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乡村广播
村部老屋庭院的高杆上,两只背靠背的大喇叭,老支书放开嗓音宣读的有关疫情防控通知、要求,条条及时明白;那女孩用方言说的《送瘟神》快板,更是生动感人。这次防“疫”战,那久违了的土广播,发挥的宣传作用可不小哩!
乡村广播,立时勾起了我对它的亲切回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农村钟表还比较稀缺,乡村广播就是老百姓的“军号”和定时闹钟。每天早、中、晚3次,到时广播便响了。种田的、上学的、做饭的,各自行动都有了“数”。广播有国内外新闻、地方新闻、科技讲座、天气预报、音乐戏曲等,中央、省市对农村、农业、农民有什么新精神,广播相告;外面和乡间有什么好人好事,大伙闻听后迅即交口传颂……“下面播天气预报了,静下听听,看这几天麦子能不能收割。”“唷,昨天那个农艺师讲的《水稻防病知识》一课太好啦,今晚我还要接着听!”书记乡长有什么话要说,或者乡里要开什么会议,都可以到广播里吼一吼。我们乡广播站好像有个约定俗成:凡是有会议通知,即先唱一段淮剧《一家人》,久而久之,有人便打趣说:听到《一家人》,干部腿子疼。因为去乡里开会,头二十里路全靠搬两条腿子走“11”号,辛苦是自然的,但这广播通知的便捷、效率,大伙还是从心底赞赏的。
我对乡村广播有着割不断的情愫,是因为我的写作生涯就是从广播“起家”的。学校出来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有十多年在乡报道组。那时报刊很少,有张市报还一度停刊,用稿主要靠县广播站。县站的编辑也非常热情,稿子送去,往往当面就给审好了。听了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播报,心里甜滋滋的,越写越来劲。有好多年,广播里基本三天两天、一天三次听到有“王洪武报道”的声音。至今还有人调侃道:“那些年,全县不知道县乡书记大名的有,不知道王洪武大名的恐怕没有。”真得感谢乡村广播为我扬了“名”。更重要的,我坚持收听广播,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面。坚持为广播写稿,帮我提高了写作水平。我从写简迅、消息,渐渐学会了写通迅,写杂谈,写经验文章,为以后从事文字工作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出于对乡村广播的钟情,我在乡里做党委秘书期间,立志打好《乡自办广播节目》这一品牌,力荐领导招聘了专职编辑、播音员。我带头写稿组稿,举办机关单位和村组通讯员学习班,发动大家写稿。节目辟有《本乡新闻》、《政策法规》、《农技讲座》、《村头漫话》、《经验介绍》等,还变换着录制了一些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戏剧歌曲以及乡土文艺节目,播的像模像样、别具品味,深得干部群众的好评。
随着时尚传播媒体的普及,曾经响彻乡村上空、独领风骚的广播,慢慢尘封在历史舞台的角落,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和视野。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战,引起了城乡各界人们高度重视。时下尽管电视、手机基本普及,信息传递非常方便,但在农村,一些老人小孩还有空白。在村居适当位置,竖几只广播喇叭,及时说说唱唱,补充些宣传,实在是“花钱少,效果好”的明智之举。
农村防疫宣传就该接地气
这段时间,各地在“防疫”宣传上动了不少脑筋,下了不少功夫,也都取得了各自预期的效果。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广大农村,此番在“防疫”宣传上也做得非常出色,一点不输城里,甚至有些地方还有过之而无及。
单是通过广播进行宣传,就又分为多种形式。比如,有通过喊话方式进行宣传的,有通过快板、顺口溜等方式进行宣传的,等等。像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这样,将“防疫”知识编成豫剧在广播里“广而告之”,更是一种新颖、有趣、有效的方式。该乡文化站通过改编豫剧,宣传新型肺炎疫情防控知识。乡干部表示,村里许多老人不会用手机,但喜欢听豫剧,所以想到用这种方式来宣传。
农村“防疫”宣传,就当如此形式多样,有的放矢。“防疫”宣传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要注重实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因此,在农村进行“防疫”宣传,必须接地气,有针对性。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