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文丽开“座谈会”

2025-07-21 08:19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刘婉茹 作者:姚金楠

李文丽没想到,老家的政府部门会如此关注她这个打工返乡的农村女人。

要怎么介绍李文丽呢?

今年4月,在筹备“李文丽文艺创作暨新文艺群体工作座谈会”期间,时任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文联主席闫小杰负责和参会嘉宾进行前期联络。“李文丽一边在北京打工做家政,一边写书、画画、跳舞,上报纸、上电视,有那么多媒体报道过她,崇信是个小地方,很快很多人就都知道了。”私下沟通时,闫小杰会和嘉宾们说:“李文丽是咱们平凉崇信走出去的家政女工,返乡回来的成功人士。”

在座谈会上,主持人平凉市文联副主席范玉龙这样介绍:李文丽是新文艺群体中特别优秀的一员,她怀抱着对艺术的热爱,在生活中拼搏奋进,脚踏实地又向往远方,在平凡的打工生涯中,以诗励志,言情传声,以画为媒,为梦奔跑,写出20万文字,画出500余幅画;领舞参演了法国导演杰罗姆·贝尔的舞蹈剧《盛会》;有5篇作品先后发表在《北京文学》等杂志上;以文学之名赴广州、澳门参加文学节;她的故事被主流媒体娓娓讲述;新书《我在北京做家政》即将结集出版……

正式发言前,李文丽自我介绍道:我叫李文丽,今年57岁,我是一个爱做梦的家政女工。

该怎么称呼李文丽呢?

“她没有固定工作,没有职务,我就叫她李文丽老师、李老师。”闫小杰说,在县文联,或者是县里的文艺爱好者中,很多人提起李文丽,都会尊称一声老师。

“我跟李文丽大姐认识好多年了。当年,就是通过市妇联的介绍和培训,她才去北京做家政工的。”平凉市妇联主席牛维维说,从2017年李文丽赴北京务工到如今返乡,她跟李文丽一直有联系。交谈中,她总是习惯管李文丽叫大姐。

在座谈会上,李文丽名字前的称谓是平凉家政工、平凉市作家协会会员。

“把人的精气神提起来”

去年7月底,李文丽为照顾小孙子从北京回到崇信老家。9个月后,平凉市文联、妇联牵头主办了一场以李文丽为中心的座谈会,会议由崇信县文联、妇联承办,出席会议的有平凉市文联、妇联的主要负责人,有崇信县人大常委会的领导,还有市文联下属作协、美协、舞协及多个区县文联的负责人。30余名参会人员中,李文丽坐在“C位”。

图片

在崇信县的乡村美术馆廊,人们正在欣赏美术作品。宋洋 摄

会议流程很简洁:领导致辞,观看主流媒体播发的关于李文丽的新闻视频短片,李文丽分享个人经历和创作历程,参会嘉宾讨论交流,最后合影留念。李文丽准备的发言稿不足700字,里面最多的是感谢:“回到老家,得到了老家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注。这是我一个农村女人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也是我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感谢老家政府部门的厚爱和支持!”放下文稿,讲起在北京做家政的经历,讲起自己开始写作、画画的点点滴滴,李文丽有些激动,几度哽咽。

诚惶诚恐——李文丽用这四个字形容她第一次接到平凉市文联主席马宇龙电话时的感觉。“领导来家里看我?市里、县里给我开座谈会?我特别怕。我个子高,从小上学时候排队都站在最后一个,我是个不被看见的人,甚至以前都没什么人夸过我。我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回来以后竟然一下子成了我们县上的‘名人’。现在,我有时候出门,别人都说你太优秀了,我们在电视里看到你了。每次听人这么说,我都觉得很惭愧。”

