们下雨天出门都穿拖鞋,再也不为出门犯愁了。
路修好了,还要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我们发展村集体经济,从常规农业转变为经济高效农业发展,带领村民种植庭院经济。当时村民不愿意种植庭院经济,因为大田作物种习惯了,村支部就通过算账对比,向村民解释种植大田经济永远不能高于庭院经济,随后我们村的庭院经济逐步壮大。
在发展庭院经济过程中,我们村的瓜果蔬菜种植受到市场影响,价格偏低。我就开始考虑通过电商销售蔬菜,正好我们村的张红艳在家做电商小有名气,我就设想把电商搬到村里,由村集体去管理,一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二是能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当时张红艳不同意,因为从家里到村里来回走不方便,我们多次协商合作,最终我们和张红艳达成协议,村里出资,张红艳出技术,搞直播带货。2020年村里投资了60余万元,建立展厅、打包车间、冷库、库房等等,我们注册了5个电商品牌,对接2个合作社、330家农户与电商协议代卖,户均增收5000元。
我们刚开始做电商的时候,缺乏工商管理,被消费者举报到了工商部门,因为我们卖干菜、杂粮、杂豆等需真空销售,工商部门对我们进行了罚款。当时我非常苦恼,我找到了县级政府安排工商部门给我们进行指导,在工商部门指导下,我们的电商逐步走向正轨。
我们电商每天挑选毛葱和干菜需要20余人,村里引导4户先种植姑娘果,在采收季节用工40余人,村民不用外出就可以在家挣钱。我们电商每天销售在1500单,年销售额900万元左右,带动村民户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
庭院经济的日益红火,影响了村民的种地积极性,导致土地无人种植,需要对外发包。为了让村民的土地顺利发包,提高收益,村集体组织村民把土地整合发包,由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统一进行规模性种植,每公顷价格高于市场价800—1000元左右,提高了老百姓收入。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再扬帆。我深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我会在村书记的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让美满村的生活更美满,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高书记的分享,高书记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脸也是晒得黝黑,没少为老百姓忙活事,一步一个脚印,一关一关地过,最终把咱们村民都带上了致富路。接下来有请点评专家唐园结老师上台为高书记的故事进行点评。
唐园结:
黑龙江是我们最大的粮食主产省两个当中的一个。担任支部书记以后怎么赢得民心,怎么解决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那条路我认为是民心路,是幸福路,是赢得老百姓支持你工作的路,你干得很漂亮。
第二就是怎么挣钱,这个村离县城很近,发展庭院经济,我们过去叫副业,其实是挣钱的主业,主要搞瓜果蔬菜,这是农民的拿手戏。生产出来了,关键要卖一个好价钱,怎么卖?电商,村里投钱,村里有一个能人,优势发挥出来,产品就卖出去了,户均增收5000块,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0万元,棒!
完了以后,农民搞副业挣钱了,原来种粮食种玉米兴致不高了,但是国家需要粮食,土地不能浪费,同时农民那些地也是需要挣钱的,如果一家一户自己去流转每公顷大概15亩要800-1000块钱,他们就集体出面来流转,所以说粮食也丰收了,农民有土地流转的钱,关键是有很多人没工作怎么办?种粮食有很多废弃物怎么办?把企业引进来搞循环农业,把秸秆变成了能源,同时让更多的农民有了就业的机会,所以挣钱了。
我认为,你有情怀、有能力、有胆识,向你表示敬意!
主持人:
谢谢唐老师的点评,请您台下就座。下面我们来聆听第七个故事《一段园艺梦 ,一生新农人》。
-VCR-
主持人:
有请福建省寿宁县犀溪镇伍总花园农场总经理伍杰祥上台分享。
我家住在江之尾,山山水水相依偎,柔情豪情都是你给远方的我,永远心醉。在场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种花王子伍杰祥,是一名来自福建的安徽人,是一位从皖南水乡长江之畔走出来的农村孩子,现在的我也是一名新农人园艺主播,主要在抖音销售花卉朱顶红以及园艺用品。
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是我却没有种过一天的地。大学毕业之后,我做了12年的汽车行业,从销售顾问到销售经理、总经理,一直做到汽车行业的高级咨询师,收入从原来的五六千也做到了二三万。随着岗位和收入的提升,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每天要处理大大小小的各项事务,每个月经营指标KPI有几百条,于是我决定要重拾起养花的兴趣,来消解一下工作的无趣和疲惫。从月季、多肉、热带植物,一直就养到了朱顶红。朱顶红这个花卉品种繁多,花色优美,颜色也很丰富,而且谐音“注定红”又非常讨口彩,让人是不得不爱。后来慢慢就越养越多,之后就向花友们销售,在抖音上直播晒花,分享养护技巧。就这样,我做起了园艺养花的副业。
真正开始走上做园艺主播的路,是因为我曾经的合作伙伴。他在福建有一个闲置的农场,因为工作的交集,他知道我喜欢养花,就邀请我去他那里看看。过去之后,我发现福建的西浦村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有类似徽派风格的建筑,潺潺流水的小桥人家,而且夜空中有很难看到的点点繁星,云山雾绕非常美丽,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当天,在农场里他又拿来了几张宣传画报,上面赫然写着“书记县长请你回乡”几个大字。他还向我介绍了寿宁县大力实施“新农人”回归工程的“十大措施”,听得我是激情澎湃,心动不已。于是,我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原来总经理的工作,开始转行成为一名“新农人”。
