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本网专稿 详情
葛柏林——逐梦最美农场的垦荒人
  •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 编辑:刘梓宪
  • 2018-12-07 00:00:00

葛柏林——

逐梦最美农场的垦荒人

本报记者钟欣 骆玉兰

 

 

 

 

①30多年的辛勤耕耘,小树已经成林。他看着这些树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

    ②葛柏林在和工人交谈。

葛柏林的老伴是北京知青,她几十年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

    本报记者戴军摄

 

   43年前的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几名身处北大荒农场的知青一边赏月品酒,一边畅谈理想。有的说想当干部,有的要当作家,有的要当警察。其中有位青年满怀激情地说:“我想拥有一片土地,自己耕耘,自己收获!”话音刚落,其他人大笑:“你这是做梦,土地是国家的,怎么能让你拥有?怎么能让你自己耕耘自己收获呢?”

    43年后的今天,这位被同伴戏称做梦的“痴人”,真的实现了他的梦想:在三江平原腹地,建起了拥有耕地7000亩,林地3000亩,湿地1000亩,总经营面积1万多亩的现代化家庭农场。

    他就是黑龙江农垦八五九农场“家庭农场”场长葛柏林。他是我国第一个自费进口大型农机具的农户,自费保护湿地第一人、“全国十大种粮标兵”;他创办的圈河家庭农场被称为“中国最美家庭农场”,被评为AA级景区。

    11月的北国已是滴水成冰,黄昏的圈河农场美得如梦如幻,宛若世外桃源般宁静安详。年逾七旬的老葛踏着柔和的夕阳走来。在从容的讲述中,我们仿佛回到那敢想敢试的激情岁月,看到梦想如何在奋斗中一步步实现。

    逐梦——

    “我们不能一直穷下去!”

    1985年,对葛柏林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这一年,38岁的葛柏林已经当上八五九农场最大分场的场长,管着10多个生产队,并被列为场处级后备干部,组织上正准备送他去柳河干校深造。在外人眼里,从连队农工、统计员、排长、连长、指导员、农场分队队长到分场场长兼党委书记的他,仕途一帆风顺。很多人以为他会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然而,此时的葛柏林却做了一个让周围人瞠目结舌的决定:辞职!

    “当时引起的轰动可大了。”葛柏林笑着对记者说,“辞去公职在当年是天大的事,周围很多人都劝我放弃辞职。”

    当被问到当初为何要坚定辞职办家庭农场时,葛柏林说了两个词:愿望、使命。

    党和国家对垦区建设一直高度重视,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开发建设肥沃的北大荒。1947年,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要指示,一批荣复军人来到北大荒,创建了宁安、赵光等第一批国营农场,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

    在新中国的农垦史上,1958年的“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宏大事件。1958年,党中央在祖国的西南角成都庄严地通过了一份历史性决议——《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随后,王震将军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之后,由大批支边青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城市知青组成的百万大军相继投身垦区开发建设,在亘古荒原上创造了人类垦殖史上的奇迹。

    八五九农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立,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之路。1968年7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葛柏林作为东北农垦总局转业官兵子弟,从佳木斯来到三江平原深处、乌苏里江畔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二十三团,即现在的“绿色米都”——建三江垦区八五九农场。

    那时,知青们都住大宿舍,吃食堂,经常是酸馒头、白菜汤。有一首知青自编自唱的歌这样唱:汤汤汤,革命的汤,早上喝迎朝阳,晚上喝汤夜里忙……“那时我就想:北大荒地广人稀,物产丰富,鸡鸭鱼肉应该有的是,为什么不能吃得好一点,一天非得喝汤呢?”葛柏林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葛柏林已是八五九农场十队队长,经过几年努力,十队1983年大包干成功,年盈利100万。当年十队职工发的奖金等于干10年的工资,排在了黑龙江垦区1000多个生产队的前三位。葛柏林本人也当选为垦区劳模。

    “遗憾的是,在分钱时却吵起来了,分得少的人认为别人对他有偏见,分得多的认为自己干得好拿的还不够多,都不满意。”葛柏林说,“奖金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大锅饭式的大包干,不能使每个人在黑土地上的劳动付出直接和收入挂钩。”垦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哪里?葛柏林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和寻觅中……

    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中央文件点燃了葛柏林心中一直以来的梦想,他感到机遇来了。

    “我从1968年下乡后一直在基层工作,熟悉生产情况,积累了一定的种管经验。”葛柏林说,“第一代北大荒人吃尽了苦头,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还是未能摆脱贫穷,我们不能一直穷下去!”

