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杂粮杂豆 详情
让阳原小杂粮走出国门

  •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 编辑:崔鹏家
  • 2019-11-10 19:45:35

肖志祥,河北泥河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近三年来,他发展杂粮种植基地3.5万亩,年加工能力2.5万吨以上,把小杂粮做成了大产业。他让阳原小杂粮销往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600万美元。

  初春,位于宣大高速阳原出口对面的河北泥河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派繁忙的景象。

  初中毕业当起收货郎

  “我是从收货郎起家的,企业能够发展到今天,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1月8日,在河北泥河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肖志祥放下手中的活儿,和记者聊了起来。

  今年42岁的肖志祥,是阳原县西城镇一吐泉村人,高高的个子,快言快语,一提起这几年创业的经历来,总有说不完的话。

  一吐泉村并不富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肖志祥初中毕业后,由于家贫,家中缺少劳力,他不得不回到家中,和父亲一起务农。

  后来,肖志祥骑着摩托车做起了收粮食的小本生意,再把粮食卖给一些大的加工企业,靠滚雪球效应,渐渐有了些收入。

  几年间,肖志祥从骑着摩托车收粮食,发展到开着小三轮收粮食,后来发展到开着汽车收粮食。

  肖志祥说:“创业的路异常艰辛,摩托车坏了,我推车半夜走十多里山路回家;三轮车坏了,我躺到车下修车,满脸满手都糊满了柴油机油。尤其在寒冷的下雪天,手上一道道冻裂的口子不时往外渗血,这些在创业期间都是家常便饭。”

  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粮店

  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粮店,是肖志祥的梦想。

  2000年,肖志祥拿出自己多年来打拼积累的3万多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些,终于凑够了10万元钱,在一吐泉村开办了粮食收购点,有了属于自己的粮店。

  他靠着诚信经营,在农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每年收获季节,附近的农民便把粮食等农副产品出售给他,这也为当地的农民卖粮提供了方便。

  2001年至2003年,肖志祥立足阳原,走出阳原,到保定、承德以及山西、内蒙古等地主动上门联系客户。

  2003年,随着网络的普及,肖志祥意识到信息时代必须依靠科技发展,依靠网络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他买了一台电脑,并安装了网络,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翻阅书籍资料,虚心向年轻人学习上网,通过电商平台为自己的粮食外销找新的出路。

  经过几年的艰难打拼,肖志祥的杂粮生意一步步地发展起来。

  小杂粮做成了大产业

  2008年,肖志祥注册成立了河北泥河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的种植、生产、购销、加工及进出口业务。

  在河北泥河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院中的正面墙壁上,“质量是生存的根信誉是发展的脉”14个大字十分醒目,这种企业精神时刻在提醒着肖志祥。

  针对张家口地区、山西等地小杂粮种植的实际,肖志祥和张家口农科院豆类研究所、北京农科院达成了协议,公司成为两家院所的原种推广基地,引进了绿豆、芸豆等杂粮新品种。

  肖志祥流转土地2000亩,把原种繁育成良种,并发放到农民手中,同时,他从农业高等院校引进高学历人才,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业种植,常年聘请十多名大学毕业生负责公司与国际客户和国内客户的日常业务联系,获取最新的种植、销售信息。

  “必须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加工包装,不能有半点马虎。绝不能因为质量问题,砸了咱泥河湾的牌子,一定要严格把住质量关。质量就是信誉,质量就是生命,决不能让不合格的产品蒙混过关。”肖志祥时常提醒工人。

  在成品库中,摆放整齐、包装精美的各种杂粮杂豆琳琅满目。在有机成品区内,有黄金苗小米、精选绿豆、红小豆、玉米糁、绿豆、红芸豆、泥河湾小米等多个品种。

  年出口创汇600万美元

  肖志祥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他们企业共有“泥河湾”、“金田地广”、“新生草”三个品牌,包装设计专利两个。2013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A类企业;2014年,被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定为食用豆加工示范厂。2016年,被评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河北省扶贫龙头企业。同年,“泥河湾”商标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2017年5月,公司在石家庄市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为筹集社会资金,助推企业向集团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从2009年获得有外贸进出口资质后,肖志祥不满足于国内市场,凭借优质的产品、良好的信誉,凭借广交会、深交会上结识的客商,大胆闯出了海外一片天。现在公司三分之一的销售量在国外。

  目前,产品在线上有阿里巴巴国际站、京东、天猫、淘宝、1号店、云集网和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等7个平台,出口法国、意大利、俄罗斯、韩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600万美元。

  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我能发展到今天的出口大企业,感谢国家的出口退税、一带一路、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等好政策,更得感谢家乡父老乡亲的关心和厚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有责任和义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我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肖志祥说。

  肖志祥从实际出发,创新精准扶贫模式,采取了“基地+企业+农户+科研”的四位一体农业产业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统一向种植户发放种子,并为所有种植户提供高产稳产种植技术,签订种植收购合同,户均年增收1000元。

  2017年,阳原在精准脱贫过程中,依托高寒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优势,把做深小杂粮加工产业,重点发展有机绿色杂粮万亩基地10个,叫响京西北有机小杂粮基地品牌,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作为扶贫的一项精准产业来抓。肖志祥按照阳原县精准扶贫实施要求,主动挑起民营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的重任,为扩大种植面积,积极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对种植绿豆、红小豆、英国红芸豆三个品种的贫困户全部免费提供籽种。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