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活化农村生态资源 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裴逊琦
  • 2021-03-12 17:03:01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交棒之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并设置5年过渡期,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正式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开始行动。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的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产业与生态的有机结合,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重要支撑。而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是活化农村生态资源,只有通过生态资源价值化实现形式的创新,才能在生态文明转型的大背景下,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也才能重构农村可持续发展与治理有效的经济基础,这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构建乡村振兴经济基础的关键性问题。

民营经济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主动参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主体,更是筑牢乡村振兴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在助力脱贫攻坚战中,从以生态产业扶贫打造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到以消费扶贫发力供应链金融,我们都可以看到金融科技企业恒昌的躬身前行。而在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恒昌又以实际行动,发挥民营企业优势,成为了乡村振兴事业的有益补充。

重庆酉阳地处武陵山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花田贡米、山茶籽油等。其中,花田贡米不允许用化学肥料,更不允许施农药,通过稻鸭共作、品种间作等栽植及管理方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确保了农产品优质的生长环境和品质。但是,这些品质优良的产品却因为缺乏产业链的经营管理,种植没有形成规模、更无法构建特色品牌,从而造成物流、产销环节薄弱,难以大批量走向市场,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

为了将绿水青山转变为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挖掘生态宝藏助推脱贫,借鉴产业扶贫模式的优势,恒昌帮助酉阳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因地制宜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从生态化中找出路。一方面,恒昌发挥企业自身市场开拓资源、积累信息、互通优势,通过“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设平台”等全方位服务,以“高校+团队+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全力打造“花田贡米”、“酉鸡酉鸭”、“酉阳苦荞”、“酉阳山茶籽油”等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名片,致力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推进“生态产业化”。

另一方面,则以金融服务为重心,以有效创造市场需求为引领,发力供应链金融,把需要扶贫的困难群众整合到产业链中,让他们有盼头、有事做、有钱赚。在酉阳,恒昌盘活农村承包地“沉睡”资本,改变过去单户生产、零星分布、碎片化的生产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直接生产等方式大规模扩大花田贡米的产量,转化为规模化种养、区域化生产、订单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同时,在“产得出”的基础上,通过OMO(Online-Merge-Offline)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消费扶贫新零售模式,线上设立恒生活商城、桃花源严选商城、积分商城等,发力社群营销、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等“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线下推出恒生活AT智能货柜,将花田贡米、琥珀茶油等更多优质农产品销往各地。在恒昌三年多探索的全产业链“造血”机制带动下,2020年3月份恒昌成功助力酉阳县完成了脱贫摘帽任务。

未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恒昌将持续推动生态产业化,拓展“生态+”模式,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加强生态产品科学规划设计,健全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支持体系,实现传统产业产品的改造升级,把农村农业的生态价值充分释放出来。

同时,恒昌也将继续深化供应链金融。围绕国务院扶贫办大力推介的消费扶贫载体——消费扶贫智能货柜为核心,统筹管理恒生活AT智能货柜柜体采购、点位运营、商品采购、金融支持等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数据等,为整个产业链条提供“一条龙”的金融服务模式,为消费者甄选更多优质扶贫农产品,为商户打造集智能货柜采购、点位运营、供应链配送、金融支持为一体的深度合作平台。以生态产业化打开致富惠民之门,将沉默于乡村的数以百万亿的生态资产价值激活;以供应链金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生态产业资本深化,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

恒宣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