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老廖“归田” 记

2020-05-19 18:53 来源:中央稿库 编辑:刘梓宪

粮食种植面积增加50万亩以上,是广东今年农业生产必须完成的一项硬任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这道“加法”难度陡增;同样在疫情背景下,完成这项“作业”,意义也更为重大。

长期以来,受种粮比较效益走低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等影响,在广东一些地方,土地撂荒成为制约粮食产能提升的一大硬伤。今年,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五华县河东镇,50多岁的村民廖生正站在田间,青翠的禾苗已经没过了膝盖。此前,这块地已经荒了几年,一度被吃草的水牛“占领”。今年开春,廖生本打算如往年一样外出打工,不料却被疫情“圈”在家里。闲不住的他便想到将路边撂荒的这几分地再次开垦出来。

正在此时,政策传来。五华县提出对复垦荒地种植水稻的每造奖补120元/亩,并可“多种多补”。这样的补贴力度让廖生着实有些心动。“外出打工房租等开销也不少。”在他看来,粮食始终是刚需产品,只要种得好,就不愁销路。几经权衡后,廖生决定今年留在家里种粮。很快,他发现,几年不种粮,竟有点跟不上形势了。“有人用无人机直播方式播种,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廖生说,虽然对这些“新玩法”还有些陌生,但用现代农机替代人工的大方向是对的。在五华,今年春耕机耕率已经达到了98.5%。

目前,五华已经完成上级新增早稻种植面积目标任务数的2倍以上。这份优秀作业的背后,除了机械化给力之外,还在于如火如荼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逐步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廖生告诉记者,之前之所以会撂荒土地,是因为那里地处“水尾”,灌溉水经常断流,“去年不远处的水圳进行了整修,源头活水滚滚而来。”

要让农民真正愿意种粮,要畅通的,除了农田上游的灌溉渠道,还有产业下游的加工、销售渠道。在河东镇沙渴村,一座包括 2.6 万吨标准化储备仓、日烘干能力300吨的产后服务中心已经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一家农业企业仅用1个月时间便在该镇6个村集约撂荒农田千余亩,并与1000多农户形成了订单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廖生来说,这些变化,更像是一颗颗定心丸,“再也不用担心种多了没人收、卖不出。”

除了正向激励,在五华,撂荒耕地行为也将被亮出“黄牌”。当地规定,连续两年撂荒耕地的农户,将不得享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并由镇里登记备案。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