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农民日报》进行了第二次读者调查。10月31日,在报上刊登了读者调查问卷,公开征求广大读者对本报改革两年多来的意见。我们抽样统计了1000份答卷,并仔细阅读了151名读者随卷寄来的评报信。读者的看法和意见,对我们进一步办好《农民日报》很有启发和帮助。
本次调查对象中的绝大多数答卷都是《农民日报》的热心读者和支持者。其中,机关干部占41.2%,农民占26.6%,乡村干部占22.5%,乡镇企业职工及其他人员占9.7%。
与第一次调查相比,被调查者中农民和乡村干部的比重分别增加6%和10%。阅读本报来源,70%靠公费订阅,23%靠自费订阅。
读者的看法和意见:
(一)读者在回答“《农民日报》是否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一问题时,53.8%的人认为“已经形成”,37.8%的人认为“初步形成但不明显”,6.4%的人认为“尚未形成”。持“已经形成”观点的读者分析:《农民日报》从诞生之日起“农”字风格就先声夺人,宣传报道始终没有离开农村、农业、农民。给人们突出印象的是1987年下半年以后,《农民日报》发表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报道和评论,如《决策的城市倾向》“万张白条”“彭祥辞职”等,特色较为鲜明。
(二)读者在回答“《农民日报》主要特色应是什么?”这一问题时,1000份答卷中,选择“宣传农村政策”的87人,选择“反映农民呼声”的有808人,选择“普及科技知识”的有664人,选择“指导本村工作”的有648人,选择“宣传精神文明,丰富文化生活”的有642人,选择“传播致富信息”的有637人。认为这些项目都应是抓住不放的。
读者在来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农民日报》最明显的特点有三点:一是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二是经常不断地反映农民的呼声、愿望和要求;三是注重综合。这是农民日报有别于中央其他各报和地方农民报的主要特性。报纸的新闻版、《读者之声》《法制园地》《农业与科学》等专版普遍受到欢迎,喜欢和比较喜欢看的读者都在85%以上。
(三)读者在回答“如何进一步办出《农民日报》的特色来?”这一问题时,读者指出当前《农民日报》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的是:486人认为“报喜不报忧,反映群众呼声不够”;440人认为“缺乏有普遍意义、有较大影响的典型报道”;366人认为“长文章多,精悍之论少”;325人认为“抓不住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271人认为“评论文章针对性不强”;158人认为“版面编排呆板 ,印刷次,差错多”。突出的问题是未能经常抓住农村普遍存在、读者又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也是读者来信中较为一致的看法。
如何改进?不少读者指出报纸编辑人员应该结合农民思想实际、农村生活实际把报纸办得更实更活。
读者希望编辑人员多到基层听听干部群众的“心里话”,了解农村的“真面目”。这样,重头新闻报道会有的,评论文章的针对性也会有的。
有的读者说,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田,不如小商贩跑几天,高价肥电代价粮,假冒农药坑死人,负担重,治安乱,就盼着自己的报纸反映呼声。
有的读者说,由于社会的偏见,农民走到哪里往往低人一等,《农民日报》应当为彻底改变轻视“农”字的不良现象而努力。版面多一点“村边地头”的声音,本身就是为农民说话的实在行动。
有的读者说,“活”与“短”是分不开的,农民报的文章最让人反感的是那些空洞无物的长文章。农村广阔天地,新闻众多,报上应多登些小特写、小通讯和简明新闻。
有的读者说,农村人所从事的各项活动都应该有所反映,农民们想知道的“身外事”“国外事”“天下事”也很多,也应占有一定的版面,不要仅仅盯着农业经济,把自己的天地搞窄了。对新典型、新发明、新创造、新人新事报道要多些,快些。
还有读者说,《农民日报》的文风应以通俗化为主调。语言应该朴实,不要花里胡哨。近两年通俗文风有所体现,然而仍不时有华而不实、故弄玄虚之作。有些文章貌似通俗,实则格调低下、庸俗,也不受人欢迎。
就8个版来说,较受欢迎的是《社会新闻》《生活大观》《当代心态》。在1000份答卷中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分别占92.7%、91.6%和87.9%。同时,也有读者批评说有些文章消极、朦胧、不通俗,离农民远。
读者喜欢周末版。江西省寻乌县陈吉昌调查6名团员,都说喜看《周末版》。
(曾业松 王凯执笔)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