在回老家前不久,李文丽的脚意外受伤,一直行动不便。初回家中,哥哥刚刚查出重病在身,年迈的母亲开始有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加之对北京生活的不舍与留恋,李文丽的情绪非常低落。她在自己的公众号里面写道:“从回来到现在,老家几乎天天都在下雨。其实,我的内心也在下雨,是狂风大暴雨加冰雹。”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主流新闻媒体上关于李文丽的报道吸引了当地的关注。采访中,很多人都跟记者说:“要不是看到新闻,还真不知道我们这儿还有个李文丽。”

媒体采访、领导看望、官方会议,李文丽的生活节奏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整个人也开始慢慢有了精神。

“要说开这么一个座谈会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对李文丽而言,最主要的是让她有了信心,有了归属感,把人的精气神提起来。”第一次见李文丽,马宇龙就真切感受到了她对文艺的热爱。“我们美协的主席看了她的画,她跟人讲起那些画里面的故事,特别兴奋、激动。”李文丽的兴奋劲儿不禁让马宇龙想起了几年前的一场“村晚”。“当年脱贫攻坚时,市文联把平凉‘村晚’的一个分会场放在了定点帮扶的村子,数九寒天啊,村里人却都围着舞台不走,看得起劲。文艺、文化是可以凝聚人的,这是个长久的事。”

马宇龙说,在平凉,其实有很多同李文丽一样爱好文艺创作的普通人。“就比如网络小说,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获奖的情况,平凉在全甘肃省都是名列前茅的。”平凉市文联主管着两本供内部交流的文学杂志,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文学爱好者的投稿,多时一个月甚至有上千封。“投稿的有酒店保安,有送快递的小哥。有的作者完全不会用电脑打字,就直接手写稿子,然后亲自送到市文联的办公室。他们也不求稿费,稿子发表他们就高兴,很单纯的那种高兴。”马宇龙把悉心保存着的手写稿找出来给记者看,有的纸张边角略有破损,有的背面还印着酒店日常的换班记录。“对于那些背负着巨大生活压力的人来说,坚持写作是多么难的事啊。正因为他们对生活有真切的感受甚至说有切肤之痛,也更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图片

平凉市文联收到的手写投稿。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金楠 摄

马宇龙觉得,平凉交通相对闭塞,当地人与外界的交流因此受到影响,娱乐活动也比较单一。“很多人就会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干自己的事情,不受外界干扰地搞艺术创作。”

“开座谈会也好,还是其他方式宣传李文丽也好,其实说白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李文丽,可以让更多像李文丽一样的人看到希望,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这个地方的精气神。”在马宇龙看来,“一个农村妇女,在艺术上执着追求,就能带动一大批人把乡村文化繁荣起来,那么乡村振兴就有了基础,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人的振兴。”

采访中,一位参与座谈会策划的会务人员和记者聊起自己初识李文丽后的感受。“我真的好羡慕她啊,她50多岁了,生活那么艰辛,但是她还是坚持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小时候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但是我到现在都不识乐谱。我一直特别想学琵琶,但总是觉得工作忙,家里事多,现在去学乐器会让别人觉得我不务正业。再看看李文丽,她可真棒。”

标杆性人物

牛维维说,等到9月开学季,市妇联计划邀请李文丽到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再举办一场座谈会。

根据平凉市教育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平凉市共有中职学校8所,在校学生18077人,专任教师1209人。今年1月,“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被写入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

“职业技术学院里很多都是刚刚初中毕业的娃娃,等他们走入社会,很可能也会从事病人护理、社区家政这样的工作。现在,学校里不仅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技能,更要给予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信念。”牛维维说,在职业学院举办座谈会,让李文丽给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就是想让娃娃们看到,每个人都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这并不会因为从事的职业而受到限制。干家政工的农村妇女可以,娃娃们也一样可以。”

此番活动尚在前期筹备中。但就在不久前,李文丽已被崇信县一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聘为名誉副校长。在这家学校里,有很多农村妇女正在接受育儿、家庭保洁、养老护理等家政技能的培训。

