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
引水入村的当代愚公
本报记者李锐
![]() |
①黄大发站在“坡改梯”水田边。 |
![]() |
②悬崖峭壁边的大发渠。 |
![]() |
③黄大发给村小学的学生们讲述修建大发渠过程。 |
④黄大发捧起大发渠的溪水。资料图
在黔北莽莽群山深处,有一个被层峦叠嶂的山峰遮挡的小山村。千百年来,他们因缺水而穷。引水入村是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的期盼。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个普通的农村大队长带领村民,用钢钎、锤子、风钻在峭壁悬崖上凿出了一条“天渠”,让潺潺渠水流进了昔日的贫困村,涓涓清流浇灌着山里人们的幸福生活。
36年的时间,成功开凿的“生命之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绵延9400米,滋润了途中的3个山村。村民用朴实的语言称它为“大发渠”,感谢他们的“头雁”——贵州省遵义市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老支部书记黄大发。
为了吃上大米饭开启漫漫修渠征程
位于播州区西部灵宝山下的草王坝村海拔1250米,属于喀斯特地貌,地面只有一层薄薄的土,下面全是石头,留不住水。没有水,村民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在上世纪60年代,全村老少爷们儿靠天吃饭,只能种玉米、小麦、大豆这些耐旱作物,全村一年收成有五六万斤粮食。这些粮食连半年吃的都不够,就更别说吃大米饭了。”黄大发回忆道。
缺水,成了压住解决村民温饱问题的“大山”。因为缺水,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因为缺水,村民只能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的“苞沙饭”难以下咽,这就是餐桌上的主食;因为缺水,村民要来回走两个小时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争水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
黄大发13岁时,父母先后离世,成了孤儿的黄大发吃百家饭长大。对于贫穷,黄大发比旁人更有深刻的体会。坎坷的经历造就了黄大发坚强的内心和韧性十足的性格。
对水的渴求也成了黄大发幼年记忆的一大痛点。他对母亲最深的记忆是站在水缸旁,母亲一次次嘱咐他:“用多少水,舀多少,不要浪费。”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世代相传的民谣充满了心酸和无奈。1958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被任命为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从这一刻起,这位朴实的汉子有了摆脱贫穷的决心,他要报答乡亲的恩情。“从我当大队长那天起,我就想着怎么才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黄大发知道,他有了要用一辈子去完成的人生目标。
黄大发对缺水宣战,开渠引水从这一刻开始。“穷根儿在于水,只有引水入村,乡亲们才能摆脱贫穷,吃上大米饭。”当年,听说新上任的大队长要修渠引水,村里人都觉得黄大发是在做梦。“祖祖辈辈的草王坝人日日夜夜都想着水,希望有水让庄稼有好收成,能吃饱,有大米饭吃。那时的人都淳朴,虽然觉得我有这个疯想法,可仍然跟着我干。”黄大发说。
1963年,全国正在以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红旗渠”精神为学习榜样,黄大发组织的修渠工程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被时髦地命名为“红旗水利”,想打造一条遵义的“红旗渠”。
说起来事情很简单。草王坝村西侧有一条河叫螺蛳河,只需将流经几公里之外野彪村的河水引过来就能解决困扰草王坝村千百年来的难题。可就是这几公里的距离,那水让人可望不可及。螺蛳河河谷纵深,两岸的悬崖峭壁像一把锋利的刀,割断了草王坝村的引水路。
