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豆在尼泊尔开花结薯——西藏农科院马铃薯专家尼泊尔引种记

2021-09-05 21:29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崔鹏家

美丽的“高山之国”尼泊尔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农业国家,也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作为尼泊尔的第一大产业,农业产值占全国GDP的39.6%,是尼泊尔的经济命脉。在尼泊尔的30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约占2000万,超过80%的尼泊尔人民生活水平依赖于农业发展。

尼泊尔山多地少,耕地分布不均衡,耕地面积309.1万公顷,仅占总面积的18%,人均耕地面积2.5亩,农业生产水平整体较低。土豆在尼泊尔的饮食习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谓每日必吃食物。从海拔100米以下的南部特莱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北部山区,土豆都被广泛种植。这种块茎作物受到了喜马拉雅山区农民的青睐,成为仅次于稻谷和玉米的第三大农作物。

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2018年12月19日,中尼两国代表签订《中国援助尼泊尔北部山区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实施协议》。在中国商务部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3月,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以下简称“西藏农科院”)组织派出12名农业专家,涵盖蔬菜、食用菌、马铃薯、家禽兽医、牧草饲料、虹鳟鱼养殖等领域,分赴尼泊尔巴格马蒂省北部山区的热索瓦县、辛杜巴尔乔克县、纽瓦考特县和加德满都河谷,开展为期三年的农业技术援助项目。

作为项目专家组成员,西藏农科院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马铃薯专家降志兵,两年多前只身一人来到辛杜巴乔克县尼格拉马铃薯作物发展中心开展工作,为尼泊尔引进中国马铃薯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同时开展高效种植技术培训,推进良种、良法相结合。

品种引进已见成效

始建于1975年的尼格拉马铃薯作物发展中心,是隶属于尼泊尔农业部的国营农场,海拔2500米,年平均降雨量4000毫米,地势陡峭、滑坡频繁,耕地随山坡而开垦,春季干旱冰雹频繁,夏季雨水不断,冬季寒冷干燥,只有土豆才能适应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当地主要农作物。当地百姓几乎家家户户种植马铃薯,其中种植面积最广的马铃薯品种叫Rosita,尼泊尔1979年从瑞士引进,红皮黄心,个头不大。

“当地农民长期种植一个品种,时间久了就容易退化。另外品种混杂、种植方式低效也会导致产量降低。”降志兵说,经过实地调研,项目组2019年从中国引进12个优良马铃薯品种,并在辛杜巴乔克县的马铃薯站和周边农户开展品比试验、示范种植和高产栽培。

“去年开始在3名农户家示范种植,今年扩大到10名农户。”造访每位农户是降志兵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除了测量收集数据外,在播种期指导农户科学播种、合理施肥,生长期指导农户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期指导农户适时收获、合理储藏......

如今品种引进工作成效显著,2019-2021年项目组累计示范种植16个示范点,累计试验示范面积9644.24平方米,种植点海拔落差范围在1750-2600米之间。种子量从最初引进的200公斤,在2020年收获后攀升到5000公斤。经过两年的示范种植,已初步筛选出2个优质高产的马铃薯品种,其中云薯105均产34.6吨每公顷,青薯9号均产28.6吨每公顷,对比当地品种Rosita均产16.05吨每公顷,增产显著。

“我们还筛选出3个抗晚疫病品种,其中2个具有特殊保健价值的彩色马铃薯品种——紫云1号和云薯603,产量虽不高,但口感更好更糯;紫云1号薯皮和薯肉都呈紫色,花青素含量较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等保健作用。”降志兵说。

中国援尼泊尔北部山区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组组长格桑顿珠表示,“尼泊尔农业部始终非常关心支持我们的马铃薯项目,尼农业部秘书长在土豆收获后曾亲自参加品鉴活动,并给出极高评价。”

克服困难开展工作

“刚开始可能觉得有点新奇,后来发现所有食物基本都是一个味儿,汤、菜、肉,甚至水果、奶茶都要放咖喱。”饮食习惯的差异、无法适应咖喱是许多农业援外专家到尼泊尔工作时需要克服的第一个困难,降志兵也不例外,持续一个月的肠胃不适迫使他最终决定自己做饭。

由于当地交通不便,降志兵需要徒步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示范农户的家中,途中还常常面临山体滑坡、泥石流和野生动物等危险。2020年尼泊尔疫情暴发后还要面临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每次去农户家里都要翻山越岭、穿过森林,我好几次遇到野鹿、野鸡,也听说有村民砍树时被熊攻击。”降志兵说,“夏天最可怕的就是蚂蟥、毒蛇,经常出去一趟身上能找出十几只蚂蟥在吸血,伤口流血发痒,至少半个月才痊愈。”

重重困难从未阻碍中国专家们的脚步,除品种引进和示范种植,物资援助、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也是项目组的工作范畴。实验所需的超净工作台、显微镜、冰柜,工作所需的彩色打印机、台式电脑,以及液晶电视、洗衣机、电磁炉等生活物资都已运抵尼泊尔,交由尼方使用。

2019年马铃薯项目组举办了2期技术培训,邀请中国和尼泊尔专家,累计培训学员342人次,包括尼方技术人员280人次和当地种植户62人次。“当地农户以往习惯把土豆种植得非常密,既浪费种子,薯块也偏小,还不利于产量的提高。”降志兵表示,种植技术的更新改良对尼泊尔农民帮助很大。除了自己擅长的马铃薯种植方面,科学种植其他作物、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轮作,也是他平日与当地农民交流的话题。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尼泊尔疫情至今未有实质性好转,口岸关闭阻碍了物资运输。降志兵提到,项目组计划援助的马铃薯收获机、田园管理机尚未运达,目前只能先从理论上为尼方技术人员讲解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待疫情好转、物资运达后再进行实践操作;计划建设的马铃薯网室等设施农业基建暂时搁置,希望在项目结束前能顺利完成,帮助尼泊尔实现马铃薯原种的快速繁育。

土豆见证中尼友谊

尼泊尔不同地方的马铃薯播种时间不同,分为春播和秋播,播种季为2-4月和9-10月,生长周期为4-5个月。原有的Rosita品种土豆一般长成鸡蛋大小,收获季面对单薯重达一斤多的中国土豆,一位60多岁的尼泊尔农户感叹,“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品种,这辈子没见过这么高产、长这么大的土豆!”

当地农户脸上的笑容让降志兵明白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除了个头更大,来自中国的新品种土豆产量也较尼泊尔农户种植的原有品种高出2-3倍。

今年7月土豆收获后,降志兵开始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准备选择1-2个综合表现好、产量高、适合尼泊尔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在当地进行品种认定,他说,“在尼泊尔政府正式认定我们引进的马铃薯品种后,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帮助更多尼泊尔农民提高土豆质量和产量。”

两年多的援外生活让降志兵学会了一些尼泊尔语,也在当地交到了不少新朋友,每逢村里的小伙伴过生日、尼泊尔的传统节日,这位中国专家都是当地农民家中的座上宾。日常工作中,尼泊尔农户也常常向他表示感谢。“非常谢谢你们到这么远的地方帮助我们”“不仅带来好品种,还教我们新技术”......

优质马铃薯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当地马铃薯的平均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抗晚疫病品种和彩色种质资源的引进丰富了尼泊尔马铃薯的种质资源,为下一步选育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提供了优良的亲本材料;技术培训使当地农户的马铃薯种植水平得到提升,助推尼泊尔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小小的土豆,跨越喜马拉雅山从中国来到尼泊尔,满载着中国专家的智慧和汗水,也见证着中尼两国人民的美好情谊。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