学校负责人最初找到李文丽时,李文丽是有些抗拒的。“当校长?我什么都不会怎么能当校长呢?后来他们说我也不用讲课,就是让学校的学生们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在北京做家政,写作、画画、唱歌、跳舞,还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关注,这样就能鼓励大家。”学校负责人薛丹丹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李文丽帮助家乡更多女性在家政行业发展,引领广大女性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体现自身独特价值。在和学校里的女性学员交流时,李文丽说:“我们农村女人在家里也是做家政的。”

在家里能做,但走出家门却并不容易。牛维维说,在2005年前后,她在平凉市泾川县工作,经常能看到当地妇联的工作人员开车下乡找保姆——以妇联作为中介,把像李文丽一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输转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从事家政服务。

“刚开始这个活可难了,有人觉得一个农村妇女,去大城市怎么可能挣到钱?而且,说实话那些年村里彩礼也高,十几万块的彩礼娶个媳妇,家里都担心去打工万一不回来了怎么办?”20年过去了,牛维维目睹了村里人观念的转变过程,而参与和推动这场转变的,正是一个个如李文丽一般的农村女人。

牛维维记得,李文丽刚去北京做家政不久,平凉市妇联就收到一封80岁老人手写的感谢信。“老太太和家里人都特别满意李文丽的服务,特意写信感谢李大姐,感谢妇联。能干得好,能挣到钱,能撑起一个家,还能坚持自己的爱好,努力去实现梦想,更能在家人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回到他们身边。”

牛维维介绍,和20年前的劳务输转相比,他们当下的工作重点是推动家政服务进社区。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平凉的家政服务业也开始慢慢壮大。“大大小小的家政公司也有100多家了,要规范和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就更需要有正能量的标杆性人物,李文丽大姐就是这样的人。她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理解的企业家、大作家,她本就是个邻家大姐,从她身上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和韧性,而这种力量是可以滋养一个行业的。”

发展思路在变

李文丽不断受到关注,各类活动的邀约也日渐多起来。

去年底,崇信县商务局下属电商中心找到了李文丽。中心主任位云霞很坦诚:“我们也想蹭蹭李文丽的热度和流量,让她推介一下家乡的农产品。”再三思量后,李文丽拒绝了直播带货,她觉得自己不太适应互联网直播的方式和节奏,选品和商务洽谈也并非她的长处。但她十分乐意参与家乡农产品的推广,便在“崇信电商”的账号上录制了一条短视频。视频里,李文丽咬上一口苹果,对着镜头微笑着说:“我们老家的苹果又甜又脆。真的太好吃了,水分又多,特别甜,你要不要来一口啊?”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平凉市优质苹果面积达到151万亩,“静宁苹果”品牌价值达到180.86亿元。2024年产季,平凉苹果总产量254万吨,较2023年增长12.9%;果品一产产值达150亿元,涨幅25%;农民人均果品收入突破7300元,增长9.7%。苹果已经成为平凉当下的支柱产业。

“其实,平凉发展苹果产业很多年了。最初,就是单纯地一家一户地种苹果、卖苹果,就产业抓产业。”而经过一段时间发展,马宇龙慢慢发现,自己的工作开始不断和苹果产业发生微妙的联系。市文联开始组织围绕“苹果”主题的征文活动,与平凉苹果相关的小说、诗歌、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发展思路在变化,实体产业开始和文化发生关联。要发展苹果,就要讲苹果的故事,让苹果和这方土地上的人和事发生关系。产业需要文化去赋能,最终改变人、影响人,这样才是长远之道。”

