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拓——
追求“长丰”的种粮管家
本报记者钟欣 杨梦帆
|
①薛拓正在组织农机手进行播种。 |
|
③薛拓冒雨与村民交流试验田种植技术。 |
④薛拓与合作社社员讨论明年的生产计划。
本报记者戴军摄
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派省会城市的繁华景象。然而,多年前的这里还是片片农田,年轻人纷纷涌向西安市区发展。而1960年出生于长安区斗门街道中丰店村的薛拓,却对故乡的土地爱得深沉,一直坚守至今。他多年的心愿就是种好家乡的地,带领乡亲们致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薛拓在关中平原腹地这片热土上付出心血和汗水,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土地托管之路,实现粮食种植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作为当代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他的梦想是让土地托管花开全国,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敢想敢试自费进修的新农民
40年前的陕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1982年,改革开放全面起步,时任中丰店村团支部书记的薛拓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他开始了带头致富的尝试。发现城里人喜欢买花,他觉得这是个商机,于是在自家田地搞起了花卉种植,并在1982年创建了长安沣河月季园,带领周边农民种植花卉上百亩。
薛拓从不安于现状,他认为在农村这片广阔的沃土上有很多发展机遇。敢想敢试的他将自己的一个个新想法付诸实践之中。栽下葡萄,种上猕猴桃、西瓜……“各种水果、菌类、中药材,只要是地上能长出来的,我基本上都种了个遍,种过作物的种类和数量连我自己也统计不过来了。而且,我还搞过养殖业。”薛拓笑着回忆起当年的各种尝试。
即使是这些“小打小闹”,做起来科技含量也不低。薛拓意识到基础理论差已成了前进道路上的一道坎,自己需要学习。于是,在1986年,刚刚当上父亲的他在家人的支持下,自费来到西北大学的生物学系进修学习。
别人学习4年,这位来自农村自费学习的学生偏要学习5年,就为了多汲取知识。别人可以全身心扑在学习上,他还要忙活种地,照顾家里。但这些都不能影响他求知的渴望。
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薛拓很感谢那段充实的学习时光。他要用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面貌,让父老乡亲的钱袋子鼓起来。他模仿学校实验室的模样,在村子里办起了西安长丰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重点研究花卉、食用菌培育和小麦育种。
上世纪90年代,在庄稼院里建研究所还是件新鲜事情,吸引了不少大专院校的老师和专家到中丰店村参观。薛拓对记者说,当时,专家们从这些简易的瓶瓶罐罐中深切感受到了我们农村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渴求,所以对庄稼院里的育种研究提供了很多帮助。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些探索的过程,让薛拓受益匪浅,不断成长。
田间实践写入“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最早始于农村,而农村改革是从土地经营体制的变革开始的。四十年,倏忽一瞬,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我国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每到播种、收获等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种田成本也在攀升。
农民的就业渠道拓宽了是好事,可是村里的地谁来种呢?如何才能不让土地撂荒、把地种好?爱思考的薛拓又开始琢磨这些现实问题:“谁来种粮食是个大问题,怎样让土地增产增效?怎样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我要做好这件事情。”
2005年,薛拓创办了陕西长丰种业有限公司,公司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品种。他将良种推荐给周边农户,还为农户提供化肥、农药,同时在公司的良种繁育基地内陆续使用一些先进农机设备。一些农户对此看在眼里,开始主动找到薛拓,希望帮忙施肥、打药或协助收获。
就像当年小岗村的大包干闯出一条农村改革新路一样,薛拓在关中平原上也开始了勇敢探索的“征程”:从最初为农户提供良种、肥料等农资产品,或是提供播种、除草、喷药、收获等部分环节的农机作业服务,一直到提供全过程的“打包”服务。“农民把土地托付给我,让我帮忙打理,那就叫‘土地托管’吧。”薛拓说。
2008年,在陕西省农业厅以及长安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支持下,陕西长丰现代农业托管公司正式成立,薛拓的团队对长安区5个乡镇15个行政村3800户的1.61万亩土地实行集中托管,通过规模化、现代化种植实现种好地、多打粮。
托管的土地实行良种、化肥、耕种、灌溉、防虫、除草、防病、收割、粮食收购“九统一”,从而实现了粮食产量、农民收入、机械化效率、农机户效益、科技兴农水平、劳动生产率、水电设施利用率的“七个提高”,实现了粮食成本、农资用量、机械化成本、水电设施投入的“四个降低”。
2010年,薛拓在灵沼街道成立了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农机具152台(套),总价值在1000万元左右,在粮食生产的耕、种、管、收环节全面实现机械化。
“虽然刚开始推广土地托管时也遇到有的农户不配合、不接受的情况,不过后来的发展情况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更重要的是,现在好多人都来学习这种模式,不仅有国内的,还有国外的。我这里来过非洲的研修生、越南农业部的官员,还有国际粮商……他们对这个做法也表示肯定。”薛拓骄傲地告诉记者。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种小麦为例,托管之前一亩地的农资投入大约为210元,加上播种、灌溉、打药和收获的人工投入至少300元,种一亩地的花费至少要510元;托管后一亩地农资投入190元左右,各环节农机作业成本总计不超过250元,一亩地成本不到440元。关键是托管后由于都是专业化种植和管理,亩产小麦比托管前可提高200斤,达到千斤左右的产量,多产粮又增收。
长安区灵沼街道里兆渠村的张卫刚和张革红都是土地托管的受益者。他们把土地交给了“种粮管家”薛拓打理,发现种田成本下降了,粮食产量提高了。自己真正当起了“甩手掌柜”,还可以外出打些零工。
“我在外面跑运输,家里的四五亩地还真是顾不上,把地交给老薛后就不操心了,粮食产量还提高了不少。”张卫刚对记者说。
薛拓告诉记者,近年来在长安区已累计托管粮田20多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他坚定地认为,土地托管是继土地流转后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一种发展趋势。两年前,他牵头成立了土地托管联盟,通过这一平台结交全国各地对土地托管感兴趣的农人,彼此交流合作,让土地托管在更多的地方开花结果。
作为现代农业之路上的一名探索者和实践者,今年是他探索土地托管的第十个年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土地托管现在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很多种植企业、粮食生产经营大户、农资经营大户参考我们‘长丰’的经验在发展。我听说全国土地托管面积5万亩以上的已经有100多家。而且,发展土地托管还被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老薛颇为自豪地说。
