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第一次读者调查报告

2020-05-13 16:23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刘菁

《农民日报》自1980年创刊,至 1988年已经历了8年的历程。这张报办得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如何使之成为农民群众离不开、放不下的报纸?1988年初群工部寄发了2300份问卷,实际收回1300多份,回收率达56%,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和统计,于5月初写成分析报告,为编辑部7月1日起改版提供了重要依据 。

(一)关于读者对象

统计表明:在《农民日报》目前的读者中,乡村干部占42.7%,机关干部占29.4%,农民占14.9%,农技人员占9.9%,乡镇企业职工和其他行业人员3.1%。可以看出,报纸还停留在“农民的上层”,没有深入到农民这一读者主体中去,原因主要在于《农民日报》威望不很高,所办报纸与农民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农民的经济状况还受到局限,报纸发行情况尚欠畅通等方面。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报纸还应把基层干部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之一,通过对基层干部的服务,扩大影响,吸引农民,最终使报纸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离不开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日报》需要进一步研究农村、研究农民,并且加快改进报纸,多为农村问题和农民利益呼吁,多为农民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逐步把农民变成最广大的服务对象。

 (二)关于报道方针

读者看《农民日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党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771 人)获得各种信息(653人)、学习各种知识(495人)、吸取工作经验(438 人),寻找致富门路(343人)。读者对报纸感兴趣的内容,一是群众呼声,二是致富信息,三是工作经验,四是重要新闻,五是科技知识。读者普遍认为;《农民日报》的报道方针应立足于政策信息、科技、呼声和工作等方面,《农民日报》隶属于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了解最早、最直接,应当很好地发挥这个优势,农村改革以后,广大农民要求致富的渴望最为迫切,同时,他们有许多意见、要求和呼声,也希望通过舆论机关得到反映,因而,充分认识农民的这一需要,多向读者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多反映一些读者的呼声,应成为《农民日报》的“主心骨”和“灵魂”。此外,农村基层干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盼望着能从报纸上吸取工作经验,建立新的作风和工作方法,《农民日报》也应努力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 。

(三)对本报的评价

读者认为《农民日报》离农民读者需要较远的占调查对象的9%,多数人认为基本适合农村读者需要,对于它在农村中的影响,普遍反映不是很大,而介于“一般”与“较大”之间,发人深省的是还有7.7%的人说不知道有这张报纸 。

 读者评价报道内容结构和范围时,多数人认为比较合适,但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偏多偏少的问题,政治、城市改革,思想理论一类的内容偏多,科技、教育,社会新闻一类的内容偏少,城市郊区、东部和沿海的报道较多,老、少、边、山区和西部报道较少。不少人还认为,北方的偏多,南方的偏少,城市郊区偏重于京津,北方偏重于晋、冀、鲁、豫。

具体到专版、专栏,读者喜欢和比较喜欢的专版是《读者来信》(92.3%)、《农业与科学》(91.7%)、《农家生活》(87%)、《专业户园地》(83.67%)、《法制》(8.3%)。喜欢和比较喜欢的专栏是《农村一日》(87.93%)、《大家谈》(87.87%)、《信息台》(87.85%)、《新闻故事》(87.4%)、《新人谱》(82.2%)等,读者反映有些专版如文艺副刊《四季青》本来很受欢迎,农民一听就觉得很亲切,但却无影无踪了,盼望能再与读者见面。专栏《村边地头》《田园漫话》等也是读者爱看的,但时有时无,变来变去,给人印象深的也全没了。从专版、专栏的风格看,农村读者一般爱看故事性强的,带有民族性、传统性的东西,但副刊上土的少、洋的多。有些专栏上也是说土不土、说洋不洋,不合农村读者的口味。理论、科技专版专栏,往往教科书味道太浓,文章冗长,还应在生动活泼、浅显易懂上下功夫。

(四)对当前宣传报道中的突出意见

读者认为当前《农民日报》在宣传报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

1.替群众说话缺少分量,这是最集中、最强烈的呼声。有位广东读者说:平心而论,《农民日报》是敢说话的,涉及农村的敏感问题,能打破情面,一些文章读了让人解气,如近日刊登的《决策的城市倾向》一文,是我近十年来难以读到的反映农民现状的好文章。有些问题新闻抓得也很尖锐准确,很有启发意义。但是这样的新闻见面机会不多,作为“连续报道”显得薄弱;尽管提得很尖锐,常因没有权威部门的反映,显得苍白无力。河北省香河县一位读者说:《农民日报》反映农民的呼声,只是停留在报纸宣传上,未能把报道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报上披露的一些令人气愤的事件较少有处理结果的回音。读者希望《农民日报》拿出气魄来,多抓问题,抓大问题,抓出效果来,抓出影响来,《农民日报》不为农民说话,不为农民抗争,农民哪还有说理的地方!

2.脱离读者、脱离实际。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农民看报纸是想了解农民的心声,结果却看到:话越说越洋,官腔越打越高,离农民越来越远。群众关心的热点,农民生活的难题,农村工作的“危险信号”不能及时反映。希望报纸办得像农民那样忠实,不要一味吹捧,不要搞虚伪,不要去追随“花花世界”。还有的同志说:有些记者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给人以“卖弄”之嫌。漫无天际的描写,不看对象的抒情,农民读了啼笑皆非。建议记者深入生活,常到基层来,不妨到村居农家乃至深山老林来,体验体验农民的生活,不要图舒服,住宾馆,逛风景,忘了自己的服务对象是农民。读者还说目前农民的文化、思想素质和理解能力还是属于低层次的,报纸刊登的文章应当通俗易懂。因此,呼吁报纸少登领导的讲话和泛泛之论的文章,而代之以土些的、短些的、新些的乡土文章。

3.长文章多,信息量少,呼吁制止长风,兴“短”重“小”。读者说《农民日报》长文章繁而多,理论性的、文件式的长文章更是不厌其繁。建议报纸兴短风,扩大农民急于了解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报纸要重视多登通讯员的来稿,多登小通讯、小消息,多登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小知识。

4.时效性较差。需要以“特”补短。农民日报发行较慢,读者见到本报时,新闻已成旧闻。读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努力办出特色。应当抓住农民和基层干部的需求,多发些独家新闻,办好别的报纸没有的专版。扬我之长,避他人之短,这样才能使人们在众多的农字号报纸中选择《农民日报》。

5.文风欠端正。首先是官家报纸,官样文章多。爱摆大报架式,长篇的理论说教难解难懂,敷衍成篇的冗长通讯惹人心烦。气派是有了,洋洋洒洒,又黑又粗的标题,其实失去了活泼性和吸引力。其次是表现性文章多,事情不大,满篇大话,并无诚心。语言欧化,缺乏群众化、通俗化、口语化。

(五)关于发行问题

农民日报发行速度太慢,范围不广,这是读者的普遍反映。从调查对象见到本报的时间看:当天能见报的仅占3.6%,第二、三、四天看到本报的分别占22.2%、25%、24.1%,还有25.1%是一周以后才能见到本报。农民反映他们收到报纸时间比哪一张报都晚,一般要晚2—4天,影响农民订报积极性,影响农民与报纸的亲近性。读者认为搞好发行,重要的是疏通发行渠道,建议、呼吁成立全国农民组织,通过农民组织发行,是最根本的,也是最佳的办法。 (曾业松 刘强执笔)

《<农民日报>读者调查》被《中国新闻年鉴》(1989)收录。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