转行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收入的断崖式下跌,一个月只有2千左右的收入,我的房贷、房租、生活费、保险费全部都要靠借钱来维持,让我的家庭一度陷入了窘境。大棚刚刚建好,土地承租人又不顾合同条款说要收回土地,这意味着我所有的投入要付诸东流,大棚需要拆了重建,刚刚辛苦种下的花苗要起苗重新栽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打击。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当天晚上孤独无奈又无助的我,一个人就抹起了眼泪。后来经过村镇多方协调和沟通,终于解决了用地的问题。紧接着又碰上了资金的问题,因为初创业没什么钱,想贷款没人担保,想借钱又不好意思向亲友们开口,基地花卉大棚到一半程度就搁浅了,特别地无助,特别地迷茫。
我一度想到了放弃,后来镇里了解我的情况,他们帮我牵线搭桥,找到了县里的金融担保公司,用“乡村振兴贷”解决了我的资金问题,政府还帮我补贴了一半的基准利息。当地政府和西浦村的朋友们,他们给我关心,给我鼓励,给了我强大的前进动力。在一次次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的同时,我也一次次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这件事,做大做强,用我的方式感恩西浦,感恩西浦的朋友们,感恩帮助过我的人。
经常有人问我,小伍,你怎么这么容易就做起抖音了?我总是笑着说,因为热爱的事情比较容易坚持。其实这一路走来困难非常地多,创业是艰苦的,也是孤独的。一个人起早摸黑,直播打包、种花浇水、施肥打药,还要自己解决一日三餐饮食起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欣慰的是,短短半年多的时间,抖音账号从几十个粉丝到一万多的粉丝,直播间从几个人到几百人,从原来我孤身一人到现在已经有本地的1名主播、1名助理和几名临时工。现在我们朱顶红的品种已经超过了200个,基地大棚扩建到三个,月营业额突破8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小小的花园也可以种下大大的梦想。看着村里帮我们干活的大叔和大姐们,我相信有一天,一定可以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
春来夏往,现在看着基地里的花卉,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福建一名普通的“新农人”,我虽然羡慕别人的平原辽阔、规模庞大,但是我更珍惜眼前的一捧土、一片叶、一朵花。乡村振兴,兴农有我。无论面对困难,还是面对挑战,我都会坚守初心,扎根“三农”,在泥土里写诗,在尘埃里开出花来!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谢谢。
主持人:
感谢伍总的分享,伍总从一株小小的朱顶红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不仅让村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整个村的村民致富。下面我们来聆听第八个故事《退伍军人与家乡共同成长》,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
有请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西渣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杨晓成上台分享。
尊敬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西渣村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杨晓成,很高兴今天能够来到常熟分享我的故事。
2006年我怀着报效祖国,守卫边疆的决心,来到了北京的部队服役,在从军的八年里,我曾多次到北京的郊区参观现代农业,了解到他们的农旅融合发展特别好,这些在我这个农村娃心底种下了一颗发展生态农业的种子。
还记得,2014年的那个冬季,天特别的寒冷,但是我的心是热的,因为我要回到生我、养我的小村庄,做一个新农人。回来以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我的父母和妻子,他们对我这个想法是不同意的。但是我说,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如果所有的青年同志都不愿意回到乡村,那我们的乡村振兴由谁来实施?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又由谁来保供?就这样,经过多次的家庭会议,父母一起跟我成立了家庭农场,同意与我一起来做生态农业。
当我拿到180亩地的时候,梦想是很大的,但是有点发慌,原因是我不知道要什么样的产业和技术来引领我们这个小村庄的产业变革与发展。在2016年年初,我和父亲、小姑父一起来到了辽宁盘锦,看到了全国最大的稻蟹养殖基地,我当时非常振奋,下定决心要将这个产业带回到我们的村子里。
带回来以后,我把自己准备在盐城市区买房的资金、退伍金、还有我的服役津贴,共计150万元全部投入到了农场建设。
但当时2016年的全国稻田种养技术不是很完善,懂水产的、不懂水稻,所以在这上面我们吃了很多亏。2018年我接触到南京农业大学王强胜教授,将他们绿色栽培水稻的技术引进到了我们的农场,把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技术也引进到我们的农场,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引进回来后,当时我们的稻蟹是失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多次在农场徘徊,我就在想,当时的创业想法是对,还是错?但每一次徘徊后,我都给自己一个答案,我是一名退役军人,要发挥不怕吃苦,艰苦耐劳的精神,要把我们全村的产业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最后我把两个学院技术融合以后,又创新了稻虾农作,对小龙虾自产、自育、自养一体化模式进行探索。2020年我们农场的模式被中国水产报推荐,202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粮仓》栏目对我们的农场进行了6分钟推荐,去年《共同富裕》栏目组将我们的合作社模式通过短视频进行全国推荐。
