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还有多少人认为自己的故乡在沦陷

2018-09-10 00:00 来源:凤凰网新闻综合 编辑:孙建

  

  刚刚过去的春节里,一位上海大学博士生写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网上爆红,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他眼中的农村现状:整体凋敝、人情淡薄、物质攀比、知识无力……文章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短暂假期后,回到城市的知识青年们也掀起了一年一度的“故乡沦陷”大讨论,有人为乡村的溃败忧心忡忡,也有人认为乡村的凋敝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些已常年生活在城市的人,热衷于讲述他们的故乡,但故乡真的像他们描述的那样一步步走向沦陷吗?

  

  ●对中国人来说,“故乡”二字意味着什么?

  两千多年漫长的农业社会历史,使得中国人心中的故乡长时间是一副乡村景象。而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缩影,对于中国社会和大众心理的影响,在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已经得到了全面阐释。

  所以,会有人认为,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一种乡土社会。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界,乡土重建在近代以来也反复得到重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以及上世纪20年代一批知识分子做出的以乡村为依托的乌托邦构建尝试,本质上都是一种借助对乡土故乡的完美想象,试图再构建一个新的故乡。

  但是,这种乡土故乡自从近代以来就开始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鲁迅是最早发觉这种变化的人之一,1921年5月,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故乡》,文中对“我”因故离乡──在外思乡──回乡惊变──离乡思绪的描写引发了强烈共鸣。《故乡》第一次牵扯到了城乡分裂这一重大问题。几年后,鲁迅又在《祝福》中,揭示出乡村社会中封建礼教吃人的一面。

  从那个时代开始,中国城乡结构发生巨变,离乡的知识分子很难再回到“故乡”安居,这对于中国社会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次是以“农民工”为主。由于城乡发展的差异,导致农民外出寻求更好的生活方式,“背井离乡”也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虽然中国人对故乡仍保留着浓厚的感情——这一点从春运就能看出——但在城乡之间繁华与落后的对比下,故乡的含义已经渐渐开始改变。乡愁已经越来越多的变成一种精神上的愁绪,与实际的故乡联系并不大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新的乡愁开始出现在部分“离乡者”身上,这一群体以知识分子为主。2002年,学者王怡一篇名为《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家乡沦陷说”讨论,到今天已经整整13年了,这一讨论仍未终结。在不少知识分子看来,“现代化”带来的是对故乡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打击,导致了故乡的衰败和凋敝,这是一种损失和对记忆的“破灭”。

  

  ●很多人对故乡的美好想象,其实是自我美化记忆造成的错觉

  写出《近年情更怯》的王博士似乎正是这种知识分子的代表。这位80后博士甚至引用一位打工者的话说,“真希望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言下之意似乎是说,城镇化、改革开放、打工潮,阻碍了农村情感的维系,从而导致乡村的破败。

  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是容易怀旧和感伤,但是这种对于农村生活美好的怀念,恐怕是记忆的自我美化功能造成的错觉。比如说,王博士在文章中写道,在动车、高铁上“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而到了农民工较多的绿皮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之类的,什么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的外音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是一种干扰”。

  这让多少坐过绿皮火车饱受噪音、异味、二手烟折磨的人情何以堪啊,这是很多人抱怨过的不文明现象,在这里却被美化成了“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不仅如此,在作者的观察中,现在农村青年和打工青年的婚姻不像传统的农村婚姻,定亲之后有三四年熟悉了解的时间,而是直接被房子、车子和动荡不安的现实物质化。此前,央视《新闻调查》报道的甘肃庆阳的“人市”似乎佐证了这个说法,那里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结个婚却甚至要花去一、二十万。出不起彩礼钱,就讨不到媳妇。

  但是同为农村出身的高校教师@古鱼完全不认同这个说法,他认为:“传统农村婚姻就不物质化么?在没有打工潮的七八十年代,有的村子因为贫穷成了‘光棍村’的事儿,也是多有耳闻。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婚姻从来都比较看重物质——当然,不能说没有人看重爱情,无论哪个年代哪个地方都有唯爱情论成功的例子,现在的农村也肯定有。”

  作家阿来曾经对这种对于故乡的自我美化心理做出过分析,他认为中国人谈故乡时具有双重语境:一种是对故乡真实感受的表达,另一种是文艺作品中对故乡绝对美好的讴歌。在阿来看来,小时候,他的家乡充斥着绝对贫困和人性丑恶,是对一切可能性的限制,他无法理解别人对故乡的讴歌,以至于一直生活在一种困惑、痛苦甚至于自我撕裂之中。阿来最后明白,在一种泛道德化的语境中,“故乡必须是美好的”。于是,他主张放下这种道德感,只将故乡作为一个客观的物理存在进行理解。

  

  ●故乡沦陷其实是个伪问题

  再多的感叹“故乡沦陷”也回答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村人为什么背井离乡、抛家舍业的也要求“变”?那是因为,农村的生活从来没有给人提供过稳定感和满足感。专栏作家刘远举就说:“当我们放弃宏大叙事,就不难发现,即使凋敝的农村中,每户人家都有了更多的存款,很多人购买了汽车,过上了工业化水平的生活,这到底是凋敝还是兴旺?”

  说到底,王博士这种对“变”的恐慌,其实是对过去“不变”的依赖。《北京青年报》蔡方华的一篇文章就写道:“他们愿意整个世界滚滚向前,唯独留下一方净土作为精神的故乡。他们想要享受凤凰的繁华,却要保留鸡窝的素朴和宁静。这样的一厢情愿,不仅是对社会转型的徒劳抵抗,其实也与现代乡村发展的节奏相背离。”

  至于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确实会有骨肉分离、漂泊异乡等问题的存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自由的迁徙政策,让骨肉不再分离,让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生活地点。而不是感概时光流逝太无情,幻想出一个美好的农村,然后告诉外出的农民,你就应该回到这里。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