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底,《农民日报》新闻研究所和群工部联合开展了第三次读者调查。问卷随本报登出后,千余名热心的读者纷纷寄回问卷,对本报各版面、栏目、文章谈了自己的看法。许多读者不满足于仅仅在问卷上勾勾划划,还另附信纸认真写下了对办好本报的意见、要求和希望。经归纳整理,大致情况如下:
读者的基本情况
一、年龄 阅读《农民日报》的读者35岁以下的青年占69%,36岁——55岁的中年占30% 。
二、文化程度 初、高中(中专)文化水平的读者占57%。大专水平的读者占36%。还有少数小学文化程度的读者。
三、职业 各级干部占63%,农民占22%。还有部分读者是学生、工人、教师或其他行业人员。
四、读者群比较固定 经常看《农民日报》的读者占89%。公费订阅《农民日报》的读者占66%,自费订阅者占28%。62%的读者阅读本报的目的是因“工作、生产、生活需要”。35%的读者阅读本报出于“业余爱好”。
对各版的兴趣和部分栏目的评价
1.最受读者欢迎的专版位居前三名的分别是:《周末版》(占被调查读者的90%)、《读者之声》版(占85%)、《农业与科技》版(占67%)。
2.其余各版按读者欢迎程度排列的顺序分别是: 《要闻》《法制》《综合新闻》《经济信息》《四季青》画刊《理论与实践》《教育园地》《健康》《乡镇企业》《基层建设》。
3.浅析《周末版》《读者之声》《农业与科技》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与启示。这三块专版之所以最受读者欢迎,经调查分析,主要是它们体现出“三个贴近(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办报宗旨。读者对《周末版》的总体评价是:内容、形式均使人耳目一新。读后既缓解了工作、劳动带来的紧张情绪,又从中得到各种趣闻、知识、生活指导,使人更加了解社会,热爱生活。对《读者之声》的总体评价是:认为它是农民日报的拳头产品,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意见、建议和呼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发挥了舆论监督的功能,揭露问题,批评不正之风,弘扬了真善美,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农业与科技》版的总体评价:当一些农民想致富缺门路、有门路缺技术、有技术缺效益,面对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难题束手无策时,农业与科技知识像“及时雨”“毛毛雨”,滋润着农民读者的心田。
概括分析,在《农民日报》上开辟的十多个专版中,这3块专版之所以特别受到欢迎,再次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办报一定不能忘记读者对象。本报读者强烈要求《农民日报》要突出“农民”二字,希望报社从领导到普通编采人员真正掂量出“农民”的分量,把这张报办成名副其实的《农民日报》。一些读者说,办报的艰辛,读者能理解。农民的艰辛,也希望办报人能理解;我们国家11亿人口中,90%来自农村,在占世界7%的可耕地上,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为前提。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也是以“农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战略开始。《农民日报》与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紧密相连,因此办好《农民日报》是一项极有意义的伟大事业。在调查问卷中,许多读者迫切希望报社真正能为最广大、最普通的农民,以及与农民联系最密切的县以下的乡村干部,办好这张报纸。及时了解他们的要求,随时调整、开辟为他们所欢迎、需要的栏目。
对报道方面的希望
1、要在广大农村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上做文章、下功夫。什么是本报读者最关心的问题?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即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双层经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疏理流通渠道,理顺农副产品价格;加强廉政建设,宣传法制,打击伪劣、假冒产品,提高农民质量意识;科技、教育兴农等。读者指出,在这些方面的报道,本报的典型经验太少。
2、进一步改进报纸的文风。本报应提倡两个“再少些,再多些”,即长文章再少些,短文章再多些;写给县以上干部看的文章再少些,写给县以下干部和普通百姓看的文章再多些。尤其要闻版和理论版不要长篇大论理。理论性文章要在增强针对性、可读性上多下功夫,不要贪大求全,不管读者爱不爱看,要照顾多数读者的文化水平,多些农民味,就事论理,一事建议。
3、为缩短办报人和读报人之间的距离,并有利于报纸的发行,建议报上常年开设读者“看报、用报、评报”或“宣传与发行”专栏,并开展“读报知识竞赛活动”。同时建议开设“田秀才”“泥腿子记者”等栏目,给农村通讯员增加投稿的机会,加强报纸通联工作。另外,他们还希望开辟“今日农村”“农民的苦辣酸甜”“心里话”“编者与农民”“农村热点”“农村改革漫谈”“多种经营”等栏目。
4、抓住农村中带普遍性的问题多搞系列组合报道,如土地、人口、红白喜事、建房、农村青年、文化生活、农村消费、庄户人的喜怒哀乐等,都可以作为组稿、编稿、采访的重点。
5、多开展一些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讨论或调查问卷,如减轻负担、社会治安、政策实施情况等;开展农业、法律、医疗卫生等知识竞赛,普及有关知识;开展技术、产品、信息交流会,提高报社和有关方面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王凯《中国新闻年鉴1992》)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