2022年,我有幸被党委政府推荐到了西渣村担任党组织书记一职,其实来到这个村的时候,我心里是比较发慌的。因为很多老同志干了一辈子要退休了,新同志刚刚到村,一到两年的新同志对村里基本情况都不是很了解。后来我们就通过召开两委会,明确所有人的分工,我自己对全村所有农户进行了走访,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制定了我们村的三年规划发展。通过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发展三个田园经济,通过种植红米椒、黄玉米,把农户全部发动起来,另外通过党建联建,联系了周边八个村,统一供苗给他们、统一农务技术培训、统一回收模式,我们村集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战士在战场上的誓言是“不让战友掉队”,我们在村集体干事创业也一样,不能抛弃任何一个村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投资了8000吨的粮库,这样每年可以带动50人就业,而且每人每年有10万左右的收入,同时村集体每年有17万元的分红,今年我们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最后欢迎各位朋友,有机会到我们的西渣村走一走、看一看,品尝我们的生态食品,体验我们的田园乐趣,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杨书记的分享,真是退伍不褪色,您其实是把军人的精神又延续到了自己当村支书的工作当中,我们也祝愿西渣村在您的带领下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接下来有请点评专家唐园结老师上台,为杨书记的故事进行点评。
唐园结:
刚才书记的演讲,他分享的故事,我想起两个方面。军队确实是一所大学校,书记回到村里的整个创业的经历,是人民军队培养了你的意志和决心,宁愿在战场上倒下也不投降,所以向你致敬,向人民军队致敬,我们很多的党支部书记都是从军队复员的,所以我们基层这一支领头雁当中,相当一部分是退伍军人。今天大家看到了,了不起。
第二个我又想到,共产党员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你看,在你那个村,带领老百姓富了,从一个农场发展到了一个合作社,带领一方人富裕。说西渣村需要你去,你毫无怨言就去了,并且在短短几年当中,村里面集体收入17万元,在盐城那边是很不错的,所以向你致敬,谢谢。
主持人:
感谢唐老师的点评,请您台下就座。接下来请欣赏原创歌曲《圆梦新天地》。
—节目表演—
主持人:
谢谢演员带来的精彩表演,请台下休息。下面我们来聆听第九个故事《壮乡腐竹的升级之路》。
-VCR-
主持人:
有请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众创农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之阳上台分享。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众创农贸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我叫李之阳,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壮乡腐竹的升级之路》。
我出生于广东省少数民族自治县,连山的一个小乡村里。我是壮族人,从小内向不爱说话,导致读书过程中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就早早步入了社会,在工厂做过一线工人,做过酒店服务员。在社会上拼搏了7年后发现自己一事无成,于是在2015年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寻找机会。我发现,农村淘宝是电商的一个风口,可以帮助当地的农产品通过电商的形式销售出去,我就信心满满地加入了农村淘宝,每天帮助村民代购生活用品,开始尝试销售当地农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产品不稳定,质量不稳定,没有标准,没有生产资质,导致销售受限。
这个时候我就想开一个农产品加工厂,发现自己能力有限,就寻思找几个合作伙伴。机缘巧合下找到了三名志同道合的合伙人,通过多次交流,发现对农业的情怀和信念都是一致的,我们四个人凑了十万块钱就大张旗鼓地开干了。当时我们不知道做什么产品,发现当地有个小作坊生产腐竹,我们觉得这个产品比较合适,就决定做腐竹加工。当时我们没有技术,也没有销售渠道,更没有多少资金,但还是要求设备厂家按照最先进设备来设计,一套下来花了一百多万元。为了省钱,我们学会了水电安装、泥水工、搬运工、装修工等,能自己干的,我们都日夜加班地干,最后花了二百五十多万元把第一个工厂开办起来了。
大家会问,我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我告诉大家,我们每个人回家借了一遍,七大姑八大姨,有支持我们的,有观望的,也有泼冷水的。每个银行都跑了一遍,没有资产和抵押物,银行也不敢贷款,最大力度支持我的还是我的父母、大姐、姐夫和我的老婆,他们把所有的积蓄都拿给了我,还向亲朋好友去借,最后贷款支持我们创业。我们把所有的信用卡,还有网上所有的平台进行贷款,我们背水一战,往后的日子我们过着像过山车一样的生活。
终于在2018年9月18日,我们顺利开业。腐竹怎么生产的,用什么原材料,生产出来卖给谁呢?在为这个事情烦恼的时候,一个贵人出现了,他介绍了技术员和收购商给我们,解决了我们的一系列问题。虽然说我们的利润都给收购商赚了,但是没问题,我们先解决了技术和销售渠道。通过三个月的努力,我们摸索出了1.0模式,学会了传统工艺和技术,与现在很多腐竹厂一样的模式。在销售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是,老板会问,你的货好不好,价格能不能便宜点,能不能货卖了再给你结款呢?没办法,只能按照别人的要求,非常被动。要想突破这种瓶颈问题,必须要找到突破口。我们就开始做品牌,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家的腐竹好在哪里。随后客户越来越多,很多客户到我们公司考察后,都想和我们合作,随后我们就打造了2.0模式:订单销售、以销定产。
疫情三年我们不但没被影响到,还飞速地发展,公司通过五年的努力,我们荣获了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称号,疫情过后,大家对健康就更重视了,我们就开始做健康、新鲜、营养产品。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做到不被别人复制和模仿,我们就探索出了3.0模式,订单农业、科技赋能,与院校合作,从大豆芯片开始培育出多个品种,从种植到加工,到产品研发,再到销售,我们走出了同行业最新模式。
从开始每天2000斤腐竹,到现在一天上万斤腐竹,都是订单销售。从一个工厂到现在三家工厂,未来五年我们要建设十家腐竹厂,向国家龙头企业迈进。通过一个腐竹单品把渠道打通后,带动当地更多的农产品,统一收购,统一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到全国各地。我们每年联农带农,带动种植面积超过2万多亩,工厂员工从刚开始打车过来上班,到现在每家都买上小车,建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就是我们的初衷和情怀,也是我们的创业成果。
