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交流】成都市温江区休闲农业发展之路

2017-08-06 00:00 来源: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农村发展局 编辑:孙眉

  近年来,温江区始终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产业提档升级、农民持续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按照“一三联动、农旅结合”的欣赏型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以现代花木产业为主导、创意休闲农业为重点、生态有机农业为基础,不断创新农业农村体制机制,联动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和品牌化提档升级,有效实现都市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做大做响。

  一、发展现状

  温江位于成都正西,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辖10镇(街),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与三星堆、金沙遗址构成了古蜀国悠远的文明,素有“金温江”的美誉。作为温郫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腹心地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先后获得了“全球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国家生态区”、“国际花园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多项荣誉。

  (一)突出以农为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新动力

  温江作为首批省级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也是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其中发挥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全区进入了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友庆现代花卉产业园以2300亩的花卉苗木为依托,配套发展花境设计、婚纱摄影、餐饮住宿等项目,花木销售收入年均8亿元,年游客量达40万人,直接吸纳农民就地转移就业2304人。万春镇幸福村深入挖掘鱼凫文化和农耕文化,打造幸福田园“水立方”生态湿地公园,带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就业人数4.93万人,其中农民就业比例达到85%,技能培训面达到90%以上,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获得的收入达4807元,占年总收入的28%。区域内路网密度达319公里/百平方公里,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率和公交客运通达率均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宽带,全域实施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实现了100%无害化处理。打造了“10分钟文化圈”、“15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启动了电影“人人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促进了城乡居民思想文化交流和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了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

  (二)功能拓展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引领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新方式

  温江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以15万亩的花木产业、有机农业为核心依托,在项目开发和内涵提升上注重突出特色,强化健康养生休闲的品质体现,推进了产业功能不断拓展延伸。一方面,加强与健康产业发展相融合。建设了融药田观光、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为一体的“芙蓉长卷”中医健康养生产业园,打造了集速度赛马、时尚运动为一体的国际马术体育公园,开发了集激情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色天乡乐园,不断拓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运动休闲外延。建设的将水体、公园、绿地、农田、历史文化遗产有机串联的绿道,获得了“国家健身步道示范工程”,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旅游观光之道和发展绿色经济之道,每年吸引120余万人次的游人前往健身游玩。另一方面,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将古建筑、古遗址、特色村落、民居宗祠融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观之中,规划建设了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实景博物馆、鱼凫历史遗址保护区、稻田乡村酒店等以历史文化为背景的节点景观和“连二里市”、“宋家河湾”、“罗家院子”等川西特色文化旅游村,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开发农事活动体验、农耕文化教育、乡村民俗参与等不同主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九斗碗历史文化,在传统节日举办“尝传统九斗碗坝坝宴,看乡厨技艺比赛”等活动,强调保留乡村记忆,引导游客做一次农家饭、推一次鸡公车、踩一次水车,让游客追忆川西平原的古韵民风,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成都平原乡村气息。

  (三)品质提升明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

  围绕高端、品质、特色、创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成为温江区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花木生态本底和川西林盘大田景观资源发展的观光体验农业,充分展示了红枫、紫薇、桂花等1300多种花木产品四季宜人的美景,把封闭式的园林产品变成开放式的农业旅游景观,成为促进温江区花卉苗木产业向彩化、香化、美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力。“春观红枫,夏游玫瑰,秋品桂花,冬赏年宵花卉”已成为温江区独特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风景,实现了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结合大田风光、有机农业开展的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美食文化等活动,以及集聚发展的健康田园乡村酒店群落,大力推动了温江区有机农业的规模化、品质化发展,形成有机水稻、有机油菜种植核心基地5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区县有机种植面积6万亩,成为全市有机农业示范区。温江大蒜、温江酱油、温江酥糖、温江卤肉、温江有机食品等“温江造”特色农产品和“带走温江”、“鱼凫尚品”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纪念品品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14年,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60万人次,年总收入达11.6亿元。

  二、主要举措

  (一)制定科学规划,描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宏伟蓝图

  温江区紧紧围绕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化卫星城”总目标,按照“全域景区”理念,结合区域特色和优势,进一步编制完善《温江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温江区都市现代农业一线一品打造实施规划》等规划策划方案,优化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一区两线九组团”的空间规划布局(即生态旅游区;成青旅游快速通道、光华大道两条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线;花香天府、国色天乡、农科高地、鱼凫田园、幸福田园、滨河绿洲、复兴小镇、瑞泉馨城、西堤尚村等九个特色组团),加快实现一区一业、一线一品、一园一景。从总体定位、主题形象、产品体系、营销战略、发展目标等方面,不断深化和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项规划,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和科学指导。