黄大发带领村民,为了梦想,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修渠之路。虽然村民热情高涨,但最终得到的却是失望:因所选渠址海拔太高,超过900米;修渠不懂技术,测量靠竹竿,检查水平靠人眼;缺乏建材就用黄泥糊勾缝。诸多因素汇集在一起,渠是修通了,但水渠高,水源低,水量小,最终水没过来,唯一成功之处是开凿了灵宝山中段的隧道。
为了引水,这条渠烂了修,修了烂,十几年的劳动,六万个工日,河水仍然没有进村。希望之火在一次次重复的劳动中逐步削弱,上世纪70年代沟渠被废弃,草王坝人的希望破灭了。
这条渠在原遵义县水利局局长黄著文看来,失败几乎是注定的。“要跨过500多米高的悬崖,要开山打炮;前半段即使挖成沟,因为是沙地,没有防渗材料,就是挖了水渠,水也会渗漏;技术、财力都达不到,当时肯定是不行的。”他说。
学技术找资金豁出命把水引进来
时光在一分一秒前行,草王坝村却仿佛静止一般。村里还是缺水,村民还是贫穷。村里的老人至今仍记得在那个年代,有一个人时常望着大山,目光仿佛能透视看到那条河里的水。
黄大发一直在苦苦地思索:要引水成功,技术是关键。可是,村里穷,又没有技术人员。怎么解决技术问题成了他的一块心病。1989年,年过半百的黄大发主动到枫香区水利站跟班学习,他决心学好技术,再带领乡亲们修渠。在学习期间,他白天跟随技术人员奔波在工地,学习地形测量、图纸设计、工程施工,晚上拿着字典学习文化。这一学,就是3年多。
1990年,贵州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草王坝颗粒无收,全村面临严峻考验。这时,黄大发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再次修渠。
寒冬腊月,冰天雪地。黄著文至今仍记得当时的场景:“黄大发在我家门外等我。我回来时,看见他磨破的解放鞋满是泥浆,露出的脚趾头冻得发紫,单薄的衣裤上结着冰霜,脸色铁青。整个人变得我差点没认出他来。”
当时,播州区还是遵义县,全县每年只有20多万元用于水利设施建设。600多个行政村几乎都需要修建和维护水利设施,都眼巴巴地指望着这笔钱。黄著文介绍,从螺蛳河取水到草王坝要经过大小9处悬崖、10多处峻岭,这么大的工程量对于草王坝村的劳动力压力太大。最终,黄大发的执着、干劲感动了大家,遵义县批准了草王坝水利工程项目,拨付6万元现金和38万斤玉米,并要求自筹1万元的工程款。
这1万元的资金,全村每户需要交39元。刚赶回村子的黄大发走家入户做思想工作。可黄大发的舅舅杨春发却带头抵制:“你要是能把水引过来,我拿手心煎蛋给你吃。”黄大发说:“要吃大米饭,大家一起干。为了不让子孙受苦,哪怕是用生命换水,我们也要干成。”
找亲戚、朋友借钱,把家里的黄豆、鸡鸭、蜂蜜等东西卖了换钱。水利站的工作人员看到全村人凑出这些皱皱巴巴的块票、角票和一个个硬币时,动情地说:“这哪是钱啊!分明是草王坝人的期盼和梦想。”
1992年春,引水工程在事隔32年后再次启动。黄大发带领村民用铁锹、铁锤、钢钎在崇山峻岭中掀起了阵阵热浪,为的是草王坝人心中“吃上白米饭”的梦想。
时任工程指挥部成员的张元华告诉记者:“在草王坝水比油贵。为了水,老书记带着干部干,群众看,从材料运输到实地施工,年近6旬的老书记总是冲在最前面。”放炮需要炸材,黄大发就去很远的李村买了背回来,脚底磨破了皮,汗水湿透了衣;修渠需要水泥,遇到暴雨,黄大发就睡在水泥包上;绝壁凿渠,每一处都充满未知和危险,黄大发第一个测量、施工。
水渠要经过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10多处峻岭,而擦耳岩是最险的一段。擦耳岩壁立千仞,悬崖上没有树枝,全是秃岩,稍有不慎便一命呜呼。一处倒悬的崖壁无法测量,专业施工人员都不敢下去。“太危险了,给多少钱都不干。”请来的施工队不敢动工,黄大发把麻绳系在自己身上,让人拉着吊下悬崖。他与村民用最简单的风钻和钢钎、二锤,在离地近300米的悬崖上,一寸寸地凿了近10个月,凿出一条170米的水渠。
修渠怕什么?黄大发说:“最担心发生事故,最怕群众有伤亡。”当年参加修渠时还是毛头小伙子的徐洲回忆道:“那时,他既是指挥长,又承担自家的包段任务,还手把手教大家筑沟底、砌堡坎、和砂浆,而且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段都是他带着年轻党员冲在最前面。”