在这几年里,我个人的成长也非常大,从一个内向自卑的我,变成一个外向、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在创业过程中,我荣获了清远市互联网风云榜“十佳网络创业先锋”,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和“优秀创业青年”等荣誉。每个荣誉都让我更有信心地做好农业。感谢国家、感谢党和政府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让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更有信心做好农业,让乡村更美好。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
主持人:
谢谢李总,创业这个事,没钱、没资源,其实都不是问题,只要咱们想干、敢干,这些困难都能够一一解决。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点评专家朱冠楠老师上台为他进行点评。
朱冠楠:
李之阳总经理的创业经历,我觉得堪称是一部励志传奇,我刚刚听了也很受感动,我觉得有三点启发。
第一个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创业过程中,从一开始像大多数乡村孩子一样,很早走入了社会,在基层摸爬滚打七年,然后返乡创业,凭借着自己对农业的情怀和坚定的信念,解决了当地特色农产品腐竹的市场化问题,体现了新时代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的担当。
第二个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你这里体现得非常充分。在你们创业中,和几个伙伴一起合作,一起探索前进,从1.0模式到2.0模式到3.0模式,每一次突破都证明了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科技赋能提升产品竞争力。最让我感动的是在疫情三年期间,你们不仅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的荣誉,彰显了创新进取的精神。
第三个是政策支持是保障,有国家和政府给创业者们提供非常好的政策平台,让大家能够各方合作、资源整合,激励更多的像您这样的年轻人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来,谢谢。
主持人:
再次谢谢两位,请入座。下面我们来聆听第十个故事《稻浪中重生的布依族母亲》。
-VCR-
主持人:
有请贵州省惠水县雅水镇雅水村雅依谷香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朝芬上台分享。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贵州省惠水县雅水镇雅水村的陈朝芬,今天非常荣幸来分享我的创业故事。
我的祖祖辈辈都是普通的农民,由于家庭贫困,小的时候我没有吃过一餐饱饭。家里的房子是用木头和稻草搭建的,外面下大雨的时候,我家都是下小雨。
正当我憧憬美好生活的时候,我的婚姻出现了变故,2014年我被迫离婚,带着脑瘫的大女儿和她的弟弟妹妹离开了家乡,重新开始新的生活。2015年我听朋友说做建筑工地很赚钱,于是向父母和兄弟姐妹借了50万元,向银行贷款38万元,跟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然而,朋友把我的钱全部骗走了,当时我接近崩溃,最后是父母不断地鼓励我、接济我,让我重新振作了起来。
吃一堑长一智,我开始琢磨别的门路。我们惠水的大米一直以来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如果我种植特色水稻,岂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说干就干,2016年我开始学习种植水稻,机缘巧合刷到了为惠水黑糯米发展坚持、热爱、执着的吴帮琮老师。受吴老师的启发,我下定决心跟吴老师一起学习种植和研发特色水稻,吴老师在了解我的经历后,接受了我这个徒弟。
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为了解决生活,拉货师傅、搬运工成为了我唯一的经济来源。你别看到我这么小小的身体,100斤对我来说那是小菜一碟。吃苦不算什么,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段。
2018年,我带动400户农户,第一次大规模种植特色稻黑糯米、紫米、绿米、黄米等。这一年,老百姓就从普通的1200元水稻收入增加到2400元。同时,我带着特色稻米参加全国各地的展销会活动宣传推广,在吴老师的指导下,2019年我们的稻米荣获了硒有米全国斗米大赛特别金米奖和银米奖,荣获2020年中国好硒农产品称号。
我的成功没有秘诀,10年来,我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工作达到13小时以上。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给自己打气,我的困难和党的艰辛历程相比算得了什么呢?2023年我们扩大了规模,惠水县坝区新增20万亩良田,其中有1万亩就种植了特色水稻,带动1500余户农民跟我们一起种植,收入稳定上涨,老百姓的脸上也乐开了花。
今天的舞台上讲不完我和特色稻谷的故事,也讲不完我对“三农”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会用我的余生守护特色稻,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陈总的分享,正是由于你的坚持和付出,让我们这个事业越来越有起色,接下来有请点评专家孙钱斌老师上台,为陈总的故事进行点评。
孙钱斌:
刚才你说扛100斤的东西小菜一碟,这个确实太有底气了。我一直讲,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得把中国女性的故事讲好,讲“三农”故事也是一样的,应该特别关注像陈朝芬这样乡土扎根的女性。我们说中国女性是中国故事的女主角,你们的贡献完全配得上这个荣誉。从陈朝芬的个人经历来看,人生也遇到过很多挫折。家庭的变故、事业上被骗等,这个压力是很大的,但是我觉得你最大的品质就是勇敢,勇敢地跟命运抗争。