“全国十佳农民”的新探索
年复一年深耕这片关中沃土,薛拓被农业部多次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他的土地托管实践更是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2016年底,薛拓当选为“全国十佳农民”,成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楷模。在揭晓仪式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代表农业部,将一块写有“种粮管家”的奖牌和“全国十佳农民”证书亲手颁给薛拓。
这个称号对于薛拓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压力。“这是国家对我粮食生产工作的认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把粮食生产做得更好,探索出更多新模式激励带动农户,这都是日后我要考虑的问题。”他说,“规模化种植才可以实现机械化作业,这些都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粮食全面增产的基础。每亩多产百八十斤粮食,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来说,产生的作用将不可估量。”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放活土地经营权政策的出台,薛拓对规模经营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2017年,他遇到了一个好时机——长安区五星街道胡家寨村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胡家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胡家寨村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理事长胡志军找到老薛。
“几年前,村里的小麦发生病虫害,薛拓就过来帮忙打药,这一来一回的接触中就逐渐熟悉了。村里的1100亩土地需要统一进行管理,他是个理想人选。”胡志军告诉记者。
薛拓当机立断,与胡家寨村紧密合作。
胡家寨村用土地入股,长丰公司用种子、肥料和从耕到收的农机作业服务入股,所得收益由合作社同公司按股份分红,合作社提取10%的发展基金后同农户按入股土地面积结算,从而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达到村民、合作社和公司三方共赢。
薛拓表示,下一步他会继续把产业做强,将生产的优质强筋小麦进行加工,让市民吃上更优质安全的面粉,延长产业链条,打响陕西“长丰”这个农业品牌,不辜负自己“全国十佳农民”的称号。
初心不改奋进新时代
今年10月中下旬,天空下着连绵的小雨,年近60岁的薛拓带着30多名农民在长安区杨庄乡营沟村的地里面加紧播种小麦。据薛拓介绍,这片300亩试验田是公司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优质小麦品种的展示。
“希望种粮的效益能更高一些,所以好品种十分重要。”薛拓想要干好农业的初心不变。他告诉记者,当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也大,所以对农业的未来还是信心满满。他不仅自己要继续带领大家用好土地、种好田,还把爱人和儿子都拉到了干农业的队伍中来。
老薛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话不太多,可说起地里的活,他的话匣子却打开了。“我这几天太忙了,既要把收获的玉米晾晒烘干,然后还得盯着小麦播种,现在胡家寨村的土地也已经被翻耕过一遍了,还要抓紧进行播种。这两个村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每天基本上都是一大早就得出门……”
自己坚持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近两年,为了购买3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薛拓贷款200万元,借了7个房产证,跑了两个月。“有了这几台拖拉机,深耕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完全不同了。”他对记者说。
多年来,在很多人升级自家轿车的时候,老薛却在不断升级合作社的农机装备。同龄人开上了进口轿车,他那台行驶了9年的汽车依然相伴如初。如今机库里的农机具价值已达1000万元,可他还是不满意,计划继续购进新农机以及面粉加工设备。薛拓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像我这样舍得花钱买机器的人,在陕西可能也找不到几个了。钱要花在刀刃上,这些大机器都是我们种好地的好帮手。”
“大智若愚”这四个字是薛拓的员工王林对他的评价。1994年出生的他,从事农业也有4年时间了,他十分佩服薛拓精准的判断力:“有时候表面上感觉他很糊涂,但其实他的思路特别清晰。他提出过不少意见,我们最初都觉得不可思议,最后发现他的判断基本上都是对的。”
去年秋天每斤玉米售价是5角8分,行情不算太好,公司员工都建议他在地里直接出售。但薛拓不同意,他执意把玉米拉回合作社进行烘干再售出,最终的结果是每斤玉米的售价达到了8角6分。
时至今日,薛拓的老朋友张宝贵和他有30年的交情了。从薛拓一开始搞土地托管时,张宝贵就坚决支持。“他热爱农业,肯动脑子,还敢于创新。我相信他。”张宝贵认为,薛拓组建公司对粮田实行土地托管,是解决土地大包干后农业小生产经营方式与农业现代化矛盾的一个创造,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前提下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实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和保障国家食品战略安全的创举。
在合作过程中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胡志军也经常夸赞薛拓:“薛拓时常会过来查看地里的情况,他很有耐心,是个实干者,更是种地的行家。”
困难再多,乐观的薛拓也绝不会低头。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头人,他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农民的传统含义,用实际行动让农民这一职业更有底气、有魅力。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排头兵,他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探索了新路子,让更多的人们看到了农业这个产业有奔头、有未来。作为农村改革创新的先行者,他引领创造新业态、新机制,让农村这方热土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人如其名,开拓进取似乎是薛拓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质。“现在农业农村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我想象的那种模样,要往前走不能靠嘴,而是要靠行动。现在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要继续努力种好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提升我们农民的幸福感。就像习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新时代,我会为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奋斗。”薛拓对记者说。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