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老人安享晚年“四堂间”

2020-04-01 15:35 来源:新华社 编辑:孙菁

近年来,伴随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农村空心化影响,农村的“空巢”老人数量相对增多。为解决“老无所依”问题,2014年,上海远郊奉贤区开始探索以建设农村宅基睦邻为特征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四堂间”。该模式为村民提供吃饭的“饭堂”、聊天的“客堂”、学习的“学堂”和议事的“厅堂”。“四堂间”不属于某一家,属于邻近村组所有老人。

  截至2019年底,分布在各镇各村的“四堂间”达到422所,9000名老人因此安享晚年,全国不少地方的民政部门慕名来到奉贤取经。为什么奉贤能够创新探索出“四堂间”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为什么“四堂间”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能开花结果?近日,记者走进奉贤的“四堂间”一探究竟。

微信图片_20200401153125.jpg

顾家园的老人们在一起编织草帽。

  “老有所依”才是“奉贤”之地

  奉贤得名于“崇奉贤人”,以家训带家风、以家风树村风、以村风扬民风是奉贤“贤孝文化”代代相承的文化基础。正是有了这个文化基础,在上海地区各项发展指标并不占优势的上海市奉贤区率先探索出“四堂间”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数据显示,2018年末奉贤区超过一半以上的老人生活在农村地区,纯老人家庭7万户,独居老人1.3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17.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2%,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4万人。农村养老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体现奉贤区的文明程度。经过充分调研,奉贤区上上下下达成共识,决定充分利用农村宅基地这个物质基础和睦邻社会文化基础,大胆探索“四堂间”农村社区居家养老。

  “四堂间”利用的是农村地区村集体或村民闲置的宅基房屋,在政府牵头、社会赞助、村委负责、老人自愿的机制下,通过基础设施改造,为本宅基(村民小组)独居、高龄、困难等老年人提供就近养老服务,实现小圈子用餐、小邻里联系、小班化学习、小区域议事的农村居家养老。

  “‘四堂间’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效果得到农村居民的高度认同,虽然需要每年投入,但看到老年人过得好,镇村都积极主动地去推进‘四堂间’。”奉贤区老龄事业中心主任范玉英说。

  2018年,奉贤区出台《奉贤区扶持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发展实施方案》,规定新创建点位一次性补贴5万元,运营点位每年补贴5万元,经费纳入区、镇两级财政预算。

  记者算了一笔账,422所“四堂间”让9000名老人老有所养,政府一次性财政支出为2110万元,每年运营支出2110万元。假设奉贤区80周岁以上的共2.4万名老人60%在农村养老,大致估算需要680所“四堂间”,一次性财政支出3400万元,每年运营支出3400万元。

  “天南海北来奉贤考察‘四堂间’的人都感慨,农村养老说到底真不是钱的事儿,就看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看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看后人是真孝贤还是假孝贤。”范玉英说。

  “四堂间”里孝贤满堂

  “住在城里的儿子女儿很高兴我家变成顾家园‘四堂间’,每天有29位老人一起吃中饭,可好了!”82岁的张桂英说到自家变成“顾家园”的转变时,一脸发自内心的高兴。原来,张桂英的儿子女儿听说村里要发展“四堂间”模式,就主动向村里要求把自家的三层老屋贡献出来。

  记者通过吕桥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唐葵英了解到,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800人,年轻人大多住在城里,“空巢”老人比例大。可以说,整个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外地来沪打工的租户。“四堂间”模式解决了本地老人的“老无所依”问题,年轻人可以安心在外工作,村里的各项工作也因为这个平台得到提升。

  “顾家园只是五组、七组老人的‘四堂间’,村里已经有了6家了,第7家正在建,很快就开张了。”唐葵英欣慰地说着。

  自从2015年5月村里开了第一家“四堂间”后,吕桥村真的变了,村里从小一起长大的老朋友们,不用再为“老无所依”各自烦恼。老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身体和家庭条件做出相应选择,就近和村里自幼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慢慢老去。

  “四堂间”让老人安心,也激发了村民心底的孝贤意识。不光是张桂英一家,柘林镇华亭村的村民在自家老人离世后也愿意继续把老屋贡献出来,这样的孝贤举动在奉贤每一个镇、每一个村上演。

  “你看,大彩电是南方国际提供的,这个大功率空调是柘中公司提供的。‘四堂间’就是奉贤子孙展现孝贤的空间。”村主任张伟琴说到“四堂间”里的孝贤之风时,不免感慨起来。

  南方国际和柘中公司都是奉贤区的企业,得知“四堂间”将在奉贤全面推开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作出各自的承诺,即每开张一所“四堂间”,企业就无偿送上彩电和空调。

  村民、企业家的各种孝贤行为,不但为现有的“四堂间”带来贤孝之风,还为村委会继续推进“四堂间”满足更多老人需求提供了内生动力。

  记者采访发现,因为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村委负责“四堂间”运营确实面临着资金压力,但不能否认的是,资金以外的压力才是真压力。就拿管理团队来说,一家“四堂间”必须有堂主,堂主和文娱大使、自治大使、健康大使的服务是保证养老质量的关键,尤以堂主的服务质量最为关键。别的不说,每所“四堂间”不少于60平方米,多的超过100平方米,需要保证每周一到每周五正常运营,确保每个角角落落都能干净卫生、安全,光这一项工作坚持下来就非常了不起。如果堂主缺乏爱心,是承担不起众望的,更何况村有村情,组有组的实际。

  “如果没有这些堂主,村里资金再雄厚也不敢新建‘四堂间’。华亭村目前已经有3所了,第4所也马上要开张。有了好堂主,村委就有信心负起责任。”张伟琴说。

  华亭村共有31个组,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1207位,80岁以上的老人200多位。虽然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享受午餐服务,但现有的4所显然无法满足村民对“四堂间”的需求。在张伟琴看来,“四堂间”最紧缺的资源,还是孝贤的人。

  制度化专业化守护“四堂间”

  记者在华庭园“四堂间”发现两大特色,一是这个“四堂间”是五星的,二是这个“四堂间”多了一个理疗室。

  “刚开始觉得有中饭吃就蛮好的了,现在还能做理疗,这就更好了。”正坐在理疗器械上的王雪良笑得合不拢嘴。91岁的王雪良3个儿子1个女儿都去了城里,每周一到每周五,他就到华庭园吃中饭,做理疗。

  设立理疗室是华庭园“四堂间”的首创,今年奉贤的每个镇都选了一个做试点。伴随对“四堂间”需求的不断递进,需要及时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倘若不能加快专业化步伐,“四堂间”很难保持长期魅力。

  “奉贤看到了‘四堂间’必须走向制度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今年引进星级管理制度和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范玉英说。

  2018年,奉贤区携手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究出台《奉贤区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创建和运营评估办法》,为“四堂间”的运营提供参考。比如,每间“四堂间”建筑面积必须要在60平方米以上,厨房、客堂、餐厅、卫生间及室外活动场都不能少,服务对象不少于6个村民小组以及50名老年人等。同时,奉贤区还结合创建评估和运营评估结果,每年或隔年对睦邻“四堂间”开展星级评价。

  另外,奉贤区民政局局长陈静也深入考察引进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帮助“四堂间”提升服务内容,培训以堂主为首的“四堂间”运营团队。

  有理由相信,制度化、专业化的“四堂间”,未来将催发更加绚烂的文明养老之花。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