我们讲农村是希望的田野,希望怎么来呢?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不认命的,勇敢追梦的,怀揣希望的人才,这是我们特别宝贵的本土人才。希望你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把你勇敢的品质发扬下去,把自己的事业办得精彩,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谢谢。
主持人:
感谢孙老师点评,请您台下就座。接下来我们来聆听第十一个故事,《让小辣椒走出大山致富一方》。
-VCR-
主持人:
有请云南省宣威市太坤调味品厂(坤太集团)董事长黄太坤上台分享。
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要分享的是十年时间里,把一个小作坊打造成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小巨人”企业的传奇故事。我的家乡乐业一直有种植辣椒的传统,打小起,我就有一个梦想,要把乐业的辣椒带出大山,成就一番火红事业。可惜家里面实在太穷了,跟随父亲来到宣威走村串乡做小生意,一干就是五年。2001年开始经营调味品经营店,代理老干妈等产品。摸到了调味品的门道以后,重新燃起了发展辣椒事业的信心。我开始思索怎样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怎样为厂家提供优质的原材料?我从老家带回来辣椒种子,去宣威务德镇拖克村租下300多亩土地种植辣椒,并带领老百姓种植了一万多亩,事业慢慢发展了起来,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厄运接踵而至。
2006年我的妻子被查出宫颈癌早期,2007年投资 210万元创办煤矿后以失败告终,2010年开车去乡镇送货途中,一辆小客车违规占道驶向我,最终我的腿被货箱压住,医生建议我截肢。后经转院,住院8个多月4次手术,花光了所有积蓄,终于把腿保了下来,最终留下了四级残疾。
出院后,哥哥和家人劝我回老家,凑三十万元盖房子带着妻儿过日子。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的辣椒梦就这样破灭了吗?”此时萌生了一个自己办厂的大胆想法,说干就干,我让妻子卖了铜秤、石臼和各种调味原料,趴在病床上舂制研配,历经半年,反复试验、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长期的劳作让腿上的伤口裂开、化脓。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研制出了调味品配方。
2012年3月,我拄着双拐站了起来,筹集56万元资金,创办了宣威市太坤调味品厂,2014年,终于摆脱了拐杖的束缚,生意也日益兴隆起来。种植基地发展到了3万多亩,及时成立了宣威市民稳种植合作社联合社,到2016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在这期间,自主研发的“坤太一号辣椒”培育成功,通过了品种审定,并获得了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后来想做有机肥,然而,这一决定遭到了家族和公司管理层的一致反对。妻子两年多没有踏进有机肥厂半步,也不同意在贷款协议书上签字。家人质问,有机肥卖给谁?我说,卖给褚橙。
之后,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跑了褚橙七十几趟,带着团队在褚橙基地做特土配方,对空气质量、果树的枝干和水质进行反复研究实验。2018年5月,褚时健老先生把我叫到跟前,对我说:“小黄啊,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我年轻时的影子。”就这样,第一批有机肥卖进了褚橙基地。延续到今年,褚橙基地95%的肥料都是我们厂供应。我们的有机肥从褚橙基地,从20万亩辣椒基地走向了全省,连续三年产量和销量都很好。
大难不死还事业有成,在我心里种下了感恩和回报社会的种子,支持创办宣威市彩虹公益协会,先后为偏远山区困难学生、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为脱贫攻坚、新冠疫情、乡村振兴捐赠物资950余万元。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给自己挣了多少钱,而是你能影响多少人,带动多少人,帮助多少人共同致富。
每年拿企业利润30%-40%奖励给职工,鼓励职工以奖入股,变职工为股东,自2022年1月至今共奖励给职工1500多万元,去年获得了“全国乡村振兴特别建树人物”的殊荣,今年云南省又提名我“诚实守信模范”。
我们更愿如辣椒,所到之处一片中国红,璀璨如我泱泱华夏,茁壮成长!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我觉得黄总的故事其实足以激励每一位现在正在经历低谷的人,刚才我也是又红了眼眶,您的这种坚强的意志不仅仅让事业越来越好,您的身体也在同步康复当中,祝愿您事业跟身体都能够越来越好。接下来有请点评专家朱冠楠老师上台为黄总故事进行点评。
朱冠楠:
黄总的故事非常令人感动和敬佩,我听了非常受感动。我觉得有三点启示:第一个,他坚韧的创业精神,他经历了多次的企业转型和个人的磨难,每一次的挫折都足以压垮一个人,但是他把这些挫折和困难,都转变成了宝贵的人生财富,这种坚韧的精神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前行。
第二个,特色农业是他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石,他把家乡的特色农业小辣椒带出了大山,发展成了红火的事业,又根据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打造了有机肥产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三个,社会责任担当。黄总创办企业,投身公益,带动农民致富,在乡村振兴中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担当,为我们乡村发展注入了温情和温暖,所以我们要向黄总学习,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
主持人:
好,感谢朱老师的点评,请您台下就座。接下来又到了节目表演时间,有请演员带来古筝独奏《广寒宫》,掌声有请。
—节目表演—
主持人:
谢谢演员带来的精彩表演,请台下休息。接下来我们来聆听第十二个故事《毕业回乡三年,我成为共富项目老总》,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
有请重庆市酉阳县何家岩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共富乡村职业经理人齐腾云上台分享!
