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写作”分外香——读韩修存创作《大地上的芬芳》

2024-02-02 18:23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轩铭

走近两年一次的第五届全国“石膏山”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韩修存,通读获奖作品《大地上的芬芳》,从作品里较为全面地了解到了作家创作的点点滴滴,知悉了作品获奖前的厚重积淀和丰富素材。

一、作家既是“剧中人”又是“编剧人”

报告文学中的“报告”,它强调的是重大的事件和情况,正因为其重大的原因,近年来,报告文学作家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题材创作出内涵深远、在场记录、内容鲜活的新时代报告文学作品,抓住“重大的”、人们关切的事件,及时地把握新时代所处的兴奋点,以优秀的、伟大的作品,不断向民众和社会“报告”,并呈现出井喷之势。

韩修存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上的芬芳》,以十四年的亲身参与实践、以十四万字的生动情节故事,完美地在场记录讲述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国故事”第一素材,从成立“土地合作社”,发展高效农业、发展“三来一加”项目,提倡“家门口”就业、创新“扶贫+农旅+电商”新模式,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等,内涵丰富,站位高远,透过作品喷发出活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人和事的鲜活气息和精气神。围绕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脱贫致富这一课题,深度探索农村“地能怎么种?地由谁来种?钱能怎么赚?人往哪里去?楼能怎么上?脑袋要怎么富?”《大地上的芬芳》以作家深入一线的长时间亲历体验,真实记录了驻村工作队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生动感人故事。

作为江苏省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承担者——新时代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韩修存,以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敏锐和认知,及早就感受到了人类审美心理中最具震撼力美学图式“创世神话”折射出的英雄、创造、理想、信念等精神光芒。以一名作家的责任情怀和使命担当,2008年春就挑起了“一手拿锄头一手拿钢笔”的驻村第一书记担子,不畏艰难困苦,扎根贫困村庄十四年,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带头与村干部、贫困群众创新思维,破解难题,寻找路子,共同致富,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砥砺奋进,最终摘掉了一户又一户贫困户的帽子,其典型事迹与“时代楷模”黄文秀等八十人一起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全国驻村帮扶典型案例》。也为日后创作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上的芬芳》累积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如果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不二法门,那么,作家韩修存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工程中的参与者,身处“剧中人”和“编剧人”,以历史的厚重经历真情记录了这一火热生活的。其创作的《大地三部曲》(大地上的梦想、大地上的芬芳、大地上的课堂),向人民真实报告了这一伟大事业波澜壮阔中的动感细节,彰显出一个作家记录反映这一伟大时代伟大实践的历史责任。作品多次入选江苏省作协重大题材文学创作工程并获奖。《大地上的芬芳》,讲述的是发生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的经典中国故事,其散发出的强大文学力量,应当属于新时代报告文学中的优秀而伟大作品。

二、作家既是歌唱者也是观察者

作家韩修存本着报告文学既要报喜也要报忧,既要热情讴歌也要观察思考,在《大地上的芬芳》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中,并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能赞的赞,能歌的歌,能提醒的提醒,能思考的思考,把大量笔墨用在人民大众群体形象的展示与塑造上,避免人物形象的标签化、概念化和故事的空洞化,以鲜活更具说服力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生力量,着力写人叙事独特,提炼出具有说服力、冲击力的材料,去构造报告文学的事实和事理,让其既有历史感、时代感,又有文化深刻性和思想深度。

《大地的芬芳》创作灵感和素材,均来自战斗在农村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一线,精彩故事片段讲述的是齐心协力、贡献智慧、拼搏奋斗的英雄群众。

2008年春,在宿迁媒体的倡导下,在全市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宿迁市农村秸秆禁烧利用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韩修存通过细微观察,发现秸秆禁烧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村民白天不烧晚上烧,忙时不烧闲时烧,紧时不烧松时烧;明里不烧暗里烧。看到沟渠路边、房前屋后堆积如山的秸秆,随时都有被顽童或村民付之一炬的可能,为了寻求变废为宝的点金术,韩修存与村干部四处奔波,搜寻发展秸秆经济的灵丹妙药。当听说三棵树有一家草编厂,韩修存赶忙去取经,可草编厂一听来学技术根本就不开门,老板一心要自己发财,哪肯泄露机密,去了几次都是无功而返。韩修存就通过朋友引荐与老板巧妙周旋,最终变成了朋友,并将技术“学到了手”。并“三顾茅庐”动员老板到村里建办秸秆利用加工厂,构想出公司+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公司从山东等地先后购买58台草绳编织机无偿提供给草农,草农只需将生产出的成品卖给公司就行。公司搞调研、跑市场、拿订单,一时来自四川的订单如雪片一般飞来。据此,帮扶责任单位宿迁市文广新局又拿出专款先后购买30余台草绳编织机送给农民,扩大生产,拓展市场,苏北的植树造林项目、江苏第七届园博会所用草绳,均来自宿迁草绳基地。搞草编确实能解决部分秸秆的出路问题。可毕竟市场用量有限,接着韩修存和村干部动员村民又把秸秆送到生物质发电厂去发电,实施“草变电”。到了王官集程庄村又动员农民养牛养羊实施“草变肉”“ 草变奶”。可这些用量依然有限,且运费也贵。而就地还田,草变肥却大有可为。于是,帮扶单位宿迁市文广新局到前进村不仅赠送大型农具给村里,还动员更多农民购置拖拉机、收割机、还田机,组成“远征队”,从春天的海南岛一直作业到冬初的黑龙江,实现着农民增收,环境保护的“多赢”。露天焚烧秸秆产生烟尘污染,释放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引起火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可秸秆禁烧利用过程中,一些地方、一些人做得不彻底,有的将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沟渠水边,没有立即离田或利用。造成二次污染,致使秸秆上的病菌、虫卵,得以兴风作浪,加重来年作物的病虫害,农民只得使用更多的农药治理病虫害,形成恶性循环这在某些地方确实存在,可这恰恰正是由于秸秆禁烧、利用不彻底惹的祸。决不能将这些不实之词,加在禁止焚烧、综合利用秸秆上。针对一些人对利用秸秆的种种疑虑。为此,近日笔者实地走访了秸秆利用的先行区,宿迁大地的泗洪、泗阳、沭阳等地,与农民们亲切交谈,朱湖、上塘等地的农民说,秸秆早已成为我们宿迁地区抢不到手“香饽饽”!我们小麦、水稻还没有收割,麦草、稻草早就被火电厂提前抢购一空,麦草、稻草一经产生就立即被拖走,离田;病菌、虫卵哪里有兴风作浪的机会和时间啊!