    就这样,在1985年风雪弥漫的早春,当人们还在议论着葛柏林的得与失时,他和为了支持他事业而辞去小学校长的妻子林莉,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开着贷款买的农用拖拉机,拉着木制的大爬犁,带领6位同做创业梦的员工,顶着飞舞的雪花走向荒原深处,开始了逐梦之路。

    启航——

    不畏艰险踏平坎坷路

    带着梦想的葛柏林向荒原深处的别拉洪河畔(圈河)挺进,在距场部20公里的荒原上安营扎寨。圈河开发性家庭农场在改革的大潮中诞生了,梦想在这里启航。

    “生活费、生产费自理,土地到户、机械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的家庭农场模式,意味着习惯了“起床吹号,上班吹哨”的北大荒人,要成为投入、生产、利益和风险自担的主体。

    创业之难,超乎想象。

    拖车的翻斗上用四根棍支一个棚,就是“家”,灶台是用泥巴垒的,喝水只能去附近的泡子里舀……

    春天,葛柏林带着职工每天在荒原上过沼泽、穿荆棘,勘查土地、划定涉水线,雨天排水晴天修路。夏季,烈日炎炎,拖拉机发动机散发的高温把人烤得汗流浃背,还要穿着长袖厚工作服防蚊虫叮咬,身上被捂出了痱子,一片片红肿;冬季,寒风刺骨,饿了啃一口随身带的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渴了抓一把雪塞进嘴里,棉衣棉裤被刮得四处开花,脸上手上也布下了条条血痕。

    “头一年开荒,吃的全靠从家里往开荒点运。有一次下大雨,都下冒烟了,四周一片白茫茫,我们被困在翻斗里六天六夜出不去,别说菜了,连粮都断了顿儿。”葛柏林对记者说。

    自然的困难,还能克服。但是在头两年的时间里,主要是开荒,没有收入,只有支出。其间,有些职工承受不住压力,抬屁股走人了。

    “那时我们地不好、钱不多、物没有。”葛柏林说,“感觉当一个家庭农场场长,远比当分场场长难多了。”

    上场部办事,见到葛柏林的熟人都会大吃一惊:咋没了人样呀?亲朋好友、老领导都心疼地劝他:“柏林,趁现在没陷得太深,把家庭农场转手他人吧!”葛柏林固执地摇摇头。

    就这样,通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拼搏,他和职工开荒地5000多亩。

    家庭农场这个农业生产的创新组织形式,从诞生那天起就饱受争议。当时轰轰烈烈的个体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讨论,把家庭农场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加上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惯性,好多人认为办家庭农场是走资本主义邪路的急先锋,挖了社会主义墙角。

    1988年,各生产队兴办的家庭农场奉令解散,重新吃上了大锅饭。葛柏林家庭农场的员工们,原先都是生产队的骨干,都纷纷回原单位上班。

    一些亲戚朋友也劝他“洗脚上岸”,时任农场场长的何忠泽好心劝道:“柏林,别干了,回农场当副场长吧!”

    “每个人成功之前都要经历长时期的孤独与磨难,我没有放弃。”葛柏林说完这句话,他的老伴林莉给记者讲了当时的一件事。

    最难时,打下的粮食必须上缴,在农场挂个账却不给钱,这边职工过日子、吃饭、准备下一年生产都急等钱用,人都要被逼疯了。“1991年冬天,我们缴完任务粮后,又装了两车粮往附近的粮库送,打算卖点钱过年。结果还没到粮库,就被农场商业科的人给抓住了。农场那时欠我们的粮款多达12万元,我们手里却分文没有。”林莉说。

    改革开放的大潮不可逆转。暂时的困难,终将被改革的春风吹散。

    在很多人迷茫的时候,葛柏林选择了坚持。他说:“当时国家对家庭农场虽然没有具体的政策,但城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始终没有变。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只要城里有个体户,家庭农场就不能散。”