在平凉市静宁县余湾乡的苹果文化园里,“圣果衍人类”的传说就刻在园子的石碑上:静宁是伏羲女娲的降生圣地。上古,葫芦河畔有一只石狮,每天要吃一只红山果,于是伏羲女娲就天天喂他一个,喂到81个时,石狮不吃了,眼睛血红,催他俩赶紧钻进石狮的肚子里。伏羲女娲刚钻进石狮的肚子,天就破了个窟窿,洪水淹没了人类,只留下他们兄妹二人。伏羲女娲就靠吃石狮肚子里的红山果活了下来。后来,静宁人为了纪念红果挽救伏羲女娲的生命就把它叫作平果,即“苹果”。人们认为苹果能镇邪恶、保平安、增进健康、延年益寿而一直种到了现在。

这些年,平凉在不断地向苹果里注入文化因子。平凉籍经济学家马光远趣称世界上有四颗苹果:第一颗是伊甸园的苹果,产生了爱情;第二颗是牛顿的苹果,认知了万有引力;第三颗是乔布斯的苹果,联通了世界;第四颗就是静宁苹果,致富了万千百姓。后来,这段表述在平凉苹果产业、文旅产业等相关的各类活动中被频繁提及。

除了寄托美好愿景与祝福的神话传说、知名专家学者的推介宣传,闫小杰更觉得,产业与人、与文化的关联应该来自各个维度,其中,普普通通的本地人更是最基础、最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因为产业就在他们之中。

为电商中心录制短视频后,李文丽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最爱老家的苹果》的推文。推文里,她回忆起自己6岁生日时,已经出嫁的大姐步行20多公里路给自己带苹果的事;回想起她怀孕时,适逢家里的苹果树挂果,每天都要吃上四五个苹果才觉得舒服,果汁顺着喉咙流进食管的感觉,让她非常满足、幸福。李文丽在推文里写道:“老家的苹果在我心里,永远是最好的水果。它没有用化肥农药,没有什么催化剂,更没有往表皮上打蜡。它是正宗的农家肥灌溉,苹果树都种植在向阳的地方,农村空气新鲜,光照充足零污染。就像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一样,经得起风吹雨打,熬得了恶劣的天气,让人吃着放心健康又舒服。”

一个月前,读者出版社和皮村文学小组在北京联合为李文丽举办了新书《我在北京做家政》首发式和阅读分享会。根据此前与出版社签订的合同,新书出版后,李文丽可以拿到7%的版税。目前,李文丽居家照顾孙子,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回到老家近一年,她收到过一笔来自文学杂志的稿费——4000元。

图片

李文丽出席新书《我在北京做家政》发布会。李文丽 供图

考虑到嘉宾的工作安排和工友们的休息时间,新书发布会定在一个周六的晚七点,地点就在北京皮村。参加发布会的嘉宾有出版社的编辑,有北京知名高校的教授,有文学杂志的主编,还有一个个和李文丽一样热爱文学、喜欢去文学小组的打工人。有朋友带着还没上学的孩子来参加活动,孩子向手捧鲜花的李文丽跑去,李文丽一把抱起孩子举得老高,孩子兴奋地大笑。

发布会上,读者出版社编辑李鹏蓉说,在甘肃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的老家在甘肃,在北京住家工作,她们在两个场域中切换,接受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去倾听她们的声音是很重要的。《我在北京做家政》这本书让处在被凝视、被评价的家政工们回到了自我表达的主体地位,读者能够从家政工的视角出发,了解社会中这个不可缺少的职业,让这个群体的故事能够被更多人看见,让这个群体对社会的付出,被更多人看见;让家政工的需求,被更多人看见。

图片

《我在北京做家政》新书发布会现场放置的宣传板。李文丽 供图

作家袁凌说,看到最终出版的《我在北京做家政》,他心中有些遗憾。“很多心酸经历在最初的文本里是有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最终没有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文丽可以在以后的创作中更多地做自己,或者可以尝试一些虚构类作品的创作。希望文丽可以走得更远。”

在场的许多读者说,愿新书可以大卖,愿它可以给文丽带来新的收入,改善文丽的生活条件。

发布会的主持人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忱。她说,很高兴和文丽久别重逢。介绍李文丽时,刘忱说:“这是今晚的主角——文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金楠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