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需加强技术装备支撑 让农民从产业链中获得更多利益

2017-08-06 00:00 来源:新华网 编辑:赵宇恒

  新华社信息郑州9月12日电(记者马意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朱明近日在河南驻马店召开的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论坛上表示,农业要成为有效益的产业,农民要实现体面地工作,农村要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家园,需要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产地建设为基础,以技术装备为支撑,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以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支撑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同时,积极开发农村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国务院2012年12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其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业转化率和附加值;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支持农产品加工装备改造提升;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

  在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方面,要求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建设健全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等标准体系建设。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朱明表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这说明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清洗、分选、干燥等产地初加工装备及粮食、畜产、果蔬等领域食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撑。”朱明说。

  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设施装备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即在农产品收货后进行的首次加工,使农产品性状适于进入流通和精深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环节。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朱明表示,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四化同步的重要平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具体体现。

  “目前我国迫切需要改变产地加工技术装备落后的现状,借鉴国外经验、强化自主研发,加速产业现代化步伐。”

  他建议,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

  同时,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引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应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

  “为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资金,比上年增长66.7%,实施区域扩大到20个省区市,在320个县扶持14843个农户和2460个专业合作社新建初加工设施共2.4万座,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30万吨、果蔬贮藏能力66万吨、果蔬烘干能力83万吨。2016年继续安排10亿元资金用于初加工设施补助。”

  实际效果显示增值效益十分可观。以吉林某合作社建设的果蔬通风库为例,其收购马铃薯价格为0.38元每斤,贮藏4月左右,售价为1.3元每斤。

  另据宁夏固原原州区石庙村农户介绍,2007年该村因为缺乏储藏设备,马铃薯最多一家损失3万斤,现在因为新建设施,农民心里非常踏实。

  农产品精深加工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是富裕农民、促进工业、统筹工农业、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柱。“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工业思维发展农业,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

  朱明建议,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

  我国城市居民对加工预制菜肴的需求量大 应推动主食加工工业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食品消费理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朱明表示,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餐食品正在向生产的工业化、供应的社会化、营养的多样化和消费的便利化方向发展。

  “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城市中约有70%、农村有40%的米面主食依赖市场供应。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对加工预制菜肴的需求量很大,每天约5万吨左右,占其消费总量的10%,但目前市场可供应的工业化产品不足1%。”

  他表示,以馒头、面条、大米为主的米面主食产业经济总量在1万吨左右,加上正处于上升期的菜肴主食,未来全国主食加工业经济总量将超过2万亿元。

  伴随城乡居民实物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快速变化,人们对于满足一日三次基本能量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食品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的要求日益迫切,因此促进主食加工工业发展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国外经验,由食品加工企业或者中央厨房生产的‘即食、即热、即烹、即配’预制主食,不仅直接面向个体消费,学校、单位食堂、部队及社会餐饮服务行业都将是庞大的消费群体。”

  据估算,一个规模餐饮集团如果将共性加工环节:清洗、切分、配料、酱、卤、煮等转移到中央厨房去做,仅从劳动力、门店租金上就可节约30%左右的经营成本。

  因此未来我国主食加工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市场前景广阔。

  朱明表示,建议农业相关部门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一批带动力强的示范企业,推动实施开发性金融支持主食加工业发展等项目,同时宣传推介一批主食加工知名品牌,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技术和装备。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让农民从产业链中获得更多利益

  “新形势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中获得更多利益。”朱明表示,当前提倡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之前的农业产业化、贸工农一体化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强调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只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称得上是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地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起点,也是重要载体。但是当前产地建设滞后是制约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大量的农业生产在种养环节没有考虑加工转化,没有考虑农业的功能拓展,产销容易出现脱节。由于产地预冷分选包装和冷链物流设施贫乏,加工企业缺少专用原料基地,农业电商等新型业态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因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首先要转变观念,突破农村只从事第一产业的传统意识,加大优质原料基地、产地初加工、产地市场、休闲农业等建设力度,从而体现“产地”在产业融合中的核心地位。

  朱明建议,应大力鼓励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优质原料基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或合作组织间的对接从简单的产品收购向育种、种养、加工、营销、物流配送等农业全产业链环节延伸,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可溯源,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同时以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加快农业内部融合发展,净化产地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和产品基础质量。

  同时,应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后初加工设施装备建设,特别是加强田间地头预冷、产地干燥和保鲜等关键环节,扩大补助范围和规模,推进产地农产品储藏、保鲜等产后初加工项目建设。“这应该作为农业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建设内容,是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建设的通行做法,也是利乡利城、利农利工、利国利民一举多得的好事。”

  最后,随着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迫切需要专门的集散场所对农产品集中、商品化处理和批发交易。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产地市场建设,下一步还应该加大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业态,构建“田头市场+电商+城市终端配送”等多种营销模式,利用互联网+农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