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
日新月异建设美丽乡村
文疃镇位于莒南县城东北部28公里处,四面群山环抱,金水河一河流贯,总面积127平方公里,4.8万口人。系“临沂市第一个文明镇”、“山东省首届明星乡镇”、“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
一、 发展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该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
(一)交通便利。南邻发展潜力巨大的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东靠日照市,距岚山港25公里、日照港45公里,至日东高速仅30分钟的车程。境内文十路、文泗路、文莲路纵横交错,晋中南重载铁路穿境而过,并设有客货站1处。
(二)气候适宜。该镇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12.7℃,年均降水量856.7毫米,无霜期200天,年日照时数2434.6小时。一年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三)资源丰富。该镇山多岭多滩多,主要山脉有三皇山、牛头山、卧石山,海拔均在300米以上。境内山明水秀、林木葱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了80%以上。80华里环山路似玉带缠绕,顺畅通达。镇内水库星罗棋布,有小(一)(二)型水库23座,塘坝172座,水质清澈。土壤有机含量丰富,光、热、电、水资源丰富。
(四)传统优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镇坚持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坚持开发与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相结合;坚持近期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坚持外延扩规模与内涵抓管理提质增效相结合;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不断向山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农业综合开发走向了区域化、规模化、系统化、科学化、产业化发展轨道。1993年被临沂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山区开发的样板,其经验在全市推广。
二、发展方向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该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四化同步”,把短板补齐,让强项更强。做靓山水画,实现绿富美。具体工作中,坚持“沿山、沿水、沿路”的系统发展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发展结构、布局,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大户承包、专业合作社经营等模式,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着力打造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即流转土地4万亩,建设“一区一带一长廊”。“一区”即打造万亩生态旅游经济区。依托山坡植被、环山路、山下水库等自然景观,重点开发新店子南山、北部的陈山流域、西部的畏沟流域等3大区域,发展以生态旅游、休闲观光、餐饮服务为主的农业项目。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注重在生态和人文的结合上下功夫,把绿水青山、清新空气、恬静环境、瓜果畜牧等自然资源与本镇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整合起来,走出一条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在乡村旅游形式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业、农家乐为主,未来逐步向休闲、参与、康体、娱乐等更高层次的体验消费转型升级。“一带”就是以苹果为主的优质杂果经济带。全力打造万亩优质杂果基地。以文莲路为基础,沿路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杂果1万亩;以现有横山、城山2000亩核桃园为基础,大力实施“东接西扩南延北拓”工程,发展核桃1万亩。“一长廊”就是特色农业长廊。按照生态、优质、特色的要求,沿金水河两岸重点发展花卉、苗圃、中药材、蔬菜大棚等特色种植1万亩。通过产业提升、功能拓展,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特色观光休闲产业,使人常看常新、流连忘返。
三、 保障措施
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农民自愿、企业带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坚持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除上级的产业扶持政策外,根据土地流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流转土地1000亩、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鼓励土地向大户流转,向龙头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在扶持方式上,把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与土地流转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涉农项目向流转度高、规模经营好的区域倾斜;对具备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区域,视其发展潜力,实行优先立项、重点倾斜。
四、 主要经验
近几年来,文疃镇党委政府立足文疃实际,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为指导,以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大搞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走培植与合理利用资源的生态农业之路,初步实现了由单一开发到广度开发,由综合型开发到生态型开发,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美起来的新突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工作中,坚持“三先”、“五化”、形成了“四股劲”:
坚持“三先”:即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坚持规划先行,在开发项目安排上坚持以水为先,在开发目标上坚持以经济利益为先。首先,制定一个切合实际、长短结合、目标宏伟的开发建设规划,使之既能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又能确保开发的连续性、有效性。其次,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始终突破了以水为先的原则。文疃镇山丘面积大,地下水资源贫乏。因此,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拦蓄客水为主,逢沟便闸,节节拦蓄,力争小雨不出沟中雨不出乡镇,大雨不成灾。同时大抓了以微灌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第三,在整个现代农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先的原则。注意十分珍惜民力,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大呼隆,干一样成一样,见效一样。在安排工程项目时,做到先治沟河,后治山岭,先吃肉后啃骨头。同时,注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新建与管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不搞掠夺性、破坏性开发。
坚持“五化”:一是区域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各唱各的拿手戏,各打各的优势仗,不搞一刀切。根据地理条件、群众习惯和现有基础,确定发展重点。实行经济林上山、进沟、下河滩,农田种植搞调整。二是规模化。没有规模就行不成市场,就没有好的效益。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连片开发,通过抓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基层建设,通过鼓励扶持发展各类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无序的生活纳入规模经营上来。三是系统化。现代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做到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相互兼顾,全面发展,才能获得高效益。在开发中,坚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实行开发与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相结合,近期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外延扩规模与内涵抓管理提质增效相结合,做到一治一座山,一治一道岭,一治一个流域,不零打碎敲,不搞盲目性开放,确保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科学化。在现在农业发展中,一方面注意继续发扬过去的好经验好做法。另一方面,积极推广开发新技术。再一方面,大抓群众性技术培训,开发劳动力智力资源。五是产业化。实施了市场拉动、集团推动、工贸带动、基地联动、科技推动的“五动”战略,着力构筑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上联市场,横联企业,下联基地和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链式产业经济。
形成“四股劲”:一是敢打硬仗的拼劲。不论条件多么艰苦,工程多么艰巨,都敢于迎难而上,一拼到底。二是勇于开拓的闯劲。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勇于闯新路,创大业,在苦干中开拓,在开拓中前进。二是讲求科学的巧劲。发展现代农业没有苦干精神不行,没有科学也不行。近几年来,全镇对每项工程都做到三个一,即一张规划图,一张任务表和一份说明书,经逐级汇总、论证、批准后再干。四是坚持不懈的韧劲。坚持常年干、年年干、年复一年,大干不止。几年来,我镇一般是春季造林,伏季治山,秋季插空治理小流域,初冬深翻果园,封冻前治山开沟挖穴,深冬修路,开冻搞水。基本做到了一年四季不断线,年年都有新工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何须伤。勤劳、朴实、开放、包容的文疃人民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前来投资兴业、观光旅,游,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携手再造秀美河山、合力建设美丽乡村!
(2015年1月写)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