“党员要发挥带头作用,吃苦、有危险的事冲锋在前。”黄大发以这样的口号将全村人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日复一日不停歇。
水渠一尺一米延伸,清澈的河水爬上了悬崖、峭壁、陡坎。
1994年4月22日,草王坝人生命中难忘的日子,村史上最重要的日子来临。这一天,清澈的河水沿着悬崖上的渠道流进了草王坝,千百年来草王坝人无数次在梦里见到的救命水就在眼前。那一天,小孩们沿着沟渠,跟着水跑;那一天,大人们手捧清泉,大口大口地喝;那一天,家家户户餐桌上有了大米饭,吃着,哭着,乐着······
这一刻,身材敦实、满手老茧、白发上头的黄大发一个人坐在水渠边,默默的流下了眼泪。多年的坚持,多年的引水梦,曲折和心酸的故事,终于有了结果。
“水渠通了,这是对党的交待,对村民的交待,对自己的交待。”黄大发说。
坚持党员本色建设新村不遗余力
一年之后,这条零伤亡、主渠7200米、支渠2200米穿山越崖的“天渠”全面贯通,草王坝村有了追赶、前进的牢固基石。黄大发回忆道:“草王坝村有1300亩地,主渠通水的时候种上了230多亩水稻,一下子收获了10几万斤稻谷,解决了温饱问题。”
36年,黄大发实现了当初的誓言,兑现了承诺,也有了“开山凿渠,志拔穷根”的“大发渠”精神,可他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草王坝村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是个典型的“三无”村。解决了水源,吃上了米饭,黄大发又想着路、电、学校。为缩短路程和保障行人安全,黄大发带着石匠,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长120米,高2米,宽1.5米的人行隧道;没有电,他又带领村民架起了电线杆通了电;山中无良田,就带头进行坡改梯,九十年代末,全村稻田面积从240亩增至720亩;出村没有路,他率领村民投工投劳修建公路。
“我们发展的希望在孩子身上。”最让黄大发骄傲的是村里的学校。在他当村支书的时候,选址、规划,把新学校迁移到如今的位置。记者站在黄大发的家门口,远处飘扬着红旗的地方就是学校。路过的村民说:“没有老支书的决定,就没有今天的学校,村里的孩子要上学得走10里地到附近的村上学。”
如今,建在半山腰处的民主小学已改名为麦博希望小学,分为幼儿园和小学两部分。塑胶地面、运动器械、学生食堂、教师宿舍,不再是九十年代末的模样。时代在进步,黄大发也觉得过上了好日子。黄大发进入教室,和学生交谈,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勉励孩子们:“好日子来了,你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家乡、祖国多作贡献。”
“我高兴呀,当年修建学校,让村里的孩子们能好好学习。到现在,从这个学校走出去30多名大学生。”黄大发笑着说,这也是他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忠诚勇敢、永不放弃、清白干净、一心为民”,这是党和人民对黄大发的评价。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构筑起一座时代丰碑,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楷模”和“年份英雄”。
记者走进黄大发的老宅,除了一台电视机和贵州农村过冬常见的铁炉子,几乎再没有值钱的东西,黑乎乎的木房子里,有的地方还透着风。没想到这位“时代楷模”之前就住在如此简陋的房子里。唯有墙上贴的奖状在告诉大家:房间虽然平凡,可住着的却是干出不平凡事儿的主人。
黄大发把一摞证书平铺着,一个个证书的大红面和这个环境不太搭调,可黄大发像宝贝一样的珍藏着。面对家庭和生活,黄大发朴素到几乎没有要求,唯有为家乡多干事儿是他终生的追求。他的外孙女陈燕回忆道:“外公不光倔,还‘抠门’。他总是把那些修渠的水泥当宝贝,每次卸完货都要亲自打扫,车厢里撒落的一丁点儿水泥,他都要仔细清扫入库。更可气的是,家里的水泥堆得像小山一样高,我们家的灶台破了,外婆想要一碗水泥来补补,却被外公用他那双大手一把拉住,坚决不允许。”
黄大发的老伴说:“老黄当了几十年支书,除了墙上贴满的一张张奖状,家里没沾上啥光。”