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叫齐腾云,来自重庆市酉阳县何家岩村,是一位“00后”的共富乡村职业经理人。
2022年5月,会计专业的我在家准备毕业论文,村支部书记江皇甫找到我说,小齐,听村干部主任讲你是学会计专业的,现在共富乡村的财务因为家里有事要离职,我想问一下你,你有没有兴趣来到共富乡村项目做一名财务工作者呢?此时的我们拿到国企offer,内心充满了挣扎,一边是国企的稳定与发展,另一边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也不知该作何选择。
江书记见我面带犹豫,便主动提出说,要不你先跟着我工作一段时间看看吧。在这段时间内,我跟随江书记参与了村庄的各项活动,从财务管理到项目规划,从村民沟通到政策落实,我逐步融入到了村庄的发展过程中。
我看见江书记作为一个外乡人从未将农村工作视为职业生涯的跳板,反而是满腔热忱地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他持之以恒,真心实意为乡村谋发展的精神深深触动并感染了我,最终让我选择回到了家乡工作。
2022年7月,我带着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回到了家乡。由于一毕业就回到家乡,缺乏社会经验,开展财务工作时很多事情都无从下手,这段时间内,我每天早上八点出发,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这段时间,我经常听到我的母亲对我抱怨说“你这上的什么班,怎么这么忙?”我的家人不理解我,我的工作很繁琐,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后来我的领导给我请了一位老师,手把手带我,慢慢地我的财务工作开始变得游刃有余。
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还完成了7个旅游业态的建设,这也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村的旅游接待能力。无论是来何家岩村游玩的游客,还是来何家岩村指导工作的领导,都对我们村的变化作出了充分肯定,甚至有的领导还说“今年是何家岩村十几年打造历程中,变化最大的一年。”
2023年4月,领导把我安排在村委上班锻炼,主要让我负责对接“乡村振兴办”,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熟悉村情,还需要让我走访每一户,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更应充分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让每一位老百姓都享受到国家政策的红利。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当时我正在给一户“三胞胎”家庭办理资助材料,这户三胞胎家庭有5口人,三胞胎取名为“何佳欢乐”,分别是何佳,何欢,何乐,但他们家的家庭情况却并没有那么欢乐。他的爸爸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只有1万块钱,他的妈妈在外打工,一年也只有5万块,6万块的收入要供养3个学生上学,在当时的何家岩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了2.1万元,而他们家仅仅只有1.2万元。后面经过核实,3个学生都符合雨露计划政策,每个学生每学期可以获得1500元的补助,这样他们家一年就可以获得9000元的补助。
2023年10月,由于村上负责贡米销售同事的离职,领导又把我安排去负责何家岩村的贡米产业,我深知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我不仅要负责贡米的销售,还要学会如何运营“何家岩云稻米”小程序的后台。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慢慢地从一个对农业一无所知的小白,成长为了熟悉每一项流程和费用的技术员。在农业方面,我清楚了水稻生长过程的每个阶段,学会了如何区分新米和陈米;在技术方面,我学会了对外洽谈和销售技能,学会了如何运营小程序,学会如何当一名客服,解决每个咨询者提出的问题,更学会了如何把稻谷变成对外销售精品米的每一个步骤。在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贡米产业为何家岩村集体经济贡献了425万元。
扎根基层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宝贵的经历,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多方面的成长和学习机会。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基层、扎根基层。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选择持续地学习,考取相关证书,提升技能。这就是我的故事,一个关于青春、选择和乡村振兴的故事。
最后我诚挚地欢迎各位嘉宾到何家岩村指导工作,观土家吊楼、品土家腊猪脚、闻万亩稻花香、尝百年贡米,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齐总的分享,您请留步,这是我们舞台上年纪最小的一位演讲人。00后就是我们“三农”事业未来的希望,我们也期待未来在这个舞台上能够出现越来越多的00后为我们讲讲他们的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点评专家孙钱斌老师上台,为齐总的故事进行点评。
孙钱斌:
乡村振兴,人才是一个大支撑。人才我们需要不同年龄段的,尤其需要像齐总这样年轻人的加入,这是我们乡村振兴新鲜的血液。年轻一代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有互联网“基因”,又有创新意识,比如说数字赋能农村农业,农文旅融合,他们有很多优势的。你在贡米销售方面,包括推进农文旅融合方面其实也做了很多工作,很有成效。
今天我想点评的重点是什么呢?我们忽然发现00后登上舞台了,其实社会各界都很关心,你们会以什么样的姿态来站在这个舞台上?其实这里面有期待,也有一些疑虑。但从齐腾云他们这一代人表现来看,应该说还是很有信心的。一代人终究有一代人的使命,也有一代人的责任,他们也会有这一代人的担当,我想我们可以把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很有信心的交给他们。希望像齐腾云这样年轻的新农人,一起努力、一起加油,为我们更美好的乡村一起来打拼,谢谢。
主持人:
感谢孙老师的点评,请您台下就座。下面让我们聆听第十三个故事《返乡创业扛起种粮大任》,请看大屏幕。
-VCR-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有请江西省瑞昌市碧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小敏上台分享。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叫范小敏,出生在江西瑞昌一个小山村里,这里人多地少吃不饱,我从小就想通过努力读书走出这里,经过两次高考失败后,1993年我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开启了我十几年的温州打工生涯。在这里我做过五金加工厂的学徒、做过皮鞋、也做过驾驶员,但一直没有归属感。
