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特别报道 详情
【新春走基层】榛子园里的“暖心账”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刘菁
  • 作者:徐春光 记者 吕兵兵
  • 2020-02-01 12:36:22

天刚放亮,山东省诸城市皇华镇胡沟村村民杨洪富戴上绒手套,一手扛起铁锹一手拎着扫帚往外走。推开院门,同样装扮的孙乐亭也从家里出来,身着带有“魏榛”标识的工装到共好榛子种植合作社的榛子示范基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说起这身工作服,杨洪富格外珍惜:“这是合作社专门给俺们制作的工作服,上班时统一着装,活不重,一个月给3000多块,干不好哪行?”

今年55岁的杨洪富,年轻时在外打工,落下一身毛病。干不了重活,他只能回家侍弄5亩承包地,又赶上连年大旱,一亩麦子打不到200斤,杨洪富一下子没了心气,成了贫困户。

胡沟村党支部书记穆乃华告诉记者,这样的人家不少。村里土地贫瘠,石头堆里刨不出啥,种点小麦、花生刚够糊口,有能耐的早出去打工了。2014年全村1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6户,其中大多是缺手艺、因病致贫。

胡沟村发展传统农业没优势。榛子种植技术相对简单,抗旱耐贫瘠,适宜丘岗浅山区种植,合作社决定引入榛子种植,带动贫困户入股发展新产业。

杨洪富带头把土地流转给榛子园。“多亏加入了合作社,现在的日子可跟以前不一样了。”杨洪富打开话匣子,“以前地里种花生玉米,不少出力,一年下来每亩剩不了500块钱。现在,一亩600块租金先拿到手里,在这干一天就有126元的工资。几年下来,俺都快攒够进城买房的钱了。”

如今,已有13个村庄3000多户农民从榛子基地中受益,村均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农民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但这在合作社“领头雁”魏本欣看来,还远远不够:“不能光让农民靠下力气挣工资性收入,还是要让他们继续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经过5年多的发展,合作社万亩榛子基地陆续进入盛果期。新年伊始,合作社开始推行“土地返包”试验:加入合作社的社员,每5户为一组,可承包至少30亩榛子园,合作社提供农资、技术、收购等服务,榛子收货结算后,合作社扣下每亩300斤榛子的承包费和服务费,余下所有收益全归农民。

今年啥打算?杨洪富黝黑的脸上满满自信:“以前总觉得咱这年纪,没啥奔头。现在,咱靠双手干出好日子,俺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今年打算承包榛子园大干一场。摘了贫困帽,俺还要奔小康哩!”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