    “即使在前进的路上倒下,也能为后人提供失败的教训。如果此时放弃,对上对下都没有交待。”作为我国家庭农场第一批实践者,作为共产党员,葛柏林坚定向前。

    正是基于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坚信和对农垦事业的使命感,身为北大荒第二代开拓者的葛柏林选择继续默默耕耘,积蓄力量。

    进取——

    抓住机遇做大做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并非一帆顺风。1992年岁首,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如春风吹过,让犹疑的人们梦醒,认清了不改革就不可能有发展,而“发展才是硬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92年春天,北大荒的家庭农场终于摆脱下了紧箍咒。“当时的分局领导张广勤、农场场长王道明大年三十来到我的家庭农场,传达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葛柏林笑呵呵地说,“当时我们几个一起吃年夜饭,室内零下18度,大家都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可心里却像燃着烈火一般,可激动了!”

    南巡讲话和垦区各级领导的支持,给了葛柏林极大的精神鼓舞。他卸下包袱、甩开膀子、脚踏实地,把撂荒地种满。

    1996年垦区拍卖“五荒”,家庭农场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此时的葛柏林已经认识到:家庭农场不发展、没规模就留不住人才,拴不住人心,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把家庭农场做大做强!

    说干就干,他动用一切亲朋好友关系,通过贷款、高息融资等多方筹集资金,购买30年使用权的“五荒”地5000亩,并立即开荒、排水、围堰。

    认识到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他投资48万元购买了纽荷兰公司生产的M160大型拖拉机,成为我国第一个购买进口大型农机的农户!第二年,根据生产的需要,又买进了一台菲亚特拖拉机。

    现在,他的家庭农场已有拖拉机、播种机、喷药机、割晒机、扬场机、输送机、深松机等30多台先进农业机械。在整洁宽大的机库里,老葛抚摸着这些熟悉的农机,就像面对一个个老朋友一般。

    2003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北大荒垦区进入黄金发展时期。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家庭农场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坚守,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要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我的家庭农场是搞不起来的。”葛柏林说。

    由于前期的农田基本建设打下了好底子,在生产中注重农机具配套,加上科学种田措施得当,葛柏林的家庭农场抵卸自然灾害能力强,取得了农业的大丰收。圈和家庭农场年产粮豆可达3000多吨,够装一列专列,可以解决城市两万余人的口粮。

    2003年,葛柏林被评选为全国首届十大种粮标兵,是全国农垦系统中唯一入选的。

    荣誉面前,他清醒认识到:这与员工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分不开的。

    在圈和家庭农场共有5名党员。其中一个叫杜德生,负责家庭农场的全面管理工作,员工们都称他为“场长助理”;另一个叫田明,开拖拉机,负责检查作业质量及后勤保障工作,员工们称他为“大总管”。每逢遇到经营管理中的大事,葛柏林都要和他们商量。这两名党员一方面做农场政策的解说员,鼓舞士气,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做员工的代言人,反映员工的意见和要求,理顺情绪,形成合力,在员工中颇有威信,保证家庭农场高效运转。

    葛柏林觉得在自己的家庭农场成立党支部十分必要,于是他向农场党委提出了申请,这与农场党委的想法不谋而合。加强家庭农场建设,不但要在资金、政策方面对家庭农场进行扶持,更要在政治上巩固家庭农场的地位,让家庭农场经济上有作为、政治上有地位,二者可有机结合起来。

    2003年,葛柏林家庭农场党支部成立了,该支部也是八五九农场唯一一个家庭农场党支部,支部成员5人,支部书记为葛柏林的爱人林莉。支部配有专门的办公室、会议室,制定了组织机构、党建制度、工作流程等,并以图版的方式全部上墙。

    支部制定了“3232支部建设工作法”,即“三个强化”,强化学习、强化素质教育、强化技术本领;“二带”,带头讲党课、带头推进发展;“三提升”,提升党员素质、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提升企业知名度;“两做”,做合格党员,争做优秀党员。