2000年开始,我的几个哥哥流转了300多亩水田种植水稻创业,但是几年下来一直没有什么收益。我认为,国家有这么多好的惠农政策,为什么没有好的收益呢?我提出想加入他们,几个哥哥说,你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万一失败了,你就会失去收入不错的工作,我还是决定抓住这次机会,2009年我辞职回乡创业,说干就干,我仔细分析了不能产生效益的根本原因,第一,规模太小;第二,机械化程度太低;第三,劳动成本太高。找到了症结所在,马上对症下药,我首先解决水稻种植当中的三个薄弱环节:育秧、插秧和施药。
我先后用了成本较低的淤泥育秧和熟土旱育秧技术,最后都失败了,损失惨重。在田里大量的取熟土,也引起了老百姓强烈的反对,正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我的难题引起了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高度重视。后来我和南昌一家专门研究水稻基质公司合作,第一批做下来就达到了惊人的效果。出苗非常地整齐,没有烂秧,还比传统育秧快了将近一个星期。在下面几个批次中,我们不断地调整技术方案,把水稻基质育秧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直至一半。
2010年,瑞昌市碧野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为了解决插秧和施药的问题,我购置了九江市第一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和江西省第一台自走式喷浆喷雾机。种植难题解决了,我的规模也从2009年流转300多亩到2012年的2300多亩。2012年首次实现了种植盈利70多万元,合作社的影晌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从成立时的6户到2013年增加到114户,成为全国首批农机专业示范合作社。
这个时候新的难题又摆在了我的面前,单一的经营模式极大地制约了合作社效益的提高。为了打破这种限制,我们周边几个乡镇农业合作社提出一起组成联合社的想法,但是一直为了怎么合、谁说了算、怎么经营,争论不休。为了打消种粮大户们的疑虑,2015年我拿出全部积蓄、亲朋好友的借款以及银行贷款总计200万元,作为联合社建设粮食烘干厂的启动资金,并承诺他们自愿认购股份入股,如果出现了亏损,可以不用承担任何损失,自由退出。虽然有了这么好的条件,但最初只有3个人认购了股份,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建设,瑞昌市第一家日烘干60吨的粮食烘干厂顺利建成投产,当年烘干稻谷400万公斤,实现纯利润20多万元。第二年,联合社成员就增加到了16户,烘干厂规模也从日烘干60吨达到400吨,联合社各成员流转土地15000多亩,收储仓容5000吨。
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打造绿色稻鸭共育优质稻基地,建成了日产80吨大米加工中心,“碧联金香”稻鸭米成为我们江西叫得响的品牌,现在我成了当地农业领域的小名人,当初对务农的恐惧现在也烟消云散,我坚信农村大有可为,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范理事长的精彩分享!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位不甘平庸、甘愿付出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点评专家孙钱斌老师上台,为范理事长的故事进行点评。
孙钱斌:
范小敏理事长是返乡创业者,返乡创业者在乡村振兴里面其实是一个特殊重要的人才,他们都是一批有闯劲,有想法,在市场里面扑腾很多年的人,最关键的是他们还有乡土情结,愿意回乡继续干事。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他们是非常重要的桥梁纽带,希望各地党委政府出台一些好的政策,把这些优秀的返乡创业者都能够留下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乡村能干成事,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很难得的。乡村振兴,人才是一个大问题,返乡创业者是一股非常非常重要的力量。
我今天特别荣幸,点评的三位都是种水稻的,中国人确实有大米信仰,我们都很爱大米。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种水稻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在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就有了稻作文明的遗存,那里碳化的大米,看了还是很有感触的。希望通过三位的故事,全社会一起营造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让我们把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牢。
范理事长刚才讲,他现在已经是小名人了,我希望您继续发展你的事业,争取成为我们农业领域的大名人,谢谢。
主持人:
感谢孙老师的点评,请您台下就座。接下来我们来聆听第十四个故事《负债村变身共富村》。
-VCR-
主持人:
有请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谷里镇西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勋上台分享。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山东省泰安市西朱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勋,今天来到现场参加中国新农民故事会,让我倍感荣幸。
2014年,在外打拼数年后,我回到了家乡西朱村。同年12月,我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15年3月因为村集体账目问题,村里的三名村干部受到了处分被免职,同时欠下34万元的负债。
老人常说,手里无米唤鸡也不来,当时开展村里的工作非常艰难,但是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我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村里的工作逐渐有了起色。2016年,西朱村做了一连串治理行动,这时西朱村的欠债已经达到了70万元,在我一筹莫展,满眼茫然的时候,村里84岁老党员万守军带着村里的老党员和部分群众找到我,对我说:“孩子,我们都知道村里没有钱,也知道你工作难,但是我们大家相信你,相信你能干好,我们大家愿意跟着你一起干。”
当时这个场景对我的触动真的很大,让我心底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带领西朱村的老少爷们发家致富。为了扭转我们村集体负债的现状,我首先想到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此我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项目和产业。此时,西朱村的负债一度到了117万元。