一花独放不是春。一处点火处处烟。管好一个角落不烧秸秆没有用,要真正实现天朗气清,就要像宿迁那样,全面禁烧,全面利用。利用秸秆是工作,也是创作素材和源泉。为此,韩修存创作了许多综合利用秸秆促生态发展的作品,先后刊发于《农民日报》《人民日报》《绿都》等报刊,多次撰文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同时韩修存通过观察思考,还把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的利用秸秆打草绳、发电、养牛养羊、还田的一系列做法,总结为“一草多变(草变金、草变电、草变肉、草变肥),还田为先”,在各地推广,并最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中,最早由韩修存提出的“草变肉”这一理念还成为《2022高考地理试题全国甲卷》的高考试题。

尤为可贵的是,韩修存早在驻村帮扶的2009年,他就结合农房改善的实践著书立说,提出了开展旧房拆迁,农民上楼要预防土地财政、预防大跃进,要循序渐进,防止房地产泡沫化,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开展旧房拆迁,农民上楼。可谓见微知著,洪钟大吕,警示梦中人。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疙瘩村的故事》。

三、作家既是思考者又是助力者

2012年作家韩修存在程庄村驻村时,就和同事一道想方设法帮助群众增收,引进乡村种植人才“西瓜大王”朱友化到程庄村种西瓜。村里成立甜西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为贫困户提供了120个就业岗位。到了前进村,韩修存想得更远,看到有些村子通过发展旅游业脱了贫,就想让前进村的老百姓吃上农业观光旅游饭,发展“美丽经济”,让游人尽情赏花观景,深情呼吸大地上的芬芳。积极实施“杉荷园北扩工程”,帮助村子修建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把杉荷搬到宿沭路旁边,方便游客游览。人气渐旺后,镇村还把陕西“袁家村模式”复制到新庄,发展乡村振兴文旅产业。

解决地怎么种的问题更要解决钱能怎么赚的问题?2016年,韩修存骑着电动车第一次来到帮扶的第四个村子——前进村。两手紧紧握着车把,脑子里盘算着用什么办法让贫困户尽快脱贫。这时,村西头两间小平房里的一个小作坊进入了韩修存的视线。灵感突然来了:“三来一加”(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定做和农副产品加工)不就是农民就业致富的好办法吗!村里四五十岁的农民很多,他们这个岁数,外出打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除了做饭带孩子就是搓麻将,不少人闲待在家。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有着多年扶贫工作经验的韩修存更笃定了“三来一加”就是出路。在这种情况下,让人们在家门口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往往是最实在的帮扶。来到村部,韩修存马上邀请村支书和他一起调研。话题就从“小作坊变成大工厂”谈起。这个小作坊要发展,首先就得解决生产用房的难题。经过努力一切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当年8月厂房和机器设备都投入使用。

图为韩修存(右)与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合影

韩修存,是一名报告文学作家,更是一位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的驻村干部,俯身亲近大地,抬头仰望星空。

韩修存进驻贫困村后,首先开展的就是“志智双扶”活动。扶志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富两袋”讲堂的授课清单有十大类89个小项,用鲜活实例回答“脑该怎么想、钱该怎么赚、地该怎么种”等农民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9年5月20日这天,宿迁市委扶贫工作队开设的“富两袋”讲堂在前进村村部会议室里开讲。村民都来了,新庄镇的包村干部也赶过来了,能坐百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坐在由3条长条凳组成的演讲台上,韩修存发出清亮的嗓音:“乡亲们好!今天,我有机会能走进前进村,是受到了‘贫’与‘穷’两个大字的邀请。”“汉字大都有表意的功能,你看‘贫’就是‘分钱’。很多人不去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是争着来分这一个钢镚儿,不就是缺少财富吗?缺少财富不就是贫困吗?”坐在台下的村民,有的眨巴着眼睛,有的若有所思,好像明白了什么。

凡此过往亲历事,皆为韩修存创作《大地上的芬芳》提供了底蕴厚重的素材。使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打动人心的情感,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凝聚力量智慧合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

《大地上的芬芳》,遍布泥土的气息,人间情怀的记忆,使命担当的轨迹,历史的回放,岁月的峥嵘,天地人间的芬芳。

作者:《当代》特邀读者简评 朱文昌(原上塬),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在《当代》发表《中国北斗传》《和平》《水手》《家山》等优秀作品简评多篇,《中国报告文学》《时代报告》发表长篇报告文学《5G高地》《最后一公里》《使命与担当》,散文《那金黄的杨叶》《父亲的事业》《信》等作品被选入省级出版优秀作品集,长篇报告文学《最后一公里》获全国第五届“石膏山文学奖”、甘肃邮政征文一等奖,长篇报告文学《5G高地》被推荐参评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