    葛柏林深有感触地说:“员工队伍中有党员就是不一样,党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队伍有了核心,有了凝聚力,干活标准高、质量好。”

    再出发——

    乌苏里江畔寻梦农旅融合

    “哪儿的黄土不埋人?这里已是我的家园。”当记者问到年老后是否会回到浙江老家时,葛柏林给出了这样的回答,透出北大荒人对第二故乡的挚爱之情和建设北大荒的壮志豪情。

    当年安营扎寨办农场时,他就发现曾经郁郁葱葱的林海,逐渐变得光秃秃。从事多年农业生产的他很清楚森林对农业的重要性。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他立下一个宏志:一定要还上这笔生态账!“我的家庭农场不但要承包一块土地,栽种一片树木,更要保护一方生灵,美化这片土地!”

    从此,伴随开荒种地,葛柏林也不忘植树造林。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退出3000亩地,种下了红松、落叶松、钻天杨、青冈柞、黄菠罗、核桃楸等多种树木近百万株。现在,这些树已长大成林,一片郁郁葱葱。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垦区出现二次开荒热。有人盯上了圈河家庭农场旁边的近千亩原始湿地,挖掘机突突突地开进来了。葛柏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前去劝说,人家不理睬,反问他:“不开荒我咋挣钱?”“那我用好地跟你换!”就这样,葛柏林少了200亩已开好的良田。他不但不后悔,还自费投入资金12万元,雇来挖掘机,沿湿地外围堆起一圈高高的土坝,把湿地彻底保护起来。这1000亩湿地成为我国第一个由个人自费建设的保护区,葛柏林成了自费保护湿地第一人。

    现在,湿地内水丰草茂,野生动物品种、数量逐年增多,进一步优化了家庭农场的生产环境。为了让人们感受到北大荒的原始风貌,老葛在湿地内建了观光栈道,成为圈河家庭农场景点之一。今天的圈河千亩湿地,不仅是一道诗意的风景,更保护了万千物种与一方水土。

    2008年早春,冰雪还没有融化,已过花甲之年的葛柏林选择再出发,迈向创业新征程。他一头扎进乌苏里江畔的东安镇,在祖国的最东端追逐农旅融合的梦想。

    如今,走进乌苏里江畔的橡树园,只见一湖碧水映入眼帘,遒劲古朴的橡树千姿百态,树影倒立在清澈的水中。一条蜿蜒的白色小路隐没在树林深处。寻路走去,几栋欧式小别墅掩映在树丛中,宛若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葛柏林笑着对记者说:“我这园子怎么样?很漂亮吧!”曾经,江边这一片300多亩林地遭人为破坏,上百年的青冈柞被当烧柴砍走。“看到后很心疼,就琢磨要做点什么。”说起橡树园,葛柏林打开了话匣子,“建设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条件艰苦,仿佛又回到了1985年艰苦创业时期。”

    清垃圾、平沙堆、建住房,把老河、洼塘改造成湖,在里面放养这一带有名的鳌花鱼。经六年努力,倾家庭农场之财力,终于建成了鳌花岛橡树园。

    “在新时代,我们家庭农场也要与时俱进,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葛柏林说,“圈河家庭农场不仅要产粮,还要营造美丽的环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今,圈河家庭农场庄园和橡树园合并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级景区。

    “我们的家庭农场有大湿地、大农田、大农机、大森林,符合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全中国找不出来第二个。”葛柏林充满自豪地说。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葛柏林的家庭农场正是广大垦区走在改革开放之路上的一个缩影。

    树高千尺根扎大地,饮水思源不忘初心。葛柏林对记者说:“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北大荒广袤的黑土地,给了我报效国家和美丽祖国大好山河的平台与机会,我要为国家、为农场留绿水青山,只要生命不止,就为美丽中国建设奉献不止。”

    从梦想的开始到美丽家庭农场的建成,整整四十三年!从风华正茂的下乡知青到如今的古稀老人,从下乡时顿顿白菜汤到现今的小康生活,抚今追昔,葛柏林感慨万千。迎着清晨乌苏里江上喷薄而出的绚丽朝阳,葛柏林连说了三个幸运:“我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幸运能参加北大荒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幸运这辈子干了自己最喜欢干的事!”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