  (二)完善基础配套,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温江区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落实专项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同时,充分发挥国有公司和担保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建立融资和担保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鼓励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区财政、社会资本和农民参与的多方投入机制。去年,全区筹集11.1亿元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全区道路总里程达935公里,形成了以2条高速公路和9条区(县)道公路为骨架,23条区内支线道路和400条乡村道路为脉络的“六纵六横一绕”综合交通路网体系。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绿道建设,形成了田道相融、江水环绕、自然生态的田园绿色通道180公里。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在乡村重要节点进行植绿补绿,配套建设了节点景观、休憩廊道等,城乡环境更加优美整洁。

  (三)坚持规范管理,构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准体系

  为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规范提升,温江区建立健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教育培训等制度,通过创新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有效形式,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对外宣传、安全保卫、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编写了《温江区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1-2015)》,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推进制度,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加紧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了“乐园休闲”、“乡村度假休闲”、“绿道休闲”、“花卉休闲”4个标准,用标准规范和指导相关景点进行综合整改提升。成立了温江区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按照相关行业标准,开展了全区社会旅馆、乡村酒店、农家乐的等级评定及复核工作,被四川省确定为旅游标准化示范示点县。

  (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竞争优势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温江区坚持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围绕“一区两线九组团”的规划布局,发展农家乐、乡村餐饮、特色苗圃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820余个,其中规模以上81家。建成了以花卉展示、婚庆摄影、运动休闲等为主题的高档乡村酒店45家,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项目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2个,市旅游特色村7个。以国色天乡、星期八小镇、悦榕庄度假区、马术体育公园、临江花海、五月玫瑰苑、开心农场等为代表的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抓好花田喜事、川派盆景大师工作室等创意农业项目发展,初步构建了集平原乡村旅游、大田风光体验、滋补养生宴、科普教育、户外运动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体。

  (五)加强品牌培育,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外影响力

  在发展过程中,针对节庆会展、餐饮美食、旅游产品分类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全区乡村旅游上档升级,已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培育了中国马术节、美丽田园文化旅游节、年宵花卉展、兰花交易会等乡村旅游节庆品牌。打造了温江大蒜、温江酥糖、鱼凫稻香有机大米、佳润园蜂产品、想真五谷杂粮等乡村旅游纪念品品牌,万春卤肉、公平红烧兔、蒙氏叫花鸡等乡村美食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

  (一)“创意”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质提升的关键助推

  创意农业是传统农业向旅游延伸、拓展农业经济的新途径,其特点和优势在于能够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条,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温江区通过不断优化生态基底,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农耕文化为底蕴,民俗文化为特色,生态文化为时尚,乡村风情体验为亮点,围绕花卉苗木、有机农业、特色乡村等主要资源,用创意的手法、创新的思路,让游客在农业旅游中体验新奇、刺激、时尚等现代休闲娱乐元素,形成“生态基底—创意农业—乡村旅游”良性循环的产业格局,把温江区打造成集乡村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健康之都”。

  (二)政府统筹是休闲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发展休闲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需要地方政府的宏观引导与大力支持。在发展之初,需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因地制宜地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分阶段确立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组织项目落地实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环境打造提升,引导鼓励企业建设示范性农业园区、基地,积极举办相关节庆活动,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此,温江区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范围,对休闲农业企业在审批、办证、地租和产业化设施等方面进行优惠和扶持,科学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同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率先探索实施“两股一改”,坚持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引进社会资本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推进土地流转,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了土地资源要素保障。

  (三)休闲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以农民为主体

  创意农业起源于农村,农民是唱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台大戏的主角。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坚持以农为本、农民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创业,拓展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温江区区坚持把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效益与实现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一方面,围绕提升能力素质,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订单式和储备式培训,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认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农家旅游经营活动,使休闲农业与休闲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同时,不断加强川农大、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等在温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合作,大力培训各类高层次、高素质的休闲创意农业技术人才,鼓励属地企业和事业单位通过多种渠道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共同开发休闲农业资源,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加强组织引导,扶持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合作富民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协会+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模式,鼓励农民采取土地租用、入股等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创建,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从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经营管理单一模式,向多种经营管理模式转变,确保农民稳定就业和增收。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