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阳原县肉驴存栏量达2万头, 养驴产业已投入资金3亿多元,覆盖全县70个村、1.3万名贫困人口。”日前,在阳原县召开的全国驴产业发展座谈会上,一组数据引人关注。
“以前农村养驴用来拉小磨,现在我们养驴拉的是 ‘扶贫’ 大车。” 阳原县委书记孙海东形象地表示。
驴产业缘何在这里蓬勃发展?记者深入实地一探究竟。
思路一新天地宽
“阳原驴” 养殖历史, 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作为全国和河北省优良品种之一, “阳原驴”在 《中国畜禽优良目录》 上有明确记载。 上世纪60年代,阳原被国家确定为军骡繁殖基地,省政府还在这里召开过养驴现场会。到1982年,阳原驴存栏量达4万头,是我国仅有的24个地方驴品种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原驴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大,优势渐渐消失。
如何让曾经的优势产业再次焕发生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成为摆在这县主要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6年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印发,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以驴在内的特色畜牧业,创建马驴特优区,提升全链条发展水平。” 国家层面相关规划的提出,为阳原打造驴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思路决定出路。认准了产业发展方向, 阳原 “奋蹄疾笔”, 确立了全县驴产业发展定位: 突出特色, 错位发展,尽快建成全市重要的奥运驴肉制品供应基地、京津冀地区肉驴养殖产业强县和京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养驴基地,在全国叫响 “阳原驴”品牌。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引导扩大杂粮和牧草种植面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养驴产业扶贫精准化、持久化。
其中,作为发展驴产业的一个大手笔,此次在阳原召开的全国驴产业发展座谈会,引得四方关注。“这次座谈会既是构建全国驴产业战略生态圈的一次高层次探索,又为阳原驴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开启了一扇崭新窗口。”孙海东对未来阳原驴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探求新路塑品牌
小毛驴大产业,承载着致富一方经济、助力一方脱贫的美好愿景,阳原聚焦聚力,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为 “阳原驴”产业栽起了 “梧桐树”,撑起了 “保护伞”。
———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全县驴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推进方案、扶持办法,在产业规划、龙头企业发展、圈舍补贴、购驴补贴、养殖保险、利益联结等方面进行了明确。
———启动良种繁育中心建设,政府与企业联合科研,建成后每年可生产10万支良种驴细管冻精,企业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配种和技术服务,为全县驴产业良种化夯实基础。
———专门请保险公司定制特种养殖保险,并自筹保费240万元,强化风险防范,为活体驴抵押贷款奠定基础。
高层的重视,优惠政策的倾斜,为阳原驴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全国各地 “求驴若渴”的重点企业吃下了 “定心丸”。
山东东阿集团副总裁王中诚此次是第二次来到阳原县,作为全国阿胶和养驴龙头企业,他要与阳原县深度对接。他说,东阿阿胶这几年毛驴存栏量下降,驴皮用量紧张,如果再没有企业或政府支持养驴,可能阿胶原料供应有一天会断粮。对于重振“阳原驴”品牌,王中诚表示: “东阿阿胶愿意在毛驴繁育、饲养、防病和产品深加工上给予阳原全力支持。”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建华也表示: “学校愿意和阳原人民一道深入探索驴产品发展新路子,在科学养殖上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助力阳原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我们也愿意在养驴之道、脱贫之策上给予阳原鼎力相助。”来自全国的70余名专家以及40个重点企业负责人在全国驴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的郑重承诺,为阳原重塑“驴品牌”提振了信心和决心。
利益联接助脱贫
走进旺地牧业养殖园区,几台轰鸣作响的大型机车正在对饲料进行切割、搅拌等机械化作业,成群的小毛驴正在驴舍外悠闲地晒太阳。
“我们园区现在驴种群规模达到了2100头,肉驴畅销北京、山东等地。”负责人李建斌告诉记者,他们专门从事阳原驴保种繁育和肉驴养殖,是县里打造的两个万头驴产业基地之一,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与贫困户结成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率先趟出了一条助推全县养驴产业发展壮大,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今年66岁的贫困户张廷茂是园区的一名饲养员,在此打工已有四年多,不仅每月有2200元的固定收入,还投入扶贫资金5000元,将购买的一头小毛驴放到园区统一代养。 “我自己家里种着10亩地,今年还卖给了园区五千斤玉米秸秆、一万斤谷草,多收入了近一万块钱。”昔日生活并不富裕的张廷茂,如今摇身变成了产业工人,配上了智能手机,家里新添置了冰箱,破旧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摩托车。
目前,园区里有12名饲养员和部分长短期工,他们都和张廷茂一样,享受着同样的待遇。饲养员刘再云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除了在园区打工挣薪金,卖草增收入,公司还把驴粪无偿送给贫困户,帮助他们改善盐碱地土质,一年一亩地又能多增收200元,一年下来收入3万多元不成问题。
“东井集镇辖9个贫困村和17个非贫困村,4570户贫困户全部纳入了驴产业扶贫带动范围,户均增收500至1000元。”李建斌说,随着下一步驴奶、驴肉文化衍生品开发,贫困户的受益会更大。
如何进一步转型升级,使承载着脱贫希望的阳原驴产业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
与旺地牧业有同样共识的宸鹏佳禾农业、金佑牧业、天厦牧业、农华牧业等一批阳原县重点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积极探索创新,大力实施“农户驴公司养”,集中代养分股金; “公司驴农户养”,分散领养赚酬金;以及“集体建厂企业租”、资产收益领红金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增值收益,10月份,利益联结机制内的贫困户都领到了300—500元不等的分红。
“仅靠养殖环节,并不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业态,对脱贫攻坚的助推作用也会后继乏力。只有全力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才能真正解决今后的问题。”孙海东表示,县委、县政府将积极谋划,延伸阳原驴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力争2019年全县驴饲养量达到3万头,到2025年发展到10万头。同时,全力推进驴奶、驴食品、驴胎盘、驴奶粉、驴骨头、驴皮六大加工厂建设,发展驴主题公园、驴肉美食园、文化体验园和实景博物馆等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形成养殖、加工、销售、旅游、休闲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力争使阳原成为全国“养驴扶贫试点县”。(2018年11月16日《张家口日报》头版)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