2020年8月,在镇党委组织的一次外出考察中,映入眼帘的大球盖菇让我心中一亮。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我三次去德州考察学习,引进了大球盖菇的种植技术。想法有了,技术也有了,但是钱从哪来呢,谁来种呢?当时村民根本不相信单凭种“大蘑菇”能发家致富,村里也没有钱。村里当时传出了一个顺口溜“要想哭种蘑菇,要想哭得痛,来年接着种。”但是我不信这个邪,我带领村“两委”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率先投资种植了大球盖菇,给村里的老少爷们打了个样。
2021年3月,大球盖菇顺利出菇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的产品出现了严重滞销,于是建设冷库延长蘑菇的储存期,便提上了日程。想法一出,家里人给我泼了一盆大大的冷水,跟我说,你之前投的37万元马上就打水漂了,你现在还想往里投钱。在家人的极力反对下,我瞒着妻子把家里所有的积蓄全部都拿出来了,又从亲戚朋友那里筹集了部分资金,当时一共筹集了42万元,准备用于动工建设冷库。
这时,我的妻子得知了这个消息,找到我,很生气地对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这些年辛辛苦苦攒下的所有积蓄,你如果继续这样干、继续往里投钱,那我们就分开吧。”面对妻子的不支持,听了这些话,我无言以对,但是心里想到老少爷们对我的那份信任和一筐筐滞销的蘑菇,我选择了说服妻子,在我“连哄带骗”,软磨硬泡下,我的妻子选择了相信我、支持我。我们的冷库建成了,有效延长了蘑菇的储存期。
为了打开销路,我辗转各地开拓市场,白天采摘、包装、运输,晚上对接收购商跑市场,在长期的连轴转下,落下了严重的腰间盘突出,但是心里想着产业还得继续发展,还得带着老少爷们一块致富,于是一直咬着牙挺到现在。
为了让收购商给我们投入试卖,我不断地向他们讲解蘑菇的好处、卖点。我们还免费把蘑菇送给收购商,给我们投入试卖。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蘑菇通过前期的试销,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终于打开了销售渠道。
2022年底,我们村集体收入突破了50万元,完成了村集体收入的正增长,老少爷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自此以后,老少爷们见到我之后,都喜欢叫我一声“蘑菇书记”。
为了打造食用菌品牌,西朱村成立了村企,注册“菌子之交”食用菌产品商标,我们积极参加各种农产品推介会,增加知名度。我们同时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当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各级政府看到我们产业的良好发展,还为我们拨付了专项资金,助推食用菌产业从原有三四亩的零散种植,转变为现在占地200亩,拥有5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的现代化示范园区。我们还探索出一条复制性强,可推广的“食用菌+瓜果+蔬菜”轮作模式种植,我们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研发食用菌深加工产品,推动食用菌三产融合发展。
为了更好地留住年轻人在家乡发展产业,我联合周边四个行政村,成立西朱片区联合党委,搭建了共富公司平台,各个村通过土地流转,每村每年可增收4万余元,真正实现了“村村成股东,村村有分红”的局面。同时,我们还为村民就业牵线搭桥,对接农资厂家23个,带动150余名当地居民就业创业,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原来的1.5万元,增加至3万元。
自2014年12月我到村任职以来,西朱村从一个欠债100多万元的”三无村“,发展为现在集体收入超50万的示范村。下一步,我们将乘着蘑菇继续前行,奔向全面振兴。我是“蘑菇书记”朱勋,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朱书记的分享,请我们蘑菇书记留步,我觉得“蘑菇书记”其实就是咱们老百姓对您最大的认可,只要我们坚持到最后,做出成绩,一切的不理解最终都会烟消云散。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点评专家朱冠楠老师上台为朱书记的故事进行点评。
朱冠楠:
朱书记的经历让人十分触动,他把一个负债村带领成了一个共富村,在面对重重困难的时候,我看到您都没有退缩,而是边学边干,展现了新农人的担当和使命感,我觉得有几点启发。
第一个,你一开始提到党建引领,强化党建引领,筑牢组织基础。就是在村集体遭遇到欠款等一系列难题的时候,我看到村里84岁的老党员带领着老党员和群众来帮忙,朱书记就很快建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领父老乡亲们创业增收,凝聚党员群众的力量,筑牢了乡村发展的组织基础。
第二个,勇于探索产业,积极开拓市场。朱书记敏锐地抓住了大球盖菇种植的机遇,发展村企,打造食用菌品牌,实现三产融合,为我们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第三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看到朱书记在致富之后,还不忘带动周边村产业的发展和村民的就业创业,实现了村村成股东,村村有分红的良好局面。
谢谢。
主持人:
再次感谢两位的分享。刚刚我们一起聆听了14位分享人的故事,到此,我们故事会的分享内容全部都结束了。这些分享人虽然身处不同的岗位和职业,经历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国新农民”。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三农”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从他们的事迹里,我们体会到了“三农”领域的迅猛进步,体会到了他们所打造的、所期盼的、所向往的新型农业的蓬勃活力,新型农民的崭新风采,新型农村的壮美景观。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今年的分享人上台,有请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詹新华上台为他们颁发证书,掌声有请!
—颁证环节—
主持人:
请台上嘉宾留步,也有请台下的领导上台,一起和他们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主持人: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祝愿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道路愈走愈宽广,步伐愈走愈坚实。
各位嘉宾,在感受了这些新农民的奋斗故事与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之后,我们的活动也接近尾声了。我宣布,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新农民故事会正式结束,我们也期待着与大家再相聚,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