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利用冬闲时间到村内黑木耳菌棒加工车间生产菌棒
春节假期即将来临,全国各地工厂都在陆续停工放假,而在内蒙古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察尔森化嘎查的黑木耳基地里,却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伴着轰鸣的机器声,这里的菌棒加工按下了生产快车键,十多个农牧民工人穿梭在车间装袋、灭菌、上架……虽然嘈杂,但场面却井然有序。
“工人们平均每天能生产菌棒1万棒,他们加班加点的生产就是为了嘎查老百姓能在5月份及时种上黑木耳。”
内蒙古日报社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宵说,黑木耳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制作菌棒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为此基地从河北高薪聘请了技术人员,以保证木耳菌棒的质量和产量。“科右中旗也投入50万元支持我们进行技术改造,今年基地更新了锅炉,进行了地面硬化,还购入了三个液体菌罐。”
察尔森化嘎查是内蒙古日报社定点帮扶嘎查,为了助力脱贫攻坚,2016年内蒙古日报社为嘎查引进了黑木耳种植产业,成立了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同时,累计投入460多万元新建了一处480平方米的菌棒生产车间、10个养菌室和500平米原料库。经营管理上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联合周边农户发展规模化种植,实行统一规模化设计、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加工、统一销售。
“多亏了黑木耳这个产业,使我家的经济负担减轻了不少。”察尔森化嘎查木耳种植户何旭芳的丈夫身患残疾需要长期吃药治疗,儿子刚刚考上大学费用支出很大,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她一人身上。
为了支撑起这个家,何旭芳不断寻找着增收门路。2019年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认领了6000棒黑木耳。虽然第一次种植黑木耳,但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她的精心照料下,家里的黑木耳实现了丰收,600多斤木耳让她家增收了近2万元。
“这小菌棒能带来这么高的收益我是真没想到,是种植玉米收入的好几倍。我丈夫虽然身患残疾不能务工,但黑木耳管理起来简单又不累,今年我还要加大规模继续种植黑木耳。”何旭芳信心满满的说道。
眼下,察尔森化嘎查黑木耳不仅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法宝,让许多贫困户走上了脱贫之路,也让更多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菌棒生产季基地用工10多人,采摘木耳时用工能达到近50人,每人每日的工资收入有110元。”刘宵说。
“2019年我们投入生产菌棒16.5万棒,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今年我们准备加大生产规模,预计生产菌棒50万棒,全嘎查100多户老百姓每人口将增加2000元的收入。”察尔森化嘎查达常宝音图说,通过逐步扩大规模,这一产业也将辐射带动周边嘎查贫农牧民增收致富。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