2004年,当了46年村干部、38年村支书的黄大发卸任了,他在任时为草王坝开通了“生命渠”,实现了村里人的水梦,为草王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退了心还热“愚公”精神再建美丽家园
退休的黄大发仍然生活在大山里。每天,他依然坚持在村里巡查,管护着那山、那水、那渠,年复一年从未间断。他用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诺言:“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把这条渠当作儿女来看护。”
草王坝村的精准扶贫户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3,脱贫的任务仍然艰巨。此时,草王坝村已被合并成团结村,黄大发成为团结村荣誉村支书。这位用大半辈子与贫困战斗的老人,在参观了邻近的花茂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后,看到了草王坝的差距,深情地说:“希望能再多活几年,多为村里干点事,能看到更多的变化。”
黄大发参加政府组织的脱贫攻坚考察,认定了辣椒和柚子产业。经过论证,当地政府决定将之作为扶贫攻坚重点产业进行推广。黄大发到村民家里做动员工作,让两大产业顺利落地。“他有这样的号召力,我们相信他。”村民黄兵旺说。一年的时间,团结村的产业有了框架。在黄大发的心中,大发渠的开凿属于过去,经过基础设施改造,人居环境变好的团结村属于现在,而沿着江河打造的漂流、餐饮、住宿、山地越野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属于未来。
2017年4月28日,中天金融扶贫项目队伍入驻,团结村迎来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发展机遇。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重新焕发活力,誓要在晚年带领乡亲们开通“致富渠”。这样,55个中天金融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老支书+当年修渠的老者以及他们的后代,就这么干起来了。
孩子读书难,就设立教育基金,解决217个高中及以上的孩子学费和生活费,修缮学校,配置电脑、课外读物,建设操场;村民们就医难,就有了医疗扶持,帮助村民选择医院、治疗、报账;村民发生意外事故,有了保险赠送,全村人享受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保险;资源产业荒废,有了猪产业、蜂产业、种植产业,有果树、有蔬菜、有优质大米,更有了依托生态环境打造的休闲旅游产业。
如今的团结村已是脱贫攻坚示范点,引水功能的“大发渠”成了一条学习坚韧人生的功能渠;原本破烂不堪的老房子变成了精品民宿;原来狭窄的道路,铺上了柏油沥青,装上了太阳能路灯,路两旁种满了花草;原来的荒山上建起了星空木屋、悬崖酒店、山前餐厅。
在黄大发家附近,是今年7月才开放的团结村“乐耕甜”品牌旗舰店。黄大发告诉记者,旗舰店里摆放的蜂蜜、猪肉、菜籽油等农产品都是地道的土特产,原生态的猪肉、蜂蜜等系列产品已经从团结村的田间地头直达消费者的厨房餐桌。团结村注册的“乐耕甜”品牌,黄大发生平第一次当上了品牌代言人。“我想把村里的好东西多多介绍给游客,让农产品能够走出大山,打出名气。”
黄大发忙,忙着出主意,忙着推介村里的产品,更忙着把“大发渠”精神传给游客。黄大发的外孙况维说:“外公给游客讲修渠时的那些事儿,游客都愿意听,很多人都掉眼泪。外公告诉党员干部,作为共产党员,要对党忠诚,积极工作,干一辈子革命;告诉青年人,要做好工作,多学习,跟上形势;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知识,将来为国家作贡献。”
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看到现在的团结村,黄大发说出这样一句话:“人要挺得起腰杆,顶得住歪风。在新时代,人的思想要变,家乡要变,要有新思想、新作为、新担当。”
把一辈子都献给大山里的家乡,凝聚了千百户老少爷们的心,书写了一个一生与贫困战斗的故事,展现了红色土地上坚韧、勇敢的精神。看这个村的几十年变化,就如品一杯老酒一样,芳香留唇,回味无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